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建筑结构-公众号 建筑结构丨如何更清晰地理解高层结构的整体稳定?

建筑结构丨如何更清晰地理解高层结构的整体稳定?

因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接收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多点文尾的“”“赞”
星标设置: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点击「设为星标」,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这学期正在上《高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设计》,虽然这门课已经上了好几年了,但每次讲到“结构稳定”这一小节,心里总有点虚,因为自己对书上内容理解得也不是很明白。以下是教科书(包世华、张铜生编著)上的相关内容:
“高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的稳定设计主要是控制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以免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结构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之比(简称刚重比)是影响重力PΔ效应的主要参数。只要结构的刚重比满足下列规定,则在考虑结构弹性刚度折减50%的情况下,重力PΔ效应仍可控制在20%之内,结构的稳定具有适宜的安全储备。若结构的刚重比进一步减小,则重力PΔ效应将会呈非线性关系急剧增长,直至引起结构的整体失稳。”
上面这段文字实际上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以下简称《高规》)的5.4.4条的条文说明,上述的“下列规定”就是5.4.4条的条文内容:
1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2 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以上两式中的EJdDi为等效抗侧刚度(更完整的定义可参看规范条文),Gi为每层的重力荷载,Hhi分别为结构总高度和层高。一般认为剪力墙、框剪和筒体结构是整个结构发生失稳,而框架是局部楼层失稳,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区别对待。前面提到的“刚重比”用符号表示就是
后来我又找到了以上条文的由来,为徐培福和肖从真两位前辈大师于2001年发表的论文[1],文中推导了考虑P效应和不考虑P效应的侧移比(采用的是简化方法,有些情况下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并给出了侧移比随刚重比变化的曲线,进而有了“PΔ效应增幅大于20%后,结构刚重比稍有降低,会导致PΔ效应急剧增加,甚至引起结构失稳”的结论。
而我一直的困惑是
结构失稳到底是怎样的?能给人一个直观感受吗?
PΔ效应大点难道就会失稳吗?
如果本来一阶位移就很小呢,也会失稳吗?
看了两位前辈大师的论文,还是没有打消我心中的疑问,于是,我只好自己翻书琢磨,以下是我的琢磨所得。

1

在谈高层结构的稳定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下结构稳定的一些基本概念。简支压杆通常被用来介绍稳定的基本概念,其临界荷载Ncr
上式是根据完全直杆发生微小侧移后存在平衡位形这个条件得到的,其推导过程在《材料力学》和《钢结构》教科书中一般都会给出,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图1 简支压杆的变形
真实杆件都有初始缺陷(initial imperfections),也就是说,压杆不是完全直的。假定杆件的初始位形v0
由杆件各截面的弯矩平衡可得如下控制方程:
上述微分方程的解为
柱中的侧向位移(包括初始位移)为
上式也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
由上式得到的轴力-柱中侧向位移(Nδ)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2 弹性分析得到的Nδ曲线
由上图可知,轴力存在上界,即临界荷载Ncr;当轴力趋向于临界荷载时,水平位移会急剧增大。换个角度讲,如果轴力是按位移控制施加的(结构试验一般属于这类情况),那么压杆会承担着接近于Ncr的轴力一直变形下去。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前面的公式是在结构完全弹性的前提下推导得到的,真实结构不可能一直处于弹性状态,受力最大的位置总会达到材料强度,上述压杆是不可能维持着接近Ncr的轴力一直变形下去的
所以,要描绘出简支压杆的真实受力行为,必须引入材料强度

2

我们假定材料是刚塑性的,则对于矩形截面,可以推导得到给定轴力N下的截面受弯承载力:
上式就是正截面承载力分析常用的NMu相关关系。式中,Mp为轴力为0时的受弯承载力,Np为轴心受压承载力。对于刚塑性模型,柱中(弯矩最大处)会形成塑性铰,如下图所示。由弯矩平衡可得
图3 简支压杆的刚塑性分析模型
联立上面两式可以得到形成塑性铰后的Nδ关系:
把由弹性分析和刚塑性分析得到的Nδ曲线画在同一张图上,可以大致描绘出构件的全过程荷载-位移响应。下图曲线对应Ncr/Np = 0.5、Mp = 0.04Nplδ 0 = l/200的情况。
图4 弹性分析和刚塑性分析得到的Nδ曲线与真实响应的关系
在构件初始屈服前,真实Nδ曲线与弹性分析得到的一致,屈服以后,真实曲线会偏离弹性分析得到的曲线,并逐步向刚塑性分析得到的曲线靠近。塑性铰形成后,由于PΔ效应,压杆的承载力会逐步降低
以上公式推导在文献[2]中都能找到,并非我的原创。
3

前面谈了简支压杆的失稳,作用荷载只有轴力。高层结构的受力状况与其不同,它虽然也承担轴力作用(由重力荷载引起),但高层结构的轴力水平是被控制的,它不会直接导致结构失稳。我们更关心的是,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由重力二阶效应(PΔ效应)导致的结构失稳。
为简化分析,我们用一根底部固接的悬臂杆来代表高层结构,轴力N和水平力F都作用在悬臂杆顶端,如下图所示。实际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都是分布的,但采用集中荷载并不会影响我们对稳定问题的解释,只是推导得到的位移和内力结果会与荷载分布的情况相差一个系数。
图5 高层结构受力分析模型
在结构变形后的位形上建立平衡方程(即考虑二阶效应),可得弹性杆件(无分布荷载作用)位移响应的控制微分方程为
上式的推导过程可参看陈惠发先生的著作[3],再结合底部固接悬臂杆的四个边界条件:
可得悬臂杆的侧移曲线方程为
对于底部固接的悬臂杆,临界轴力Ncr
由上式可得
也就是说,轴力与临界轴力的比值N/Ncr为刚重比EI/Nh2的倒数再乘以0.4
由侧移曲线方程可得结构的顶点位移为
上述位移为考虑二阶效应的顶点位移
不考虑二阶效应的顶点位移为
二阶位移ΔII和一阶位移ΔI的比值为
由上式可知,二阶位移和一阶位移的比值ΔII/ΔI只与轴力水平N/Ncr(或刚重比EI/Nh2)有关。下图绘制了ΔII/ΔIN/Ncr以及ΔIII和刚重比EI/Nh2的关系曲线,两条曲线对应的N/Ncr的范围都是0.05~0.7(相应的EI/Nh2的范围是8~0.57)。
图6 ΔII/ΔIN/NcrΔIIIEI/Nh2曲线
有意思的是,上面两条曲线的切线斜率变化幅度相差甚大。对于ΔIIIN/Ncr曲线,ΔIII会随着N/Ncr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图示N/Ncr范围(0.05~0.7)内,ΔIII并没有随着N/Ncr发生剧烈变化。相反,对于ΔIIIEI/Nh2曲线,同样是对应N/Ncr=0.05~0.7,我们确实能看到:当刚重比EI/Nh2小于某个值(比如2)后,ΔIII会随着刚重比EI/Nh2的减小而急剧增大,似乎印证了《高规》里说的“若结构的刚重比进一步减小,则重力PΔ效应将会呈非线性关系急剧增长,直至引起结构的整体失稳”。
产生上述两个互相矛盾的感受的原因是啥呢?我们前面说过,N/Ncr是刚重比EI/Nh2的倒数再乘以0.4,那么,刚重比EI/Nh2也是N/Ncr的倒数再乘以0.4。N/Ncr从0.1变到0.4,EI/Nh2从4变到了1,减小了3;N/Ncr从0.4变到0.7,EI/Nh2从1变到了0.57,减小了0.43。同样是N/Ncr增加了0.3,前一次EI/Nh2减小了3,后一次EI/Nh2只减小了0.43。所以,当刚重比EI/Nh2小于某个值(比如2)后,ΔIII会随着刚重比EI/Nh2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并不是因为ΔIII本身在急剧增大,而是在这个范围内,增大轴力对刚重比数值的影响在急剧减小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只绘制EI/Nh2 = 0.57~1(对应N/Ncr=0.7~0.4)时的ΔIIIEI/Nh2曲线,见下图。这回,我们并没有看到“ΔIII随着刚重比EI/Nh2的减小而急剧增大”这个现象。
图7 EI/Nh2 = 0.57~1(对应N/Ncr=0.7~0.4)时的ΔIIIEI/Nh2曲线
当刚重比EI/Nh2为0.57时,ΔIII的比值为3.3,也就是说,考虑二阶效应的顶点位移为不考虑时的3.3倍,这能说明结构有失稳的风险吗?我觉得不能,它只能说明:考虑二阶效应后,结构的抗侧刚度为不考虑时的0.3倍
《高规》通过把PΔ效应增幅(即,ΔII/ΔI-1)控制在20%以内来保证结构不发生失稳。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在没有其他前提条件的情况下,ΔIII-1>0.2并不能跟结构失稳相关联。要说清楚高层结构的失稳,必须涉及结构强度(承载力)

4
我们沿用前面的底部固接悬臂杆,假定杆件底部出现塑性铰,受弯承载力为Mu,如下图所示。
图8 底部形成塑性铰后的分析模型
由弯矩平衡可得
由上式可以得到形成塑性铰后,水平力F与顶点位移Δ之间的关系:
由上式可以看出,PΔ效应会降低结构的抗侧承载力
前面我们已经得到了弹性阶段F与顶点位移Δ之间的关系:
把弹性分析和刚塑性分析得到的FΔ曲线画在同一张图上,可以大致描绘出结构的全过程荷载-位移响应。下图曲线对应Mu=0.04NcrhN/Ncr=0.4(EI/Nh2=1)的情况。如果结构一直保持弹性,水平力F会随着顶点位移Δ的增大而一直线性增大,并不存在上界,这和前面的简支压杆是不同的,所以,只要N/Ncr <1,水平力作用下的弹性结构不会发生失稳
图9 弹性分析和刚塑性分析得到的FΔ曲线与真实响应的关系
结构屈服以后,真实曲线会偏离弹性分析得到的曲线,在PΔ效应的作用下,F会达到最大值(即抗侧承载力),然后逐步减小。
因此,结构失稳是由于外荷载超过了结构抗侧承载力导致的,而《高规》只关注PΔ效应对结构抗侧刚度的降低作用,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斗胆下了这个结论,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huhs09)
我们近似把弹性FΔ曲线和刚塑性分析FΔ曲线的交点作为结构的抗侧承载力(实际抗侧承载力会更低),由此得到的抗侧承载力Fu表达式为
由上式可知,结构的抗侧承载力与不考虑PΔ效应时的抗侧承载力Mu/hN/Ncr(或刚重比EI/Nh2)有关。下图是Fuh/MuN/NcrFuh/MuEI/Nh2的关系曲线。
图10 Fuh/MuN/NcrFuh/MuEI/Nh2曲线
可见,Fuh/Mu会随着N/Ncr的增大而减小,且两者近似呈线性关系。结构是否发生失稳,不但与N/Ncr(即刚重比)有关,还与结构本身的承载力Mu/h和外荷载的大小有关
参考文献:
  1. 徐培福, 肖从真.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设计.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 2001, 31(8):69-72.
  2. Murray NW.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Clarendon Press, 1984.
  3. Chen WF, Lui EM. Stability Design of Steel Frames. CRC Press, 1991.

来源:结构拾遗;作者:胡红松。

推荐

阅读

1.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龚晓南院士:地基基础工程若干问题讨论

2.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肖绪文院士:竖向分布筋不连接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王立军大师:中美规范无梁楼盖抗冲切设计比较及无梁楼盖事故分析

4.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王亚勇大师: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5.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郁银泉大师:装配式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6.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肖从真大师:高强混凝土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体系研究

7.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丁洁民大师: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8.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王卫东大师:超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与工程实践

9.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周建龙大师:基于力学概念的超高层结构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10.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冯远大师:大跨度胶合木结构设计探索

11.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张同亿: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设计综述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以便立即删除。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

课程

↓↓↓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结构·”,

你我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22/01/ed0f3516e6/

钢结构地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