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正在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愈发紧张。为了应对这一现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全国各地开始兴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办公和消费娱乐的重要场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拥有超过61万栋的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已超6000栋,仅香港、上海、广州、深圳四城的摩天大楼已超1000栋。从建筑学上来说,高层建筑通常指10层及以上、建筑高度高于24米的非单层建筑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指40层以上及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物。
众多的高层建筑给人们带来办公和居住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其中火灾就是其中之一。高层建筑火灾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高层建筑层数多、人员集中、火灾荷载大,因此高层建筑火灾具有危险性高、火势迅猛、救援难、人员伤亡大等特点,安全疏散设计已经成为高层建筑中的重要问题。 火灾发生时如何有效地将人员迅速疏散到特定安全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确保人身安全,则是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的重中之重。为此,被誉为空中的“生命安全岛”——避难层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避难层?如何利用避难层逃避火灾?这是现代社会每个人不得不知、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何为避难层?
避难层,顾名思义,就是指提供人们躲避灾难的楼层,这个灾难主要指火灾。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定义,避难层(refuge storey)是指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同时避难层也可以作为行动有障碍的人员暂时避难等待救援的场所。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都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的设置,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
规定第一避难层距地面不应超过50m的原因是根据消防登高云梯高度来确定的,我国大部分城市登高云梯的高度约为50m。规定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的原因是依据普通人群爬楼梯的体力消耗情况,并结合各种机电设备和管道的布置和使用管理要求。当上部疏散楼梯间的人太多来不及疏散,暂时滞留在避难层的人群可等候消防人员通过消防登高车/救援直升机前来营救。
二、避难层的类别
避难层按其围护方式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敞开式避难层
敞开式避难层是指四周不设围护构件的避难层,一般会设于建筑顶层,或平屋顶上。这种避难层结构简单,但防护能力较差,不能绝对保证不受烟气侵入,也不能阻挡雨雪风霜,比较适合于温暖地区。
2、半敞开式避难层
四周设有高度不低于1.2m的防护墙,上部开设窗户和固定的金属百页窗。这种避难层既能防止烟气侵入,又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进行自然排烟。
3、封闭式避难层(间)
封闭式避难层(间)四周及隔墙采用耐火防护墙,室内设有独立的空调系统和防排烟系统,外墙及隔墙一般不开门窗。比如,开门窗则采用甲级防火门窗。一般来说,封闭式避难层可防止烟气和火焰的的侵害,从而以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
三、如何识别避难层?
对于住宅建筑,建筑层高一般为2.8m,50m相当于17~18层,所以避难层的层数多在17~18,34~36,51~54层,以此类推。对于商业办公建筑,建筑层高一般为3.6m居多,50m相当于13~14层,所以避难层的层数多在13~14,26~28,39~42层,以此类推。考虑到有些业主信奉风水学,有的楼会取消4,7,13,14等层数,所以建议实地考察避难层所在实际楼层,以备不时之需。为了便于消防登高车及直升机救援,高层建筑避难层外立面设计一般会刻意强化其位置,通过采用不同于普通楼层的建筑造型使其易于识别。而且,避难层的建筑高度一般为5~6m,高于常规楼层。因此,对于业内外人士来说,皆可通过观察建筑外立面外观来快速识别避难层。
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位置
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位置
除了从建筑外观上识别避难层外,我们还应知晓实际中的避难层长什么样,以便利用避难层来成功逃避火灾。
根据规定,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设置避难层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城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动用明火的场所,也不能对该层房屋进装修挪为他用。避难层原则上不允许办公,但可兼作设备层,同时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因此,避难层大多是空旷的,而且会有消防疏散指示图、自动喷水灭火装置、防毒面具、灭火器、应急照明系统、报警器等消防设施。
实际上的避难层大多长这样:
建筑平面图长这样:
然而,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是,由于现行法规并未对避难层的管理和维护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以及监管的缺失,导致后期管理中,业主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将避难层违规挪作他用(特别是用作仓库),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等问题。实际上,即使没有被挪作他用,不少避难层在使用上也并不规范。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违规的避难层将形同虚设。因此,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建议大家踊跃举报违规使用避难层的业主。
此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规定,通过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使得遇到危险时能够安全逃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避难层的楼梯间是不连续的,通过避难层时拐几个弯才能找到通往下层的楼梯,它们长这样:
另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事实是:很多人坐惯了电梯,往往都不会关注疏散楼梯的出入口,这是相当危险的。疏散楼梯又叫消防楼梯,是指有足够防火能力可作为竖向通道的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作为安全出口的楼梯是建筑物中的主要垂直交通空间,它既是人员避难、垂直方向安全疏散的重要通道,又是消防队员灭火的辅助进攻路线。疏散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门一般比较厚重,平时多是自然关闭状态(不能锁),电梯停电和火灾逃生(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的时候才会使用。很多公司出于防盗的考虑和打卡的要求,常常会锁住疏散电梯的门,遇到火灾时电子锁极可能会失效,并且锁住的楼梯门会耽误甚至阻碍人员逃生,因此出于生命安全考虑,也建议大家踊跃举报公司的这种不合理行为。
四、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高层建筑大都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同时内部的许多装修材料具有一定的可燃性,当出现火情时,火势猛且迅速蔓延,燃烧时还会分解出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除此之外,由于高层建筑一般人数众多,加上楼层多、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室外地面、屋顶天台或者避难层所需时间也相应要长,所以安全疏散难度极大。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远超当前消防车辆设备的救火范围,只能由消防人员进入建筑内部实施扑救,而消防水供给压力及供水量的不足也会错过扑灭火灾的时机,这使得建筑高层的火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当出现火情时,高层建筑有限间内会聚集许多的高温烟气、水蒸气,而建筑内部的自动消防设施又会自动切断通道空间, 使得大量的烟气粉尘等无法快速排出,可能导致来不及疏散的人员因吸入大量有毒烟气而造成窒息死亡。如此种种,都导致了高层建筑火灾救援的困难。
崔铁军等人撰写的《复杂结构高层建筑火灾坍塌过程研究》表明:在使用颗粒流模拟建筑并实施了火灾模拟的结果中,1000℃单侧火场的建筑快速坍塌过程为75min~105min,1600℃单侧火场的坍塌过程比1000℃提前了25min~35min;对于双侧火场模拟试验,1000℃和1600℃的火场温度导致的建筑坍塌过程,相对于单侧火场分别加快了7min~30min和10~20min。具体详见下表: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火灾产生的烟气在竖直方向的蔓延速度远远大于水平面,其速度为水平蔓延速度的6倍,从一楼蔓延到十五楼仅需短短9~15秒时间,且约在火灾发生6分钟后整座高楼开始燃烧。
由此可见,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留给我们的逃生时间并不多。
另外,《高规》中关于高层建筑疏散时间与楼层及人数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来看,高层建筑所需要的疏散时间还是相当长的。对于高层建筑里的人来说,一旦大楼有火灾发生,每个人的心情都是相当紧张的,求生欲望也是迫切的。当大量人群拥向疏散楼梯时,由于人们的争先恐后,其疏散速度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快。而且由于恐慌,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处于高层建筑中的人群在危急时刻并非都能尽快疏散到室外地面,因此及时疏散到就近的避难层(靠近楼顶的宜迅速疏散到屋顶天台,前提是得确认通往屋顶的大门没有被锁)等待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避难层的存在就变得十分重要。在火灾发生时,可能会发生断电的情况,因此不能乘坐电梯,必须走安全通道。在紧急情况下,避难层可以为救援抢夺一定的救援时间。大家在进入高层建筑时,可以了解一下该建筑避难层的所在楼层,以备不时之需。
五、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指南
在我们已经提前正确认知避难层、明确避难层所在的实际楼层、而且也知道并确认疏散楼梯出入口能开关的情况下,当火灾发生时,应保持镇静、不惊慌、不盲目行动、更不可急于跳楼 ,先冷静判断火灾情况,再根据自身所属楼层和个人体力情况正确选择逃生方法:
1、如果我们身处着火楼层以下的位置,一定要果断通过疏散楼梯迅速往下逃生,万不可拖延。处于低层的人员应尽快跑到室外安全区域,处于高层的人员在体力不支的时候最好先跑到避难层暂时躲避,然后根据火势蔓延情况决定是等恢复体力后继续往下逃生还是留在避难层等待救援。逃生时记得使用防烟口罩(平时准备很重要)或者浸湿的毛巾/衣物掩住口鼻,弯腰低姿从最近的疏散楼梯迅速离开。此法可称向下逃生法,又称迅速撤离法。
2、如果我们身属着火楼层以上的位置,在火势较小时可以把浸湿的棉被披在身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着疏散楼梯迅速往下逃生,逃生时也要记得弯腰低姿。如果火势过大,不要试图往火海往下逃跑,此时要迅速撤离到最近的避难层(提前确认避难层所在楼层很重要)等待救援,距离楼顶较近的楼层可通往楼顶天台(提前确认通往天台的门是否可以打开很重要)等待救援。进入避难层/楼顶天台后,要迅速拉动报警器,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并且通过舞动五颜六色的衣物以引起消防登高车/救援直升机的注意。切不可大声喊叫,因为这样不仅消耗自己的体力还可能会使自己吸入过多的浓烟。此法可称向上逃生法,又称暂时躲避法。
不论向下还是向上逃生,在人多的时候一定要有序撤离以免发生踩踏事件。当逃生通道被大火/浓烟封住时,千万不能硬冲。
如果疏散楼梯已被封死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此时已经来不及往地面逃生,也来不及逃往避难层/楼顶天台的情况下,赶紧撤离到没被浓烟和大火入侵的房间里固守待援。这样的房间必须有一扇窗,而且没有安装防盗网,带阳台最好,最好靠近主干道,这样你将成为消防员最先施救的对象。切记,洗手间不是好的选择,因为高层建筑的洗手间大多是在每一层的中间而且没有通往外界的窗户。在进入固守的房间后,第一个动作是迅速关闭房门以延缓火势的追逼,第二个动作是拿起身边的胶带/被子/衣物等一切你能利用的物品堵住你能看见的所有空调出风口,防止浓烟进来以赢得更多救援时间,第三个动作是打烂你这个房间的窗户。如果人多,这三个动作可以同时分工做。此法可称固守待援法。
如果自己的房内着火,在无法扑灭的情况下应迅速跑到外面安全地带,逃生过程中记得拉响你身边能看到的一切报警器,然后打电话报警。
实际上,火灾发生时,大多数人的生命是被烟气夺走的,还有一部分人死于盲目跳楼,只有极少数人被大火烧死。所以,在逃生过程中千万记得准备防烟口罩、湿毛巾等物品,逃生的时候务必弯腰低姿。切勿盲目跳楼,除非你在二、三楼并且安全通道都被浓烟/大火封住的情况下,可往地上扔棉被,再往有棉被的地方跳,或者尽可能往有花坛/植被/泥土的地方跳。此法可称紧急矮层跳离法,非万不得已不建议使用。
实际上,我们尚可考虑另外一种逃生的方式:在客厅或者卧室,放置安全逃生挂绳,挂在暖气片或者是室内预留承重构件,人被安全挂绳保护着从窗口逃生。此法可称缓降逃生法,又称绳索滑行法。有一种适合家庭用的缓降器,适用于高层逃生。工作时,通过缓降绳索带动主机内的设备产生摩擦,保证使用者安全缓降至地面。家庭成员较多的话,可以反复使用,当一个人降落到地面时,第二个人即可套上安全吊带下滑,依此往复、连续使用。如果每个住在高层建筑的家庭都能配备一个缓降器,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挽救性命。如果没有配备缓降器,可以把浸湿的窗帘、衣服、床单、棉被等撕成条状连接起来制作救生绳,下滑到到地面或没有起火的楼层破窗而入再逃离;也可利用建筑物外墙上的落水管、避雷针等逐层下降至地面或没有起火的楼层逃生。利用缓降逃生法时最好配备安全破窗器。对于窗户安装防盗网的家庭,建议安装防盗网的时候就做上开启扇,无论是在窗户等待空中救援/登高救援,还是使用缓降逃生,都可以快速争取获救时间。
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除了掌握以上逃生技能以外,还要牢记“三要”、“三不”、“三救”和“1、2、3逃生原则”。
“三要”主要是指:遇事要保持沉着与冷静、要根据自己的居住环境选择逃生路线、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烟毒的侵害。
“三不”主要是指:火灾情况下不乘坐普通电梯逃生、不要轻易跳楼、不要贪恋财物。
“三救”主要是指:选择逃生通道“自救”、结绳下滑“自救”、向外界“求救”。
“1、2、3逃生原则”是指:1分钟救火、2分钟逃生、3分钟每走一步要小心。
火灾逃生时,要尽力逃离火海,不能贪恋一时安全,钻在床下或躲在衣柜里,以防因烟气中毒而死亡;不要盲目跟着大家一起跑,人多拥挤时要有序撤离以防发生伤亡事故 ;火灾发生后 ,不能使用电梯逃生,因为电梯的电随时可能因为燃烧而中断或被切断电源。身上的衣服一旦被引燃,应当迅速脱掉 ,或在原地打滚把火压灭,切不可带火奔跑;逃出火场后,切不可再顾及留在室内的财物而返回火场,如果有非救不可的人或物,应请求消防队员帮助;在逃生过程中应配合听从消防员的指挥。
六、结束语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大、逃生难,我们平时应做好火灾预防工作。除了踊跃举报业主违规使用避难层行为和单位锁住疏散楼梯门行为外,我们平时还应注意用火安全,做到不擅自私拉电线、及时更换新的熔断器、不使用违章电器、不擅生明火、及时关闭煤气灶等。
最后,请善待你身边的建筑结构师,他们比你更熟悉火灾逃生路线。
参考文献:
1、《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李蕾、陈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指南》中国消防•2005年 第九期 火案传真;
3、《关于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消防及安全逃生策略的相关分析》韩英俊、舒增虎/山西九 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4、《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和火灾防控对策研究》李国宝/广东省汕头市公安消防 支队
5、《浅谈高层住宅火灾逃生设计_高层住宅逃生问题》杨秀丽/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6、《复杂结构高层建筑火灾坍塌过程研究》崔铁军、李莎莎、王来贵、马云东
7、《消防避难层:不可不知的高层建筑火灾防范“特区”》黄建华、周婵娟
8、《浅谈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张鑫/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9、《浅谈高层建筑设计及火灾预防措施》于春林/鞍山市公安消防支队
10、《高层建筑避难层消防设计要点》李海辰/张家口市公安消防支队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表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往期精彩
“转自:非解构-公众号”上海结构设计圈仅限在上海从事结构设计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