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入侵
AI这两年红的发紫。前有AlphaGo,后有AlphaZero,人工智能在下棋方面貌似已经完胜人类。
我们曾在课本中学过: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知不觉悄然来临。去年《纽约客》一张经典照片,照片里机器人变为施予者,而人类却成为乞讨者。这暗示着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AI机器人剥夺,以至于沦为了流落街头的乞丐。
也许将来人类的工作真的会被机器人所逐渐替代。聊以慰藉的是,BBC给出的最可能替代职业中结构师工程师的替代概率仅为1.9%,看来我们结构工程师至少要比主播强太多太多了。
结构设计行业现状
言归正传,还是说一说我们结构设计行业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设计院甩掉图板,开始迈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时代。地产的黄金时代,设计师只需要掌握基本技能拼命加班就能生活的不错,网络上行着一句话,那就是“不要和我说什么技术规范和图集,也不要跟我说什么SAP2000什么MIDAS。老夫做设计就是一个字—抄!打开PKPM就是干!”。正是在这种思维下,这十几年我们每个人的生产工具基本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计算无非是选择PKPM还是YJK,而画图更只是从autocad200x换到了autocad201x。曾经被视为会带来产业革命的BIM技术,也因为赶不上业主的出图要求,一阵喧嚣过后归于平淡。
设计师的过去
设计师的现在
进入地产白银时代,开发商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成本管控越来越严格,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更是越来越激烈。设计单位唯有提供更好的设计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提供更好的设计产品呢?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提高工作效率。
那如何才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呢?
程序化……自动化……
工科毕业的人,一毕业就是调模型画图下工地,好像跟编程没有任何关系,感觉那是码农干的事情。对于设计工具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从入门到精通,从没有想过去改进工具甚至创造新的工具(忙于出图,无暇思考)。其实我们每个人,大学都学过计算机编程,谭浩强的《c语言》据说已经卖了几千万本了,只是毕业后我们就都还给老师了。从没想过有时候只需短短的几行语句几行代码,就能节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时间。小编刚工作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一键生成施工图,配筋都是手动完成,一个十几万方的地下室经常配到天荒地老。那时候我就想这么简单重复的工作,感觉小学毕业就能做了,根本没必要上到研究生啊,难道没有简单的方法吗?后来开始接触autolisp编程,那时候学习没什么资料,纯看帮助文件,摸索着尝试,其实程序很简单,无非就是读取字符串转化为数值,再除以单根钢筋面积,得到钢筋根数,再返回字符串显示。就是这么简单的小程序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以后再大的地下室配筋对于我来说都不是问题。还碰到一件事情,以前计算剪力墙暗柱配箍率和配筋率都是用表格,后来有个项目是不规则弧形核心筒,算暗柱那个累啊,常用的表格用不成了,需要一个个去量去算,真是又慢又容易出错,后来编了一个小lisp,解决了弧形剪力墙的配箍率和配筋率计算,效率蹭蹭蹭往上走。
这些年小伙伴们已经不满足开发一点小程序提高自己的绘图效率了,开始折腾参数化,折腾各种API二次开发,折腾各种数据接口,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未来,结构设计的自动化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会让机器完成,设计师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造性劳动上面。
智能化……
因为影响结构设计的因素实在太多,穷举法费时费力效率太低,要想真正提高效率还必须结合算法,先不去谈什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太过深奥,不懂),其实目前已经有一大批比较成熟的智能算法,像什么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萤火虫算法等等,也有很多平台提供算法模块。未来,自动化加上智能算法也许能实现智能化设计。到那个时候人的设计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延伸,甚至还能拓展到人力所不及的领域和范围。
工程师也要与时俱进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中,程序与算法已无处不在。编程也已不再仅仅是程序员的专利,各种人性化的编程平台已经大大降低了编程的门槛。工程师跨界到程序员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第一次工业革命,千千万万手工业者被机器夺走了饭碗。失业破产的手工业者愤然捣毁机器,却依然无法逃避被淘汰的命运。今天的我们如果不与时俱进也许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遭遇同样的命运。
未来,是一个人机协作的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懂得如何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的能力”相结合,才能将彼此推向更高的成就。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