4月14日上午,2018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在海南澄迈召开。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2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业内人士,结合“一带一路”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围绕“海洋钢结构产业发展”、“海洋工程结构技术创新”、“发展我国海洋工程”三个主题,就发展海洋钢结构产业、影响海洋工程结构特别是钢结构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及我国海洋工程发展深入探讨。
据介绍,已成功召开两届的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形成了院士建议和论坛倡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大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桥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周绪红院士表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钢铁产量占全球钢产量一半。钢结构以其独特的优势,未来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钢结构产量超过6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钢结构大国,但钢结构产能利用率平均在60%-70%,存在产能过剩和产能转移等问题。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深刻变革和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根据《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 1000 万千瓦,建设规模巨大。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海上风电设备钢结构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周绪红院士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海上风电基础设施发展及工程对策研究”等咨询研究项目,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据预测,除海上风电工程以外,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海上油气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结构、深海养殖装备、海洋牧场结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岛礁建设等领域将大量采用钢结构或者组合结构,未来几年,海洋钢结构用量将超过1000万吨。但是,在海洋钢结构工程技术方面,特别是适应海洋性气候方面,还存在着材料及其高性能结构体系、防腐抗风防灾技术、装配式建造、标准化部品部件以及产业化等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对此,中国工程院聂建国院士和岳清瑞院士分别就“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洋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我国海洋工程结构发展的一些思考”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报告。
据悉,本次论坛到会院士、专家达成了发起成立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发起成立海洋钢结构产业发展联盟的共识。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在发展海洋工程特别是海洋工程结构方面,存在着材料、体系、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论坛提出成立立足海南、辐射全国的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倡议,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海洋工程材料研究、海工结构高效防腐和防护技术研究、新型海工结构构件和体系研究,加快推进海工结构标准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与会专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钢结构应用比例不高,特别是围绕着海洋钢结构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为此,论坛提出在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海洋钢结构产业发展联盟的倡议。首先,建立推广海洋钢结构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骨干企业参与的海洋钢结构推广应用工作协调机制,协调组织开展海洋钢结构有关的钢材、标准、政策以及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海洋钢结构应用水平,为“一带一路”和“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形成标准化定型的海洋钢结构体系并建立认证制度。充分发挥钢结构和组合结构优势,形成海洋平台、海上风电、深海养殖、海洋牧场、海底矿产等标准化钢结构或组合结构体系。对于成熟的体系由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权威认证,并通过标准图集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最后,推进海洋钢结构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建造,鼓励设计、施工、防护一体化总承包。海洋钢结构构件应采用工厂制造为主,减少现场焊接和防腐涂装工作,提高质量保证率;通过设计、施工和养护深度融合,提高海洋钢结构建设专业化水平和养护质量,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据介绍,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钢结构协会、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中冶建筑研究总院、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承办。
(来源:人民网 记者:黄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