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01
去欧洲玩有人喜欢看哥特式的教堂,有人爱看文艺复兴的雕塑,似乎所有人都遗忘了在前苏联,有着一群超越了时代审美的仿佛来自外星的“社会主义式”建筑。
这是一种古怪的宏大,既狂野又收敛的美。看着它们我仿佛进入到《1984》或《美丽新世界》的幻想世界。
上个世界那场剧烈的政治运动,孕育了这些特殊的建筑产物,但激进也强加给了它们早夭的基因。
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媒体,社交网络上已经很少有什么事能保持一周以上的热度。
在这个世界将它们遗忘得差不多的时候,这片建筑,带着现在的我们走进了外太空,也唤起了对那个尚未远去的王朝的怀念。
【注:文中所提到的“苏联”均指前苏联】
02
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公路部老楼,建成于1975年。现在是格鲁吉亚银行总部所在地。
这是前苏联的一个典型的未来主义建筑,当初修建了是为了当他们高速公路部的办公大楼的,建筑师就是当时的高速路部长。
设计的主旨就是为了让建筑更少量地接触地面,阳光可以从更多的角度照射进窗子。
在苏联解体后这个建筑物被废弃了十几年,后来被格鲁吉亚银行买了下来,内部装修全部重新做了一遍。现在就是这个银行的总部大楼了。
我觉得这栋楼很有意思,就像是小孩子幻想世界中用积木给家人们搭的房子。
◆
乌克兰雅尔塔酒店的德鲁日巴度假中心,修建于1984年。这个疗养院建在雅尔塔(就是签雅尔塔协定的地方)的海边,像一个飞碟停在一根大柱子上面。
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改造成一个娱乐场所了。
◆
House of Soviet,1970开建,一直未完工,这个栋烂尾楼是苏联的粗野主义的一个典范。这栋楼在俄罗斯的尼斯堡城堡原址上修建出来的。
因为哥尼斯堡城堡在二战时被炸得几乎不能复原,所以直接拆了,原址基础上修了这么一个怪物。
后来在2005年,加里宁格勒60周年纪念,普京要来视察情况,才把外墙给涂了颜料,还安装了玻璃窗。
因为外形奇特,像个机器人脑袋,当地人都叫它“被土埋的机器人”。
◆
圣彼得堡的机器人和技术控制论中央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院,修建于1979年。
这个研究院的主攻方向就是太空船和军用机器人,因为形状奇特,在当地被人叫做“白色郁金香”。
这个地方属于军事重地,所以这个建筑物很难靠近,所以很少能查找到图片资料。
◆
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修了将近二十年,在1994年才完工。
在顶部有玻璃与金属所构成的装饰,当地人都把这个栋楼的顶部叫做“金色大脑”。
顶楼的装饰是后工业时代的象征。到了晚上一开灯,便看到了金光闪闪的“大脑”。
◆
至圣之山苏莱曼山一侧的民族志博物馆,修建于1978年,博物馆的修建是为了保护洞穴内发现的岩画。
◆
Hotel Salute,修建于1984年。
走在乌克兰的首都,路上时不时的还是能看到几个未来主义建筑,来提醒你此时此刻整站在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地上。
我发现苏式未来主义建筑都喜欢减少建筑对地面的接触,所以大部分建筑都会一种科幻片式的漂浮感。
◆
皮里塔顶级温泉酒店,位于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修建的。
◆
基希讷马戏团,修建于1981年,于2004年关闭。
◆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体育馆,像一只大虫子,更像一艘外星人建的空间基地。
◆
格罗德诺歌剧院,修建于1984,格罗德诺是白俄罗斯与波兰边界的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城市,也就是中国一个大一点的镇子。
它坐落在尼曼河边,也像一只发狂的碉堡。
◆
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婚礼宫,修建于1984年,被叫做“典礼宫殿”。其实我看来更应该叫做“社会主义教堂”。
在无神论的社会主义里,这种建筑故意被造成教堂的特征,因为它起的作用就是教堂该有的功能,比如婚礼,孩子出生庆祝。
但有个神奇的要求是,只有非基督徒才能使用这个“社会主义教堂”。
但现在这种宫殿已经被某个富商买下来当作自家别墅在用了。
◆
Space Arches拱门,位于格鲁吉亚,修建于1983。后现代建筑拱门显得非常奇幻。让我想到了《三体》。
在拱门前面有个很大的广场,一直延伸到河岸边。
但后来因为政局改变,这种象征斯大林思想的产物成为第一个要拆除的对象。
1984到2005,它是整个东欧动荡历史的亲历者。
◆
格鲁吉亚的居民楼,修建于1976,天桥直接穿过房屋,高高地架离地面,连接上了两栋楼。
窗子被做成了半圆形,充斥着未来主义的风格。
再加上苍凉的水泥石墙,窗户带来的未来感加上水泥墙营造的工业感,完全是现实化了我赛博朋克式的幻想。
◆
建筑设计师梅尔尼科夫,位于莫斯科的故居,修建于1929年。
◆
莫斯科国家计划管委会大楼,由上面说到的梅尔尼科夫设计,修建于1936年。
◆
乌克兰基辅的乌克兰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研究所。
03
社会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建筑社会主义一种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的政治思想。
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全部纳入国家计划,是苏联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联时期,对未来主义有着奇奇怪怪的解读,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想象中的未来城市的美好幻想。
有一个名词叫“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会影响审美,尤其是苏联共产主义这样近乎宗教的意识形态。
同样意识形态下的朝鲜,也有未来主义建筑。
Rygyong酒店
由于资金的问题,于1992年停止建设,
一度成为全球最高的空置建筑物。
如今这栋大楼仍然没有装窗户,也无任何内部装置。
朝鲜是我现在最想要去的地方之一,平壤就像是幻想里拔地而起的乌托邦社会。
主题思想塔
现在朝鲜的非传统建筑物都是遭受朝鲜战争破坏之后重建的,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平壤五一体育场
这些建筑很清楚地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浓浓的,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秘密:设计它们的建筑师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北朝鲜。
这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一个年轻的北朝鲜建筑师的作品。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筑师”是公务员之一,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私人项目承包工程。
朝鲜、苏联,它们都是个把人类意志推向极限的国家, 于是建筑物也强烈地表现出了个人崇拜与对宇宙的挑战。
但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普通常见的还是大多数是比较朴素的现代主义建筑。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大学时代的教学楼,几乎全部都是苏式社会主义式建筑。
04
我觉得上个世纪,就像是人类的青春期。在曾经那个疯狂的年代里,如果可以,人们甚至想在星星上刻下自己的丰功伟绩。
上世纪30年代,有一栋曾被幻想出来,去证明“人定胜天”的建筑,the Palace of Soviet,这个如果能建成,一定是人类建筑奇迹。
当时设计这栋楼的时候,政府想让它成为整个苏联的行政管理中心,所以叫它“苏联宫殿”。
总共100层楼,高度有将近495米(现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只有492米)。
国家意志已经展现了如此强大的的强势面,在那个时代下,苏联的诗人,艺术家到建筑师都对未来充满了极大的期待。
因为大家都从没见过一个国家能这么高度的中央集权,集中全部的资源来办一件事情。
其实在那时候,包括中国在内也在做一个畅想,想社会主义成功的时候,实现四个现代化之后,那样的社会,天下大同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上世纪50年代末,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3个被称为“公社大楼”的样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动工。
关于公社大楼,史铁生在散文里有这样一段回忆
“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然而现在的安化楼已经破败不堪,周围已经全部拆迁盖起了干净漂亮的高档小区,可因为安化楼是国有资产,至今孤单的矗立在那里。
老人王守恒记得,自己女儿上学的时候,别人问她家住哪儿,她都会大声说,“安化楼啊!”到了孙辈,小外孙女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带朋友进楼了。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安化楼曾经承载过意气风发的“首都和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盼。
05
上个世纪结束时,苏联解体,标志了苏联(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破产,苏联未来主义,他们所想像的未来的社会形式也永远破碎了。
那些匪夷所思、宏大壮阔的作品迅速僵死在历史洪流中。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苏维埃式建筑逐渐被拆除,小成员国中的建筑结局只有荒废,几十年无人问津。
所有记录资料,也只剩下官方呆板的功能性的描述,人走茶凉。
可我还是时不时会想起这么一段话。
人类曾经有一个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国家。但是最终失败了。
也许是败给了人性,也许是败给了时代。
总之,那个时代在一片目瞪口呆中落幕了,那个理想以一种并不光彩的方式终结了。它的敌人们一边弹冠相庆,一边心有余悸地打量着周边的世界,惟恐它死灰复燃。
无论那些自愿或被迫追随这个理想而建立的国家有着多少悲剧,这并不能改变这个理想本身的光辉。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特权、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每个人为了每个别人而奋斗、所有的权力归民众所有。
这个理想是如此的遥远,以至于打着这个理想旗号的国家,甚至没有一个能实现这个理想。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崇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