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AT建筑技艺
作者:郑方
冰丝带外景
国家速滑馆方案生成记
文 / 郑方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世界各国运动员们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不断刷新纪录,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著名运动员杨扬忍不住评论,“这绝对是世界上最酷的速滑馆”!而作为有幸参与项目的建筑师,回想起“冰丝带”的整个设计创作过程,也不禁感慨万千。
左图为2016.7.22 竞赛发布会,右图为笔者当天在奥林匹克塔观景平台踏勘
射箭场、曲棍球场和北侧的国家网球中心都是我在2008年奥运会时主持设计的项目,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决定继续沿用2008年的赛时流线组织,不做变化。速滑馆从第一次出现,就设定为基地偏北的完整椭圆形平面,长轴正南北向,平行于城市中轴线。这个场地紧邻森林公园,所以把强化中轴线、扩展森林公园、控制建筑高度作为三个基本的设计准则,并为这3个准则绘制了场地分析草图。
赛时流线和总平面示意图(2016.7.28)
基地分析(2016.7.28)(左-强化中轴线;中-扩展森林公园;右-控制建筑高度)
国际滑冰联合会(ISU)标准的速度滑冰场地由总长400m、两端圆弧的两条人工冰面比赛道和内侧的热身道组成,沿赛道外圈设置技术环道。赛道的形式大致上是椭圆形,速滑馆应该保持简洁、单纯的椭圆形平面,以便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和鸟巢的椭圆形平面、水立方的正方形平面对话。对照水立方赛时临时看台在赛后拆除、转换成运营空间的场景模式,把速滑馆竞赛文件要求的副厅冰场放在冬奥会赛后实现,从而不影响由椭圆作为出发点形成的单纯体积。因为冬奥会赛时并不需要使用副厅冰场,而赛后移除临时看台后,所形成的空间又应该得到有效的利用,加入可行的运营功能。两相结合,副厅移至赛后临时看台拆除后实现,得以大幅缩减赛时建筑规模,节省建设投资。这个阶段测试了环绕冰场的看台排数和上部看台的比例分布。总共只有12,000个座位,既要保持看台环绕冰场的感觉,也要保持上部看台排数相对较多,使赛场的氛围更好。
设计任务书里面提到一个重要的数据:屋顶距离冰面不高于20m。我不清楚此项数据的来源依据,但是控制冰场的容积,做一个更小的冰箱,是冰场绿色节能的核心。在确定看台之后,也就意味着屋顶的形状将契合于看台外边界的空间曲线,再加上中心点不高于20m这样一个预期,自然形成中间下陷的马鞍形屋顶,让建筑的功能、空间和立面形式统一,这也是我认为形成一个好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最早的手绘草图是一个长轴210m、短轴150m的椭圆形马鞍形屋顶。根据这张手绘草图,建立计算机模型进行视觉测试。
建筑立面的最初感觉像冰糖葫芦:透明的双层立面,有一个充满激情的核心,加上一个透明的表面。我把法国斯特拉斯堡Zenith音乐厅的立面照片拉长,然后给它覆盖了一层透明的冰的外衣,并且在右侧局部增加印刷的冰花来调节立面的透明度。在屋顶的马鞍形曲面形成之后,还尝试使立面从上往下,从雾状到透明渐变。
马鞍形屋顶和透明立面(2016.8.18)
还有一个灵感是从速度滑冰比赛的照片上获得的,尤其是索契冬奥会的照片。那些充满速度感的线条有一种强大的魔力。我把这种感觉写在照片上,作为设计的主题。把这些速度感的线条和透明的立面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凹凸交错的立面。在测试这些线条构成的时候,发现需要有内外层次的变化,于是把立面的玻璃弯曲4次,以便使凹凸的线条能够附着在幕墙上。由此确定了三维模型,开始制作效果图,调节立面线条和玻璃的透明程度,用3D打印制作模型中的曲面玻璃。写作动画脚本的时候,第一个镜头是粒子渲染,速滑运动员的冰刀激起闪光的冰粒儿,然后滑冰轨迹成环,变成建筑立面。LINK上海毛红卫的机电说明,CCDI董全利、朱勇军的结构设计报告和刘云晖、宋晓蓉的造价估算都按期完成。2016年10月20日交标,包括效果图展板、文本、模型和动画。
交标时的效果图(2016.10.20)
2016年11月,方案经评审进入前三。主办方随即提出要求修改方案,但直到2017年4月11日,Populous才向我转达了主办方要求修改的会议纪要,包括马鞍形屋顶不变、曲面玻璃不变、红色改蓝色等关键信息。4月14日,我修改了4张效果图,并制作了曲面玻璃和22条丝带的剖面示意,由Populous交付竞赛主办方。4月25日,北京日报发表了这些效果图,新闻标题:“与鸟巢水立方为邻!冬奥新建馆芳名‘冰丝带’~”。
“这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设计;冰和速度结合为‘冰丝带’。”
“冰丝带”的名字由来,竞赛多媒体文件截图(2016.10.20)
2017年9月,我入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竞赛获胜的概念方案基础上,继续完成了方案深化、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现场服务工作,包括室内、景观设计的关键效果,还有科技冬奥课题研究,这期间有很多人的智慧加入进来,直至建筑竣工,冬奥会比赛顺利举办。
今天,温暖的阳光透过冰丝带幕墙照亮观众大厅,世界各地的优秀运动员们在“最快的冰”上创造奇迹,“冰丝带”的名字和影像随着电视画面传遍全世界。正像鸟巢和水立方组成“天圆地方”,冰丝带“大道至简”,它表达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设计的力量,把坚硬而冷的冰弯曲成轻盈柔软的丝带,刚柔并济,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智慧。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见证,和运动员的辉煌成就一起,让奥林匹克精神照亮每一个人。我也非常有幸,作为一名建筑师,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个重要的赛事。
“冰丝带”内景
2022.2.5比赛大厅,“最快的冰”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199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9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