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悲恸!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代结构大师,容柏生于2019年05月11日早上逝世,享年89岁。
容柏生,(1930.8.27-2019.05.11)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30年容柏生出生于广州,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是学校第一届毕业生,1989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0年代,容柏生院士研制出了一整套高层建筑实用设计方法和计算程序;
1983年,容院士主持设计深圳亚洲大酒店,采用国内首创“超级构架”结构体系;
1989年,容院士研发并采用多项结构新技术建成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广东国际大厦;
90年代,容院士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提出了适用于高层住宅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
容院士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承担了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规范的修编。
几十年来,从最早期的海运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广东国际大厦,到后来的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容柏生院士用精湛的技术在不断刷新建筑高度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高度。
1930年,容柏生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官衔至中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柏生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1949年,容柏生参加了高考,同样是在这一年,随着解放枪声的逼近,明白国民党大势已去的父亲带着全家出走澳门。在澳门,容柏生收到了录取消息。一边是父亲和亲友的强烈反对,一边是自己一直的求学理想,经过一番纠结,容柏生最终选择了学业。就这样,容柏生进入了岭南大学土木工程系。
上大学后,由于父亲先去香港后去台湾,容柏生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计和学业,他开始半工半读。他申请过助学金,当过打字员、助教、抄写员等临工,为了免交宿费,他甚至到岭南附小当体育代课老师,以换取在礼堂地下室居住的“待遇”。艰难的生活,磨炼了容柏生坚毅的意志;困苦的环境,却更增添了他求知的强烈欲望。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岭南大学的文、理科等并入中山大学,工科则迁到石牌,与其他大学的工科合并,成立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容柏生成了华南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
临近毕业,面对亲戚朋友在香港安排的好职位,容柏生毅然拒绝,并服从分配来到了广东省建筑设计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后来有人曾问他为何作出这个选择,容柏生只是淡淡地说:“我们国家经过多年的动荡,大量建筑被破坏,如今国家正是建设的时候,我怎么能离开呢”。正是这份爱国担当和对事业的执着,使他在广东省院工作的五十多年里逐步崭露头角,不断突破,并登上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1956年,毕业刚3年的容柏生即因“基础理论扎实,工作能力强,完成任务出色”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同一年,初露锋芒的容柏生被调到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任教,前后共十余年。这期间,他先后主讲过几乎所有建筑结构专业的基础课及专业课,自编了大部分教材,还负责历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这些工作加深了他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经历了一段下放农村和工厂的经历后,1972年,容柏生回到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敢于创新是容柏生身上最显著的标签。1973年,容柏生接到一份艰巨的任务:进行海运大厦(15层)的结构设计,这是广东省院接到的最高档次的三级人防工程。当时,国内高层建筑稀少,缺乏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同时还要在设计中达到三级人防和抗震设防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面对院里的信任,容柏生展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他认真查阅资料,仔细研究高层建筑的计算方法,在借来的计算机的辅助下,顺利完成设计方案,并通过了交通部专家的审查。吸收这次设计积累的经验,容柏生随后在同事帮助下成功研制了一套用计算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完整计算方法和程序,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容柏生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不懈闯关,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技术的更新换代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一个突出的案例就是深圳亚洲大酒店(现称香格里拉大酒店)。在这座三十八层、高114米的“Y”型酒店的设计过程中,容柏生创造性地设计了钢筋混凝土巨型构架结构体系,以三角形的核心筒与每翼尽端两个小筒体作为竖向支承,将高达114米的建筑分成6大层的钢筋混凝土巨框,使每个巨框都成为受力单元。这极大地方便了建筑平面布置,可使六个单元同时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受到有关工种和施工单位高度赞许。两年后,一幢当时国内唯一的全巨型框架结构建筑-香格里拉大酒店落成了,这座豪华的五星级酒店成为众多中外政要参观深圳的首选入住地。容柏生作为这种结构体系的第一完成人,也荣获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人,这句话用在容柏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为了解决深圳长城大厦的工程问题,容柏生凭着科学的分析,会同其他设计人员和地址专业人员,大胆制定了在花岗岩残积土地段采用天然地基的决策,并亲自制定基础方案,指导有关人员进行设计。最终,这项工程不但缩短了工期,为国家节省了大笔投资,还为深圳市利用花岗岩残积土作高层建筑天然地基开创了成功先例,由此获得了广东省198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5年,当中国第一高楼广东国际大厦(63层,高200.1米)准备在广州兴建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建筑界名师都对此虎视眈眈,但最终由身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容柏生依其公认的技术获取了该项工程的结构设计权。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容柏生不断施展专业创意,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计算后,提出了采用筒中筒结构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平板结构,将楼板厚度降至22厘米,结果不仅节省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而且每层争取到了更大的净高,这在当时的国内超高层建筑中属于首创,也把我国的高层建筑技术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同时,这栋大厦还成功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成为当时世界上采用预应力楼板层数最多的建筑。凭借独具匠心的设计,广东国际大厦先后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创新永无止境。在上世纪90年代,容柏生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建筑中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广州市30层左右的住宅以及全国各地的高层住宅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深圳中国银行大厦、肇庆星湖大厦、省人行大楼、广州市建行营业大楼、广东大厦、新中国大厦等一栋栋高层建筑都在容柏生的精心构思和指导下完成。
工程实践之外,容柏生还加强了技术总结,发表了众多在行业产生广泛影响的专业论文,主编了多部著作和国家规范,并被推选担任众多社会职务,施展平生所学,积极奉献社会,为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建筑工程质量和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容柏生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对国家建设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先后两次被评为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省政府立功证书和省劳动模范称号;被选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到2003年,容柏生已经在省院工作了50年,担任总工程师也有18年。为了让年轻一代人尽快担起责任,容柏生主动申请辞去了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职务。恰好,那时建设部刚刚出台了一个文件,鼓励社会名人成立事务所。作为个人兴趣,容柏生也希望退休之后能发挥余热,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于是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事务所,也就是现在的RBS事务所。
创所之初,事务所只有10来个人,虽然工作不多,但三位合伙人创业的理念就是做结构精品。因此,每接到一个项目,从结构方案这个源头就会花很多功夫,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计算都是反复斟酌,争取做出结构精品。正是对于这个宗旨的重视和严格执行,RBS事务所经历十年风雨,一步步发展成为现在拥有80多名员工,在同类事务所中规模较大的单专业结构设计事务所。
作为RBS事务所技术负责人之一,容柏生主要组织对重大技术问题的攻关,其主导研究的“ 外包端柱内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实用专利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并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规范的编写,以及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广州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CCTV大楼、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鸟巢等国内大型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顾问和审查工作,实现了继续为社会工作的初衷。RBS事务所在容柏生的带领下,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设计的合景大厦获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2007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创新奖”,同年获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2009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结构二等奖”;广州W酒店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结构银奖”。
2016年86岁高龄的容院士坚持站着演讲
“我有十二字箴言:必求甚解、知难而进、精益求精。不论是学习还工作,尤其是建筑行业,都要对每一个过程熟悉理解,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地做事情。看书看到不懂的就算了?不能算!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当你千方百计最终得以解决的时候,你也突破了自己,提升了自我。”——容柏生
几十年来,容柏生院士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高层建筑结构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以一生的精彩写照践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爱国敬业”四个字做出了生动的诠释,为勘察设计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曾拍过一档公益节目,“结构大师访谈”。在所谓的行业下行,人心迷茫的当下,结构圈非常需要一些正能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缅怀容柏生院士!
资料来源:
1:公众号: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士专辑丨用创新和执着谱写生命华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
2:公众号:全球容氏宗亲燉煌堂,《【人物故事】容柏生 创造“凝固音乐”的建筑师》;
3:来撩设计公众号等其他网络资料。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