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暗梁当楼面梁使用。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暗梁之所以不能当楼面梁是因为其刚度不够,荷载不能按自己设想的方式传递,即楼面荷载-板-暗梁-柱的传递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将大大低估板的内力。根据内力按最短距离传递的原则,用暗梁代替梁只有在板受集中力时,在集中力处沿板的最短方向(双向板沿两个垂直方向)设置暗梁,可以认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满足抗弯强度和裂缝要求,此时板的计算跨度绝对不能按支承于暗梁来考虑。但很多时候,这种做法也没有必要,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钢筋即可,除非因抗剪(冲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2. 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是,在刚度发生较大突变(增加)处,应视为梁。典型的问题是不同高程的板之间出现的错台,错台本身平面外刚度比较大,而板的平面外刚度较小,不管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载都要传递到错台上,因此应当按梁来设计,尤其是抗剪钢筋应满足要求。地下通道、车站遇到的这种情况较多,其荷载又比较大,但大多数人对错台的处理却非常草率,这很令人担忧。
3. 框架结构形成事实上的铰接。最常见的是梁刚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对梁的约束作用较弱,形成事实上的铰。这样减少了超静定次数,于抗震不利,也难以形成“强柱弱梁”。日本坂神地震时,地铁车站柱的破坏相当严重,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地铁车站顶底板可看作筏板,其梁的刚度当然大于柱,但中板处不宜将梁的刚度做得较大。另外,地下工程如通道、涵洞、地铁车站等,有时不小心也容易作成刚度较大的顶底板和刚度较小的侧墙,这样横剖面就形成铰接的四边形,两侧墙土压力相差较大时很容易失稳,也不利于抗震。
4. 板墙受力钢筋置于分布钢筋的内侧。很多人总把分布钢筋想象成类似梁的箍筋,因此配筋不小心就这样倒置。分布钢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钢筋位置,传递受力及防止温度收缩裂缝,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样外包以防止钢筋受压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墙截面高度较小,为增加有效高度发挥受力筋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当外置受力钢筋。某些特殊情况,如地下连续墙,由于施工方便原因可牺牲板有效高度,将受力钢筋内置。
5. 在紧靠柱的位置框架梁上搭梁。由于紧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转动受到约束,当其上所搭的梁荷载较大时,将产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变得困难。某些设计人员将此处框架梁与搭接梁的连接看作铰接,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梁的塑性变形能力有限。
6. 板钢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钢筋之上。这在地面上结构中还不容易出现,但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结构形式不够直观,稍有疏忽就会犯错。最常见的是通道入口处顶板有一道收口的横梁,其底部顺板向下倾斜,形成不规则的梁。多数人配筋将此梁受力钢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板的纵向钢筋则从下侧锚入梁内。地下工程没有完全的分布钢筋,在这个横梁处,板的纵向钢筋实际上是受力钢筋,不但要按受力钢筋锚固,还应当在梁受力钢筋之上。另外,很多人认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马虎。实际上,此梁由于单边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应考虑板上荷载传递到此梁上。
7. 地铁车站不计中板开洞。由于开洞的影响比较难算,也由于部分人对开洞影响没有当成一回事,因而计算时都加以忽略。当开洞较小时,这样也许没有多大影响,但地铁车站有时在中板沿横向平行布置三排楼、扶梯,严重削弱该处楼板刚度,虽然洞边有加强的梁,但梁高受到限制,中板厚度通常都为400~500,因此不足以弥补其刚度的损失。至于加暗梁来加强洞口,更不能弥补计算模式与实际不符的不足。鉴于加强梁高度受限,建议采用通用软件计算时按空间结构预先计入这一不利影响,否则应加强该处侧墙抗弯、剪能力,并加强该处楼板配筋。
以上为本刊根据网络内容编辑整理,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务请注明“转自《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微信”,违者必究。
===============================
本刊微信互动社区已开通(返回上页见下方),欢迎广大粉丝积极发言、讨论。
===============================
【回复关键词得到《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分类微信】
如果您想得到某类微信,只需点击手机左上角“返回”按钮,在对话框中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即可,关键词包括:“幕墙”、“超高层”、“钢结构”、“空间结构”、“核心筒”、“火车站”、“体育场”、“抗震”、 “隔震”、“减震”、“混凝土"、“周末开心一刻”、“订阅”、“投稿”、“广告”、“培训”等,我们也会根据您回复的新关键词及时对相关信息分类。
注:能回复关键词的前提是,您必须是《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微信粉丝(点击最上方标题下的“《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即可)。
【如何查看历史文章?】
请点击右上角图标,进入“查看公众号”。
================================
如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如您尚未关注我们,请按本页上方标题下提示,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关注即可。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是国内结构设计专业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创刊于1971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届核心期刊评比中均名列前茅。
现2014年征订已开始,全年24期,15元/期,总计360元。可在《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支付宝订阅或垂询010-57368777。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建筑技艺微信联盟
如果您是建筑师,或是对建筑学专业有兴趣,欢迎关注《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微信的兄弟微信——《建筑技艺》微信,请查找添加公众微信号“建筑技艺”。
微信推广请联系:010-57368783,158016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