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8:30,大会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宏磊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会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任庆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洁民、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学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峥分别代表主承办单位致辞。他们均表示:减隔震技术是大幅提高建筑地震安全性、防止地震破坏的最有效途径,随着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逐年递增,但在工程实际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有待解决或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此次交流会邀请了减隔震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作精彩报告,及时总结交流最新的减隔震技术设计及研究成果,对推进减隔震技术应用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任庆英
丁洁民
王学东
张 峥
主持人:吴宏磊
▲会议现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领衔25位来自设计院、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在工程结构减隔震领域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他们总结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了最新的典型工程案例,讨论了目前减隔震项目设计难点、热点,报告内容丰富、演讲精彩,具有前瞻性、实用性。
黄世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黄世敏副总工作了题为《中外建筑抗震设计简要对比讨论——以日本、美国为例》的报告。通过对比中、日、美三国抗震设防水准、地震内力组合和承载力验算、变形控制条件、抗震措施及防倒塌验算等因素,客观的探讨了各国在抗震设计要求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我国抗震设计底线要求并不低于国际主流标准,各国规范的单参数或个别参数的直接数值对比一定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完全按照规范的底线控制要求设计不是合理的设计。
周 云
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广州大学副校长周云教授作了题为《消能减震技术发展与挑战》的报告。强调了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目的和本质,给出消能器评价内容与标准,介绍了阻尼器叠加型粘滞阻尼器、铅粘弹性阻尼器、钢管铅阻尼器和开孔防屈曲支撑等几种新型实用阻尼器性能特点与应用,提出消能子结构弹性设计方法,创新性提出减震层、消能楼梯间、减震缝和阻尼墙(板))等概念及相应的新减震结构体系,指出消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存在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郁银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郁银泉大师作了题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拼装框架结构体系研究——PC+消能减震高性能结构》主题报告。介绍了该结构体系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在结构构成、变形模式等方面的主要差异;通过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拼装框架关键节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相关结论,最后认为该体系有待在便捷的设计方法研究、体系标准化、施工标准化方面深入研究,指出这种结构体系在国外已有大量的工程案例,对于中低层的各类框架建筑中都有较好的适用性。
丁洁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丁洁民大师作了题为《组合减隔震技术概述与工程应用》的报告,认为组合减隔震技术是减隔震技术应用的一种趋势,可以根据结构的变形特点以及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要求,合理组合应用多种减震与隔震装置,充分发挥各种减震与隔震装置耗能效果,减小地震作用,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作者通过2个减震组合技术应用实例、2个减震与隔震组合技术应用实例,结合项目特点,深入地介绍组合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思路、应用方式、耗能效果。
束伟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束伟农总工作了题为《减隔震技术在航站楼工程中的应用》的报告。结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海口美兰国际机场T2航站楼、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工程,分别介绍了基础隔震、层间隔震、跨层隔震、屋盖隔震的设计及应用情况,具体包括项目概况、采用隔震技术原因、隔震层位置选择、隔震设计原则、隔震连接构造、隔震装置及参数、隔震垫布置、隔震结构分析等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周 颖
同济大学教授
周颖教授作了题为《地铁上盖隔震/振结构研究进展与挑战》的报告。地铁上盖建筑为新涌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然而,此类结构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建筑需求,塔楼剪力墙构件无法直接落地,塔楼和大底盘之间形成结构类型转换,不利于结构体系抗震。二是由于下盘地铁通行需求,所引发的振动问题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功能。本报告重点介绍刚性“硬”转换和隔震“软”转换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工程案例、环境振动评价及未来展望,为编制国家《地铁上盖结构设计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朱川海
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朱川海总监作了题为《开发企业结构技术管理关注点》的报告。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结构专业的设计管理体系以及技术管理方法进行了精炼总结。第一节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在成本、安全、进度、品质四方面的专业价值所在。第二节管理关注点基于目前绝大多数开发企业的管控架构,分一线项目设计管理关注点和集团专项管控关注点两个层面讲解。第三节先简要梳理了常规技术关注点,然后以实战项目案例详细解读诸如结构综合优化、抗震性能目标、远场地貌分析、风阻尼比、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等十数个特定技术关注点。其中大部分是明显体现专业价值的技术关注点,或者是解决之后能带来重大价值的结构前沿技术关注点。最后一节以“掌握平衡的艺术”和“期待平台的力量”作为思考和总结。
潘 鹏
清华大学教授
潘鹏教授作了题为《摇摆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抗震性能优良的摇摆填充墙-框架结构体系。该体系针对框架容易薄弱层破坏的痛点,通过合理构造将部分填充墙改变为摇摆墙并增设阻尼器,从而显著提高结构的整体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本报告介绍噶结构体系相关的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工程应用,认为该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好,造价低,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鲁风勇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抗震设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鲁风勇副主任代替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教授作了题为《结构减隔震研究新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屈重比的隔震高效设计方法,给出上部结构周期合理取值、支座长期面压合理取值、支座类型选择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对策,并结合案例深入讲解该方法的应用;分享了既有建筑隔减震加固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隔震托换的专用托换技术“型钢+混凝土组合托架”,针对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结构体系以及建筑各种实际需求所开发的“隔震+顶升”、“隔震+平移”、“边框托换”、“夹梁托换”、“逆作法”等,并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在工程项目中的成功应用案例。
杨志勇
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志勇总经理作了题为《减、隔震设计的更优解决方案——直接分析设计》的报告。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减、隔震设计问题的分析,指出了采用错误的分析模型可能造成较大的减、隔震设计误差;精细化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减、隔震结构的天然非线性性质;现有减、隔震基于线弹性假定的简化设计方法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直接分析设计方法是减、隔震设计的更优解决方案。
董凯利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夏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董凯利副总工作了题为《西部高烈度地区博物馆建筑隔震设计探索》的报告。阐述了作者在高烈度地区进行隔震设计的思考。分析博物馆建筑特点,说明隔震设计流程、隔震设计性能目标的确定、隔震支座的选取等设计要点。再逐一介绍甘肃平凉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咸阳博物院三个博物馆建筑的隔震设计。最后提出博物馆隔震设计的结论性建议。
邓 烜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烜副所长作了题为《摩擦摆建筑隔震技术研究》的报告。针对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本报告从设计方法、试验研究、构造要求等多个方面对目前工程设计人员最关注的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通过算例分析,确定最优的快速摩擦系数和常用软件分析的可行性;通过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结果的符合度和支座的残余位移;最终从构造上说明了摩擦摆支座隔震结构的特点,为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吴宏磊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吴宏磊副总工作了题为《隔震技术在大跨复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中的应用》的报告。分别从建筑功能角度和应用形式角度对当前国内大跨度建筑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类,同时总结了隔震技术应用于大跨度复杂建筑可解决的问题,包括降低高烈度区结构地震作用、释放下部结构设计自由度、改善结构扭转不规则和减小超长结构温度效应等。详细阐述了唐山新体育中心体育馆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两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表明合理地运用减隔震技术,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结构性能,实现经济性、安全性和设计美观性的统一。
钟才敏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钟才敏总工作了题为《减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实践》的报告。认为装配式建筑以建筑为最终产品,强调标准化、工厂化和装配化,集中体现了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减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中设置阻尼器,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阻尼器作为一种工业化建筑产品,符合装配式建筑发展以及高质量绿色建筑的需求。在装配式建筑中采用减隔震技术,将两者相结合,为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选择。
林建萍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结构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林建萍所长作了题为《消能减震技术在高空连体建筑和大型空中跑道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某140米高的双塔连体超高层住宅项目,顶部3层为高空转换连体天际别墅,连体结构采用钢支撑筒加钢结构桁架转换的半刚性连接结构,并在转换层设置了粘滞阻尼器。某4层商业中心项目屋面大型空中钢结构跑道,为满足跑道舒适度要求、减小振动,采用TMD减振措施。两个项目合理应用消能减震(振)措施,实现了建筑方案效果要求,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陈清祥
上海优耐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清祥总经理作了题为《消能部件平面外问题的探讨》的报告。主要内容为:由于结构体系的复杂及不规则,消能减震技术需考虑双向受力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但消能部件双向受力的力学机理非常复杂,需符合弹塑性力学的屈服准则,且阻尼器(含BRB)的力学参数会随着合力方向改变而改变。为满足工程需求,不改变目前的分析方法,且让消能器能发挥其应有的耗能作用,可采用阻尼器(含BRB)设置新措施来消除阻尼器平面外刚度所造成的影响。
王 森
深圳市力鹏工程结构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王森总工作了题为《液体黏滞阻尼器在某超高层建筑抗风减振设计中的应用》的报告。超高层结构过大的顶点风振加速度会令人感到不适和恐慌。使用液体黏滞阻尼器可增加结构阻尼比,从而减小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达到抗风减振的目的。报告对抗风振设计中液体黏滞阻尼器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指出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并通过深圳市一栋高约250米的、高宽比近11的近海超高层工程案例进行说明。
谈丽华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构设计研究院院长、副总工程师
谈丽副总工作了题为《徐州杏山子车辆段上盖项目隔震设计》的报告。以徐州杏山子车辆段上盖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在风荷载、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以及罕遇地震等多种作用下的结构分析及设计,设定结构合理的性能目标,并对底盖结构、层间隔震、厚板转换及结构弹塑性性能进行专项分析。结合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此类上盖项目设计的关键问题及措施,以供结构设计人员探讨和分享。
周定松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周定松总工作了题为《某连体大跨度楼盖结构多模态振动控制设计》的报告。主要内容为:某办公楼建筑立面造型为凯旋门,采用连体结构将两侧建筑的6、7及屋面连为一体,连廊跨度43.5米,采用4榀钢结构桁架。该连体结构前面多阶竖向自振频率低于3Hz,频率密集、阻尼比小,人致振动加速度较大,导致使用中的舒适度不满足要求。总结了一套完整的TMD多模态控制振动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示例了分析思路及整个设计过程。采用多模态振动控制改善了结构的使用舒适度。
陈 彬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常务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陈彬总工作了题为《消能减震在高烈度地区的应用探索》的报告。以西昌攀钢钒钛基地厂前区办公楼项目为例,论述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区,且地震反应放大20%,建筑超高、柱网较大的情况下,对位移型阻尼器提出小震下屈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构有效阻尼比和消能器的参数采用附加阻尼比的迭代方法计算,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验证,充分证明了消能减震技术具有良好耗能减震性能。
虞终军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虞终军总工作了题为《消能减震设计实践与困惑》的报告。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同济设计院消能减震技术应用成果。通过6个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如何使用消能减震技术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如何提高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的抗震性能,同时对消能减震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疑问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可以供类似工程应用参考。
石 诚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一院工程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石诚所长作了题为《隔震结构基于等效线性模型的反应谱法研究》的报告。针对带隔震层的“一体化”分析模型,用迭代的方法求解隔震层各支座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对比时程分析法的计算结果,研究反应谱法的适用性。分析表明,在隔震层弹塑性行为较为明显时,基于隔震层特定状态的等效,无法考虑时程中隔震层弹塑性状态的变化。反应谱法可能低估隔震结构上部楼层的剪力,导致结构设计的不安全。
黄永强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结构执行总监,主任工程师
黄永强总监作了题为《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分开的减震设计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以世博会博物馆新建工程和白莲泾M2码头项目为例,针对竖向承重和水平抗侧分开的设计思考进行了阐述,并尝试总结了该设计方法的优点:1)可以使得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传力路径更加清楚,使得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基本的力学概念进行判断而非完全的依赖软件计算。(2)实现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可控; 3)降低承重构件的负担,让承重构件的外观设计更加自由,实现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一体化的设计。
陈焰周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设计院执行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陈焰周执行总工作了题为《减隔震技术在展馆建筑中的应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防屈曲耗能支撑、摩擦摆支座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摩擦摆支座主要作为各主体结构之间的连廊支座,实现各主体结构之间的弱影响,通过静力叠加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对连接层和支座处的关连构件采取相应措施后,各主体结构可以各自单独分开进行分析设计。
周平槐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师办主任
周平槐主任作了题为《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场馆设计实践》的报告。主要内容: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部分比赛场馆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提升。杭州体育馆椭圆形建筑平面和马鞍形双曲屋面的结合在全国也属首创,通过承重索和稳定索垂直交叉编织成受力体系,是当年“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示范楷模,也成为了历届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结合杭州体育馆屋盖的提升改造设计,分享了既有索网屋盖结构的加固改造案例,包含原有索网结构的找形及荷载态分析、现状监测、改造加固方案的比选、耐久性的提升等内容。
大会报告环节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会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任庆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巢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周建龙,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亚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结构总工程师林景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峥主持,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任庆英
巢 斯
周建龙
李亚明
林景华
张 峥
交流会结束以后,举行了“同心筑梦·结构杰青中国行”交接仪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青年工程师工作组秘书长、《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社执行主编王彬主持“同心筑梦•结构杰青中国行”交接仪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青年工程师工作组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峥将“同心筑梦·结构杰青中国行”旗帜交接给活动第三站(华南站)负责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青年工程师工作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结构总工程师林景华,希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继续为中国的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行业出谋划策,推动行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
(左起:王彬、林景华、张峥)
本次交流会也吸引了武汉海润工程设备有限公司、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江苏容大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实力企业参展,会场外展位前人头攒动,充分搭建了沟通桥梁。
▲场外展区
本次交流会吸引了全国各地近300名代表到场,大家普遍反映会议报告质量高,会务工作组织得当,着实不虚此行,希望今后能提供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本次会议组委会感谢大家对本次会议的认同,希望能够一如既往支持和鼓励我们,我们将会倍加努力,为大家搭建更好、更广的交流、互动和沟通的平台。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集团 ) 有限公司、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对交流会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们,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官方微信
中国体育建筑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2019年9月20日上海
中国工程院论坛:建筑师对话结构师论坛
2019年10月17-18日北京
第十七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暨北京建院成立70周年结构创新设计论坛流会
2019年10月23-26日北京
日本装配式建筑与全装修产业工业化考察
2019年11月10-15日日本
点击“此处”可查看更多过往文章
2019全年
¥552
单本杂志
¥20.0
其他
¥标价
长 按 关 注 粉丝33万 粉丝3万 中国建设科技 投稿/转载 QQ:80327128(时) Tel:01057369042/9045 招商/合作 QQ:2099526103(赵) Tel:01057369049/8783 订阅/发行 QQ:605811676(秦) Tel:010-57368777
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报名参加“第十七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暨北京建院成立70周年结构创新设计论坛”。 你“”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