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豆丁施工,发送“努力”,领取新人见面礼包
源自 | 豆丁施工
第一节 钢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通病现象
框架柱钢筋锚固、接头位置不当
关注要点
1、中柱顶部纵筋锚固可向里或向外弯折 12d,也可用锚头锚板,直锚长度够时可不做弯锚;边柱外侧纵向钢筋可弯入梁内做梁上部纵向钢筋,或将梁上部纵筋伸入柱内,按照图集节点要求进行锚固;2、上柱与下柱相连时,若上下柱钢筋根数不同,根数较多的钢筋分别从楼面或梁底起算锚固长度 1.2Lae;3、上柱与下柱相连时,若上下柱钢筋直径不同,直径较大的钢筋伸入直径较小一侧柱中,接头位置宜在直径较小柱中;4、相邻纵向钢筋连接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 50%。
通病现象
剪力墙钢筋锚固、接头位置不当
关注要点
1、墙体水平筋必须伸入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然后弯折;墙体水平筋伸入端柱的直锚长度≥Lae 时,可不必弯折,但必须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
2、剪力墙竖向钢筋伸入板顶后,水平弯折 12d,当直锚长度≥Lae 时,可不弯锚;3、一、二级抗震等级非底部加强部位或三、四及抗震等级或非抗震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搭接长度为 1.2Lae。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框架梁钢筋锚固、接头位置不当
关注要点
1、中间支座 KL 梁直锚段从柱边起算,且≥Lae;
2、边支座 KL 上部钢筋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且≥0.4Lae,向下弯锚 15d,WKL 不同之处是向下弯锚至梁底;
3、梁上部通常筋连接位置宜在跨中 ln/3 范围内,梁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宜在支座 ln/3 范围内,同一连接区段接 头率不宜大于 50%。
通病现象
板钢筋锚固、接头位置不当
关注要点
1、纵筋在端支座应伸至支座(梁或剪力墙)外侧纵筋内侧后弯折 15d,当直段长度≥La 时可不弯折;
2、中间支座处钢筋应伸过梁中心线且≥5d;
3、抗裂构造钢筋自身及其与受力主筋搭接长度为 150,抗温度筋自身及其与受力主筋搭接长度为 Ll。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墙体竖向钢筋移位
原因分析
1、 出板面钢筋固定不到位
2、 梁筋过密,迫使墙柱筋移位
3、 墙柱筋不垂直、扭转,插筋未校正
防治措施
1、复杂钢筋节点翻样设计
2、加强钢筋放线定位
3、出板面插筋应及时校正,绑扎或点焊限位箍固定牢固
通病现象
变截面插筋漏埋
原因分析
1、 未全面看图,上下层图纸未对照结合
2、 检查不到位,未安排专人检查插筋位置、数量
防治措施
1、 应仔细看图读图,尤其是柱子变截面、变直径楼层
2、 工序交接前,安排专人检查插筋位置、数量
通病现象
墙柱钢筋保护层不到位
原因分析
1、 保护层垫块强度不够,受力破损
2、 保护层垫块安置不到位,造成倾斜、脱落
3、 钢筋扭转、偏斜,造成一侧保护层过厚
4、 箍筋、拉钩尺寸不准确,使钢筋内收,保护层加厚
防治措施
1、 大直径钢筋保护层垫块宜采用细石砼制备
2、 垫块应绑扎于钢筋交叉点上,防治翻滚、脱落
3、 竖向钢筋绑扎完后,应校正,不倾斜、扭曲
4、 箍筋、拉钩尺寸下料应准确,绑扎应牢固
通病现象
洞口或预埋管处加强筋 设置不到位
原因分析
1、 钢筋绑扎后,水电工埋管切断钢筋未做加强处理
2、 对洞口加强筋构造形式不熟悉
防治措施
1、 水电工切割开的洞口应及时通知土建进行处理
2、 认真按洞口加强筋大样进行施工
3、 隐蔽前进行着重检查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节点钢筋漏绑 原因分析 1、 节点区钢筋较密,层次较多,不易绑扎 2、 钢筋超出板面,将已绑好的钢筋强行砸低,造成松扣、 脱落 3、 先封闭模板,造成箍筋无法绑扎 防治措施 1、复杂钢筋节点翻样设计 2、对复杂区域的钢筋,先绑扎完毕后,再封闭模板 3、加强对二排筋的绑扎固定,防治脱落 4、浇筑前派专人检查,对漏绑的进行补绑
通病现象 主次梁交接处加密箍设置不 到位 原因分析 1、 未离梁边 5cm 处设置第一道附加箍 2、 附加箍设置未结合原箍筋配置设置 3、 附加箍设置在次梁上 防治措施 1、主次梁相交的地方,由于次梁传来的集中力较大,为克服剪力不利 影响,在主梁上连续设置 3 道附加箍筋,原箍筋正常设置 2、若相交处为等高梁,则在两条梁上同时设置附加箍筋 3、若设计有要求时,按照设计要求附加箍筋道数
通病现象 楼板面筋踩踏变形 原因分析 1、 支座负弯矩筋马蹬间距大、数量少,距离根部过 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踩踏变形,未设专人及时修复 3、 混凝土浇筑时未编制方案或未按方案执行 防治措施 1、 板筋绑扎时上部受力筋在上面,下部受力筋在下面 2、 绑扎的时候,面筋、支座负筋必须满扎 3、 合理设置马蹬数量、位置,保证面筋位置 4、 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工及时修复校正被踩踏面筋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钢筋搭接长度不够或搭接区 箍筋设置不到位 原因分析 1、 对搭接纵筋的受力属性不清楚 2、 对连接区域的长度不清楚 3、 对搭接区的箍筋配置不清楚或忽略 防治措施 1、 了解所搭接钢筋的受力属性,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 150,纵向受拉钢筋、 受扭钢筋搭接长度为:Lle 或 Ll,根据接头率来判别搭接修正系数 2、 熟悉同一连接区段的长度,绑扎搭接为 1.3Ll,机械连接为 35d 且≥500 3、 在搭接区范围内箍筋应全段加密
通病现象 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差 原因分析 1、 钢筋端部歪扭不正,在夹具中夹持不正 2、 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 3、 顶衬时用力过大,造成上钢筋晃动或移位 4、 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上钢筋倾斜 5、 焊接时电流太大,通电时间过长 防治措施 1、 钢筋端部在焊接前应校正平整 2、上下钢筋在夹具内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保持上下钢筋垂直和稳定 3、顶衬钢筋时,用力应均匀适当,不得过大 4、按较小直径钢筋选择参数,选择合适焊接电流和通电时间 5、焊接完毕后,不要立即拆下夹具,应适当停留 2min 再卸
通病现象 直螺纹套筒连接不牢固 原因分析 1、 直螺纹接头端部不平整,断面与轴线不垂直 2、 直螺纹加工不到位,车丝数不够 3、 直螺纹接头锈蚀 4、 现场安装时未用力矩扳手拧紧 防治措施 1、直螺纹加工时应将断面处理平整,不翘曲、飞边 2、按照钢筋直径大小加工足额车丝数 3、柱子竖向插筋后,应及时将直螺纹接头戴上保护帽,防止锈蚀 4、现场钢筋直螺纹连接后,用力矩扳手拧紧
案例图片
第二节 模板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通病现象 轴线位移: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 柱、墙、梁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原因分析 1、轴线测放错误产生误差。 2、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3、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等控制轴线偏差措施。 4、支撑体系整体刚度不够,造成偏位。 防治措施 1、模板轴线测放后,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柱模板根部和预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在混 凝土楼板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3、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 复核,保证模板及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4、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按方案要 求执行。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标高偏差: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 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 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 2、模板支撑架搭设过程中未控制好标高。 3、竖向模板根部末找平。 4、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防治措施 1、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 标高控制,严禁逐层 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 30m 后,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 2 个,以便复核。 2、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 找平。 3、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 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 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 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结构变形: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梁、柱、墙出 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原因分析 1、模板变形,模板刚度、整体性差。 2、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竖向支撑不牢固。 3、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以致局部模板 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4、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 挤偏或变形。 5、梁板未按设计要求起拱。 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架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梁柱模板采用卡具,其间距要按要求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 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5mm。 3、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 上口宽度。 4、对跨度大于 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 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 1‰~3‰ 5、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 凝土,防止模板变形。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拼缝不严: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 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 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模板干缩造成裂缝。 3、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4、模板接缝措施不当,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 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模板和拼装。 2、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严格控 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发生错位要及时校 正好。 4、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5、拼缝过大的可采取贴双面胶条和钉铁皮方式修补。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模板清理不干净: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 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模板,封模 前未进行处理。 2、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防治措施 1、模板安装时清理好模板内的杂物后才封模。 2、避免在楼层上锯模板、木枋等。 3、钢筋绑扎完毕,用压力水冲洗模板,但不要冲入柱模内。 4、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口,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 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案例图片
第三节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通病现象 表面裂缝:塑性裂缝又称龟裂,严格讲属于干 缩裂缝,在结构表面出现形状不规 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类似干燥 的泥浆面。 原因分析 1、砼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 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 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 3、砼水灰比过大,模板过于干燥 防治措施 1、配制砼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 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要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砼 抗裂强度 2、砼浇筑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3、在气温高、温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下施工,砼浇筑后,应及 时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4、砼养护可采用覆盖草袋、塑料薄膜等方法,当表面发现微细 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 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 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 2、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3、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4、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 碰掉。 5、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 水养护。 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 1.2MPa 以上强度, 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 3、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 护好,以免碰损。 4、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 损程度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 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 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 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 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 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 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 2、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封堵严密; 3、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5、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 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 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 空隙。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 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 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 许多小凹点。 2、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 形成蜂窝。 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 因而出现蜂窝。 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 防治措施 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易性、坍落度;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 3、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 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5、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筑后停留,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 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 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钢筋局部或全部 裸露。 原因分析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 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 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 到位,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 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使模板内充满; 2、预留孔洞,侧面加开浇灌口,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 及时清除干净掉入混凝土内的黏土块,工具等杂物; 3、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 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 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原因分析 1、保护层垫块垫的太稀或移位。 2、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 模板。 3、钢筋在施工过程中踩踏严重,使钢筋移位。 4、混凝土浇筑厚度不符合设计尺寸。 5、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护筋人员不到位。 防治措施 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 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 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 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 4、浇筑过程中应安排护筋人员,护筋人员应服从管理人员安排, 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修正。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烂根:柱墙底部模板封堵不严密,根部出 现漏浆、烂根、夹砂现象。 原因分析 1、未定压脚条或压脚条不稳而漏浆。 2、柱墙脚未设清扫口或清理不干净。 3、未先浇 50mm 厚同配比混凝土砂浆结合层。 4、根部钢筋偏位,模板底部拼缝不严。 5、根部楼板不平,模板底部有空隙而漏浆。 防治措施 1、压脚条应依线钉牢固。 2、预留清扫口,浇筑前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并封闭严密。 3、混凝土浇筑前先浇 50mm 厚同比砂浆结合层。 4、及时校正柱墙偏位钢筋,保证模板封闭到位。 5、楼板应拉线找平,模板根部垫塞海绵条。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楼板裂缝:混凝土拆模后发现板底有不规则 裂缝,转角处呈三角形斜裂缝。 原因分析 1、混凝土尚未初凝或强度较低时,就大量放置材料,过早 上人,或材料堆放过于集中。 2、塔吊吊运钢筋等材料时对楼板造成冲击。 3、现浇板中预埋管较密集或管径较大,而未设构造加强钢 筋。 4、对于大跨度板的配筋设计考虑不合理,转角处未设放射 筋。 防治措施1、材料分散堆放,混凝土终凝前严禁上人操作或吊运钢筋。 2、吊运、堆放重物时避免对楼板造成冲击。 3、线管密集地带敷设钢筋加强网,洞口处附加钢筋加强筋。 4、建筑端头及转角处根据设计要求加设放射筋。 5、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 后,才能上人进行下一道工序。 案例图片
第四节 砌体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通病现象 灰缝不均匀、不顺直、不饱满,有透 明缝、假缝现象 原因分析 1、 未画皮数线,砌筑随意,灰缝宽窄不均,不成 直线; 2、 铺灰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水分被底 砖吸收,使上层砖与砂浆失去粘结; 3、 砌筑前未提前湿润; 4、 砖砌体原材料尺寸不均匀。 防治措施 1、按“三一砌筑法”施工,(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要求铺满口 灰,然后进行刮缝; 2、砌筑前应在混凝土结构墙体按砌体排版图画出皮数线; 3、提前一天对砌块进行湿润; 4、加强原材料控制,墙体在同一施工层中,应尽量使用同一砖厂同一批 次的砖,以避免因砖的规格尺寸误差而竖缝宽度均匀不一致。 通病现象 组砌混乱,有直缝通缝现象 原因分析 1、砌体排版不正确,砌筑随意; 2、忽视组砌方法,特别是两种砌块交界处组砌不 正确。 防治措施 1、确定标高,立好皮数杆,控制好砌体排版,在保证灰缝的前提下,确 定砖垛处、窗间墙、柱边缘处用砖的合理模数; 2、砌筑时采用“一顺一丁”砌法,同时做到上下错缝,避免通缝出现; 3、墙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 1/3 砖长。
通病现象 砌块缺棱现象较多 原因分析 1、砖砌体出厂尺寸不均匀; 2、运输转运过程中不注意成品保护,破损较多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砌块进场质量,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接收; 2、转运过程中需轻拿轻放。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后塞口同步砌筑,未挤紧,砂浆灰缝过大 原因分析 工人为省事,同步砌筑后塞口,且填塞随意。 防治措施 1、 交底准确,注意过程中检查,至少停止 7 天才能后砌; 2、 严格控制后塞口顶砖角度,两端应设置三角型预制混凝土块,墙长大于 3.5 米的顶砖应分别朝两个方向顶砌。
通病现象 植筋位置不准确,植筋深度不够、不牢固, 植筋长度不够 原因分析 1、 植筋前未根据砌体模数排版,画定位线; 2、 打孔深度不够,未清孔吹灰,随意植筋; 3、 植筋长度未经过计算设置不准。 防治措施 1、 在砌体施工前,必须固化三图,植筋前弹出植筋定位线; 2、 严格按照植筋工艺进行植筋,植筋后应通过拉拔试验检查。 3、 植筋长度不小于 700 ㎜和 1/5 墙长(6、7 度抗震);
通病现象 钢筋设置不准确 原因分析 1、 拉结筋长度不够,留直槎未设置拉结筋; 2、 构造柱钢筋搭接长度不足,箍筋间距过大; 3、 压顶、过梁等未设置分布筋等 防治措施1、 留直槎的地方设置拉结筋; 2、 结筋长度不小于 700 ㎜和 1/5 墙长(6、7 度抗震); 3、 构造柱、过梁、压顶等构件钢筋按当地构造做法要求设置。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构造柱等二次构件成型质量差(露筋、漏浆等) 原因分析 1、 构造柱关模时未设置灌料口,至顶端灌料不足; 2、 构造柱马牙槎留置不规范; 3、二次构件关模时未使用双面胶,封模不严; 4、浇筑时振捣不密实; 5、关模前对模板上混凝土残留杂质未清理,拆除模板时混 凝土强度不够等。 防治措施 1、构造柱上部留簸箕口,高于梁底 5cm; 2、构造柱马牙槎按要求留设; 3、关模时使用双面胶封口,用小型振动棒振捣到位; 4、模板需清理干净,拆模时构造柱强度需达到要求。
通病现象 预制过梁搁置长度不够,搁置反 向 原因分析 1、 预制时未表明正反向,致搁置反向; 2、 预制时长度偏差; 3、 支座长度不够时未使用现浇过梁。 防治措施 1、预制时用红笔标出搁置方向,以免操作工人辨识; 2、按要求制作过梁,保证每边 25 ㎝的搁置长度; 3、对搁置长度不够的地方采用现浇过梁,对于小于 10CM 门垛设 置拉结筋,与上部过梁一同浇筑。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压顶标高设置错误,嵌入墙体深度不够 原因分析 工人操作时遗漏预留压顶位置,或直接从地面向上 测量导致位置不准确。 防治措施 根据排版图、室内一米线及窗洞拦板高度确定压顶 高度。
通病现象 构造柱、过梁、导墙等二次构件漏设 原因分析 1、 未严格按固化图实施; 2、 未严格执行检验批报验,砌筑施工前对构造柱、 导墙等未验收。 防治措施 1、导墙、构造柱、过梁严格按照设计涂、金科构造 做法、固化图实施; 2、砌体施工前严格执行检验批报验程序。
通病现象 安装电箱时打烂墙体原因分析 1、 各分项工程未叠图,导致后期修改较多,砸烂 墙体; 2、 工人施工时未按要求设置外墙空调导管、线盒、 栏杆、门窗预制固定点等,后期安装时野蛮施工。 防治措施 1、 砌体施工前,与安装等其他工程详细叠图,规 避后期整改; 2、 绘制排版图、墙体弹线时,标注出空调导管、 线盒、门窗栏杆固定点的位置与模数匹配。
案例图片
【3月福利】新版《见证取样手册》(包含:建筑、市政、钢结构、幕墙、消防),全册直接获取!
定了!2022年一建、造价、监理等13项考试工作年限要求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