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许多大国工程的建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更离不开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的“时代工匠”。
值此2020家国同庆共团圆之际,“施工技术”推出十一特别栏目:“走近时代工匠”,倾听老一辈工程人的奋斗故事,传承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从事建筑施工技术工作50余年,主持深圳联检大楼、天津电视塔、武汉国贸大厦、上海正大商业广场等大型工程;直接指导深圳地王大厦、澳门观光电视塔、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及飞机维修库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工程施工技术工作;获得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等。他就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建总公司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施工技术》杂志荣誉编委——张希黔。
我的五十年建筑记忆
——将我的一生献给建筑施工行业
文/张希黔
1939年,我出生于贵州,今年已81岁。工作50多年来,我从没有脱离过工程建设,一直在工程施工实践的第一线。我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61年7月,我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建三局工作,先后在成都、贵州平坝、武汉工作、生活,担任过工长、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工程处副主任、主任、公司副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局副总工程师、建研院院长、设计院院长、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务,历经40年、13个台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作期间,曾主持深圳联检大楼、天津电视塔、武汉国贸大厦、上海正大商业广场等大型工程的施工和技术工作;参与过上世纪80年代闻名全国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国贸大厦”的技术工作,直接指导过20世纪90年代“新深圳速度”——深圳地王大厦以及澳门观光电视塔、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和深圳文化中心钢结构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工程施工和技术创新工作。先后获得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初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01年我已62岁,当年3月从中建三局总工位置退下来,改任顾问总工。退休后行政事务少了,但有关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事情反而更多了。2003年中建总公司下文,让我担任中建总公司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我还一直兼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现代施工技术研究所所长,自然地成为施工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系的纽带,密切联系理论与工程实践,服务建筑企业,并将实践及时带入高校课堂。在我的参与及指导下,依托典型工程项目,有关建筑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取得了一批创新、集成的科技成果,如“长沙卷烟厂联合工房工程综合施工技术”、“基于生态建设的浐灞商务中心建筑工程关键技术”、“特大型超高超限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期安全控制及高质量控制施工关键技术”、“深圳市中心区双侧紧邻运营地铁特大型超深基坑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基于防微振与高洁净度控制的12英寸90纳米芯片厂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东莞玉兰大剧院工程建设成套技术”、“成都来福士广场复杂结构施工技术”、“施工期混凝土结构安全控制及超长混凝土立式薄板裂缝控制研究”等。这些项目均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部分成果已经获得了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项。
除了在建筑企业的工作,我还想提一下我与高校的联系,这是促进我个人成长、理论实践联系,同时促进学科发展、行业进步的重要方面。
从1993年起,我先后受聘为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四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先后培养了十四名博士和二十多名硕士,至今还兼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现代施工技术研究所所长。此外,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我还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这种经历使我在工程一线的同时,能密切联系高校,极大地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与高等院校的联系能让我及时感受到知识的更新和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年轻人接触也使我朝气蓬勃,充满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动力。在我个人成长的同时,高校与工程实践的密切联系也促进了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土木工程学科是个古老学科,实践性极强,通过与高校的联系能及时将工程实践的发展带入课堂。同时,又为高校提供了学术实践的场所,为高校的学术成果转化提供了机会,促进了行业进步。
作为组长评估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时参观资料室(2004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建三局承建当时亚洲第一高塔——415.2米高的天津电视塔工程,我担任该工程技术攻关组组长,带领一些技术人员到加拿大学习多伦多塔的建塔技术,回国后作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工作,先后解决了超高构筑物滑模、超长竖向预应力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最终创造出三年零一百天的建塔速度。“天津电视塔主体工程综合施工技术开发及其推广应用”获得中建总公司199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主持武汉国贸大厦工程项目施工,在总结我国高层建筑滑模经验的基础上,采用6吨千斤顶、支承杆布于体内和体外、运用微机监控垂直度和偏扭度成功地控制了泵送高强混凝土的出模强度,较好地解决了平台刚柔相结合的难题,实施了密肋梁和墙、柱同步整体滑升的新工艺、新技术,创造了滑模面积、滑模高度和克服滑模难度的新纪录。经鉴定该成果是一项创新性成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其综合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第一批科技示范工程金奖。
20世纪90年代末,结合建筑业的前沿发展,我创新性地提出将虚拟现实、结构仿真和GPS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行业,并在上海正大商业广场等工程中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在上海正大商业广场施工虚拟仿真中,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特点,成功地实现了由二维设计图纸生成三维模型,较大规模模型的快速显示以及运动过程的记录和回放,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双机塔吊的反运动学模拟和多点吊装的实时干涉检测及显示问题等,经鉴定,“上海正大商业广场施工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是首次将虚拟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对建筑施工传统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和提高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作为该成果第一完成人获中建总公司2002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以该成果为核心,我又主持对中建三局一批有关成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高和推广,成功地完成了“虚拟现实、结构仿真和GPS等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研究和应用”课题,初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具有重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并不断应用到施工生产当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企业竞争实力,特别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传统生产方式改造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中建三局承建了一大批大跨度、复杂空间钢结构工程,如体育场馆、会议展览中心、文化设施、航空港候机楼等,很多工程在规模和结构形式上都没有先例。我作为中建三局顾问总工程师,参与和指导了“复杂空间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该课题现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该课题的主要创新点是:开发出了包括曲线滑移、累计滑移、胎架滑移、整体滑移等空间结构滑移的系列技术;以计算机结构动态控制为辅助手段的大面积、多吊点、非对称成套整体提升技术;进行了各种焊接参数的试验和研究,形成了有特色的系列焊接技术。经国内外查新和鉴定,该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项达“国际领先水平”。该课题保证了我国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钢结构施工行业乃至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复杂空间钢结构施工技术水平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建筑业最活跃和最繁荣的地区,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世界十大高楼中,中国已经占据7席。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量已经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现有同类摩天大楼的总和,中国已经成为建造摩天大楼的“头号主力”。
结合我们目前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我从安全、功能、施工方案优化、绿色环保等四个方面,提出了4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建设面临的十二个新课题:(1)超深地下工程施工对环境安全影响研究;(2)超高层建筑施工期结构抗火安全技术;(3)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混凝土裂缝防治;(4)超高层建筑施工抗震关键技术;(5)超高层建筑施工期性能实测及工况转换;(6)超高层建筑钢、混凝土竖向变形控制研究;(7)超高层建筑施工期风致响应及控制技术;(8)温度等间接作用对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影响及控制;(9)基于测量机器人的4D空间信息定位控制技术;(10)虚拟现实施工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11)超高层建筑对环境影响分析及控制;(12)400米以上超高泵送混凝土集成技术研究。这些课题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建设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得到了行业的响应和关注,部分课题已经在我国在建的4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由相关建筑企业和高校联合研究实施。
从事建筑施工行业五十余年,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我相信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会越来越高,直至世界前列。
我热爱建筑施工这个行业和这个学科,愿意为行业进步和学科发展贡献我的一生。
在青建集团-青岛理工校企协同创新研讨会上做报告(2012年)
本文原载于《施工技术·资讯》2013年第9期。
再次向张希黔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与崇高敬意!
在建筑施工行业摸爬滚打40余载,目睹城市建设在我们手中日新月异。上海宝山钢铁厂、国内首座大跨径斜拉桥——上海南浦大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虹桥机场东方航空公司双机位机库、上海8万人体育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广东新电视塔、上海世博会、上海中心等等,一个个万众瞩目的工程书写了他的传奇人生。明天的【走近时代工匠】栏目,将讲述原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吴欣之的四十年施工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