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
也是我多年从事海外建筑业思考最多的问题
经常碰到有人说:澳洲/美国/欧洲建筑费用有多么高……和我们的比起来有很大的价差……
于是就有很多“大能”人士提出一个想法:这个价差有没有机会通过出口的形式获取到呢?我们中国是世界工厂,什么都有,价格便宜量又足……
我的回答是:非常困难!
为什么不行?且听我娓娓道来~
不管是哪个国家,建筑业都是建立在一整套法律、法律、规范的架构下的行业。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房子从无到有,在基本的文明国家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1、规划:决定盖多大,多高……
2、建筑设计:除了根据规划完成具体的功能布局,还包括的设计内容有防火要求、门窗采光通风要求、建筑物的保温要求、建筑物的隔声要求,邻居的要求……等等,以上基本都是一个中等文明国家必须的。
3、施工图设计:包含结构设计,具体的结构用材,各种节点构造,以及对应的证明自己满足建筑设计的文件。
4、建造阶段:包含现场管理、人员组织、材料采购、仓储,应对左邻右舍的各种合理要求……
5、使用阶段:质保?保险?
通过分析上述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材料费只占整个项目中的一个很小的环节。一般的,在发达国家,材料费只占总工程造价的30%,甚至更低。
“大能”人士接着问:30%也是钱啊,我们能给他们节省一点不好吗?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发达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参数设定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如何通过交叉引用形成技术壁垒!
案例一 欧洲
这是欧洲某轻钢建筑企业出具的耐火极限、保温、隔声的参数表。
注意:该表格构成要约,可以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表格中的石膏板标注的是Knauf Fireboards。可耐福是世界知名石膏板企业~
如果该技术手册明确注明相关参数对应的构造材料品牌,这就是交叉引用,如果换成泰山或者龙牌,这个技术手册就是废纸一张。
案例二 美国轻钢和木结构连接件供应商SIMPSON
装配式建筑,归结到底就是连接,也就是节点处理,关乎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如果所有的涉及连接的技术参数都基于一家公司的产品,其它公司如何参与?重做一遍?
案例三 澳大利亚水泥纤维板weather board
结论:
发达国家的建筑市场,主要建筑材料已经完成品牌集中,大量品牌通过交叉引用,编织了一个牢固的关系网。
和国内建材企业不同的是,在产品的应用技术指导和产品技术手册方面,普遍比较完善,并且这种完善的技术手册对应质保和免责条款。当然,这些编制应用技术手册的费用,以及相关实验验证工作,都要摊入材料成本,加之较高的垄断地位,价值自然就高。
国内建材企业一般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没有系统应用的意识,因产品应用不当的质量责任一般由施工企业承担。没有系统应用的研发费用,价值自然就低。
但是真正涉及出口时,由于应用手册和免责条款不完善,配套不完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酱油贵过鸡”,也就是主材很便宜,但是要完成项目所需的整个配套系统的采购成本、管理成本、沟通成本、风险成本甚至比直接采购当地市场的材料还贵。
后记
随着建筑产业化的逐步推进,基于行业协会或者联盟性质的技术交叉引用将会在未来的建筑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攻城略地的作用,冷弯薄壁型钢体系作为一个新体系,新产业,非常有必要做这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