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结构安全本身是一个概率问题,做的项目越多,出错的可能性越大。在各方因素的制约下,我们很难保证自己的项目不出事。而一旦出事,结构工程师总是要被查,只要查,即使再好的设计,也容易被揪出“小辫子”。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面对这种风险,结构设计师该如何避险呢?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我们终有一死,但只要尽量避开危险之地,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死。
这篇文章,就是总结结构工程师的避险措施,从而从概率角度,降低结构的安全风险,以及降低设计师的职业风险。
第一条准则 走为上
如果说结构设计这项工作有风险,最好的避险举措自然就是不干结构设计,这是治本的方法。
“拿着买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在很长时间,可能都是行业现状。结构设计,终身责任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面临刑事犯罪,这也是行业现状。
风险高,收益低,血压高,地位低,这几乎也是行业共识。在社会新增人口日益减少、地产行业日渐夕阳的大背景下,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设计前景惨淡,现有从业人员内卷加剧,这也是行业共识。
除了结构设计,掌握其他谋生技能,这是我们避险的第一条举措。否则,总是要在“下一顿饭,和可能的牢饭”之间做抉择,这将是最大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回归“在其位,谋其政”的视角,如果结构设计是不得不从事的职业,我们该如何避险?
第二条准则 小心自己的队友
一栋建筑从无到有,需要很多单位、很多专业通力合作。过去很多事故,最大的原因往往不是结构设计本身,而是在实施过程中,队友不给力。
比如地勘单位提供的抗浮水位有误;比如建筑设计师修改了建筑做法,但未及时通知结构工程师;比如施工单位提前停止降水,施工堆载过大,大跨结构未采取合理措施。
最近这几年,由于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很多经验不足的年轻设计师、工程师被拔苗助长,强行上位。试想,建筑专负能力及经验欠缺,结构工程师又如何能弥补?施工负责人无知无畏,结构设计师又能奈何?
队友不给力、不作为,都可能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从逻辑上来说,谁犯错,谁负责。但现实中,一旦出事,任何一方都很难完全撇清关系,尤其是结构设计师。别忘了,即使结构专业不负主要责任,根据最近的法院判决,结构工程师依然有“注意”义务,有“失察”之责。
针对这些意外之险,我们除了祈祷,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态度上,结构设计师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该沟通的,一定要沟通;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在设计文件上,我们尽量为自己免责。针对常见问题,图纸上一定要做好说明,比如设计荷载、停止降水时间、危大工程风险提示,地下室顶板的施工要求,复杂位置的施工次序等。
这些关键的说明,一定不可遗漏;某些时候,它们可以保命。
第三条准则 不要高估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却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好分析和计算。如果我们没有把设计文件清清楚楚地整理出来,便可能会隐藏设计风险。
我有这样的经历。多年前,有个项目,匆忙出图,建筑临时加了一个雨蓬,雨蓬的悬臂支座是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有楼板),我看这根梁截面和配筋都比较大,便没再复核。
两年后,在做另一个项目时,碰到类似问题,我想起这个事儿,便拿出来重新复核,发现这根梁的配筋竟然不够。为这事儿,我忐忑不安了很久。最后和领导商量,通过精细化计算,勉强算过。
这次经历之后,无论再简单的项目,我都整理计算书,把设计依据、荷载条件、计算模型、计算结果,都整理完善。这样做的好处有三条,其一,自己更有底气,对自己做的东西更有把握;其二,有完整的计算结果,甲方想要优化时,也便于有理有据地反驳;其三,在漫长的岁月中,便于追溯。
结构工程师行走江湖,掌握系统全面的设计方法是必须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漏项。比如,结构构件复核包括强度、刚度、稳定性;强度又包括拉压以及弯剪扭复核。我们只有按完整的程序将结构复核一遍,才能确保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那些自作聪明,思维跳跃的结构工程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风险无疑更高。
第四条准则 金蝉难脱壳
结构设计,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技术服务行业。在商业化竞争中,有时候,服务会压倒技术。
为了迎合甲方,迎合市场,迎合某些领导,结构工程师可能不得不委屈求全。甚至在设计条件未明确的情况下,结构要先出图,这非常不合理。
过去,我们有项目,在方案研究阶段,便要确定结构设计限额。根据当时的方案,我们估算了设计限额,然后签订合同。后面方案经过多轮演化,相比最早的方案,早已面貌全非,结构转换也从首层变到了六层,结构钢筋用量当然也一路飙升,施工图结算时,业主以限额超限为由克扣设计费。
面对以上风险,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留存证据,过程提示风险。甲方的指令,要求以正式文件发出;对结构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材料用量超限风险,在设计过程中,要发出正式的文件进行提醒,并建议改正。
当然,某些不合理的指令,甲方或领导可能不愿意发出正式文件。没关系,我们通过正式的邮件,将这些指令发出来,并说明正是基于这些指令,才有如下设计文件。
整个设计过程可追溯,证据有留存,风险有提示,同时也给出过改正建议。只有这样,我们自身的风险才能降低,同时,也让那些妄想甩锅的人金蝉难脱壳。
针对结构设计风险,以及结构工程师的职业风险,本文给出以上四条建议。不得不提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难以完全杜绝风险。
但是,如果我们能始终牢记,“我们是结构安全的代言人”,在结构安全的问题上,始终保持审慎态度,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推荐
阅读
推荐
阅读
“结构有约”栏目开播!首期嘉宾同济院张峥:关于职业道路上的那些事儿
“结构有约”第2期丨悉地国际高颖:我就是在一次次的批评中成长的
“结构有约”第3期丨华森公司游健:传统设计和创新理念相互碰撞时的选择
“结构有约”第4期丨中国建研院赵彦革:谈谈新人薪酬体系和培养模式
“结构有约”第5期丨中建西北院车顺利:应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
“结构有约”第6期丨南京大学设计院冷斌:高校设计院的工资体系和培养模式
“结构有约”第7期丨gad杭州吴映栋:争做管理与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结构有约”第8期丨甘肃省院江重阳:美术生的结构工程师之路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以便立即删除。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以便立即删除。
课程
↓↓↓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结构·”,
你我吗?
课程
↓↓↓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结构·”,
你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