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接收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多点文尾的“”和“赞”。
星标设置: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点击「设为星标」,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冰雪景观建筑,可分为冰景建筑和雪景建筑两种类型,冰景建筑真实生动、千姿百态,雪景建筑形象厚重、洁白如玉。无论哪一种,都蕴含着无尽的“自然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冰雪建筑的建造形式,渐渐无法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人们渴望扩展冰雪建筑的自然属性,不再被其左右着审美态度,找寻更多的艺术表达方式。
于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冰雪建筑品质,展现顺应时代的冰雪景观文化,成了越来越多冰雪文旅产业从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当代冰雪产业的兴起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二者的共同驱动下,冰壳建筑作为一类新型的冰雪建筑应运而生。冰酒吧、冰火锅……这些蕴含满满“黑科技”的冰雪建筑得以实现,创新的划时代冰雪体验模式正式来临!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这大概是对雪域梦乡——冰火锅的最好形容。
线条柔美曲折,构造精巧,形似贝壳,这一国内首个超大面积的冰壳结构在冰雪大世界成功落地。该项目可承载餐饮、酒吧、演艺等功能,是国内首个“天然冰”与“加强冰”材料相结合的大型冰壳建筑。
俯视而下,震撼感油然而生。不同角度,都能给市民及游人带来全新的空间感受,这种奇妙的美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它的建造方式心生困惑。
智慧冰雪,潮酷未来
“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这句话在雪域梦乡这件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了解建造方式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壳体结构,其通常是一种空间曲面结构,这里直接放出壳体建筑美图,你会更好理解,当然,你也会对雪域梦乡这座建筑更加好奇。
那么,冰雪这种延展性差且质感脆的材料,又是怎么实现这种大跨度的建筑形式的呢?
材料,决定了建筑的基础
雪域梦乡的建造,最最最关键的就是它的建造材料,这座建筑使用了“加强冰”与“天然冰”结合的复杂施工工艺。
没错,正是这种复合冰雪材料,既有效地提高了冰雪材料的力学性能,又保留了冰雪材料的色彩与质感。
其实,复合冰的概念1942年就已经被提出,当时的专家学者通过在冰的冻结过程中均匀掺混纤维材料,如木屑等,以改变冰内部结构,抑制裂纹扩展。
而雪域梦乡的建造材料,同样是经过对建筑中常用的纤维素、玻璃纤维、纸浆、棉花等多种材料进行对比试验选出的。
增强纤维还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纤维材料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能间存在多种联系。从组分构成、结晶度、微纤取向、微纤尺寸、d002、孔隙状态、强度、弹性模量等物理量研究,充分考量复合冰雪材料的延展和抗压性能,经过不同试验环境的测试和试件制备,得到目前理想状态下的环保,无害化复合冰雪材料。
要知道复合冰雪材料,抗压强度可达到纯冰的4倍,抗弯强度可达到纯冰的3倍之多。
Wow!这也太强了吧
设计,表达了建筑的美学
材料有了,接下来还需要设计。雪域梦乡顺应当今空间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采用了拥有卓越建筑表现力和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自由曲面结构,注重冰雪材料的艺术表达。
冰壳建筑作品
冰雪之美是自然的原本表达,形式与功能的创新则是对自然规律深入挖掘后的灵活应用。
平、立、剖面图
雪域梦乡,采用“人机协同”的设计方式,基于定性分析的结论勾勒初始概念形态,其后通过对自然信息的数字化转译,投入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定量分析结果,结合多方协同的技术意见敲定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就是在正式建造前,机器已经进行了各种分析计算,保证了建筑的美观、质量以及实用性。
同时,在设计、建造和运维的过程中,以数字化集成设计为手段,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落实了以冰壳建筑为媒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目标。
建造,诠释冰雪艺术的诞生
针对雪域梦乡使用的“加强冰”与“天然冰”相结合的复杂施工工艺,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协同制定了放线定位、基础砌筑、模板搭建、喷射施工、模板撤除、修整成型、装饰布置的施工组织流程。
施工流程
雪域梦乡的运营从设计开始,团队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了解游客的体验需求、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偏好特征,做出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 同时依靠主题IP,挖掘游客消费能力,将雪域梦乡打造成集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项目。
怎么样?看完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冰雪建筑 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冰雪情怀 人们渴望对其自然智慧深入探索 这样的冰雪建筑不只是美 更是传承与发展 是先进材料与建造技术的完美整合 是一种满足人们审美和实用的冰雪体验 ▽▽▽ 部分图片来源:时代建筑、国家大剧院、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网络
来源:琼冰智建。
推荐
阅读
推荐
阅读
1.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龚晓南院士:地基基础工程若干问题讨论
3.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王立军大师:中美规范无梁楼盖抗冲切设计比较及无梁楼盖事故分析
4.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王亚勇大师: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5.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郁银泉大师:装配式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6.创刊50周年特约稿丨肖从真大师:高强混凝土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体系研究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以便立即删除。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以便立即删除。
课程
↓↓↓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结构·”,
你我吗?
课程
↓↓↓点击“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结构·”,
你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