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接收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多点文尾的“”和“赞”。
星标设置: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点击「设为星标」,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熙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6日9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49年的黄熙龄院士
黄熙龄院士1927年4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湖北省钟祥县,194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毕业。1949年至1952年在东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工作,任技术员、副科员。1952年至1954年在东北建设局工作,任局长秘书。1955年至1959年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深造,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后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顾问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院士曾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
黄熙龄院士是我国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院士一生身怀科学报国理想,致力于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研究,刻苦勤奋,矢志不渝,在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原位测试、地下洞室压力、软土地基、山区地基、膨胀土地基、地基抗震和震害调查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黄熙龄院士治学严谨,注重工程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行业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在建筑地基基础建设领域发挥着引领我国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黄熙龄院士一生研究成果丰硕,其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填补了我国地基基础规范领域的空白。七十年代又接受由国家建委下达解决膨胀土地基房屋开裂问题任务,组织人员开展膨胀土的调查研究工作,经过十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我国《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黄熙龄院士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旁压仪,提出了变形模量的计算公式及慢速加荷测试方法,被广泛采用;提出了我国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解决了软土地区多层建筑大量开裂的问题;主持复合地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CFG桩地基处理技术,为工程建设节约了大量投资,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多个高层建筑作用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的作用机理研究,建立了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简化计算模型,为当前广泛应用的该类建筑的大跨厚筏基础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合理的设计方法。先后处理解决了云南小龙潭电厂、唐山重建、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国际饭店、北京中国银行等数十项重大工程的复杂地基基础问题,并完成了金沙萨体育场、苏丹大会堂等援外项目的地基处理工作。主持编著了《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及《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地基基础部分、《唐山地震实录》地基部分等。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并获得“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多项。
在黄熙龄院士的指导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先后建立了土的基本性质、土动力学、箱筏基础、桩基础、地基处理、检测等研究室和土工试验实验室、大型模型实验室,这些研究室和实验室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黄熙龄院士作为博士生导师,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是一位品高德馨的杰出导师,学识渊博,谦逊豁达,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与时俱进;治学严谨,学术上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长期以来,黄熙龄院士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很多人已成长为国内地基基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黄熙龄院士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建党一百年前夕,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堪称学习的典范。黄熙龄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当选院士后,始终没有离开科研工作,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熙龄院士走了,带着对亲人和生活的无限眷恋,带着对事业的无比热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基基础事业,用他令人敬仰的一生实现了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建筑地基基础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杰出成就和高尚品格将永载我国建筑地基基础事业的史册!
黄熙龄院士治丧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