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翔宇 王沙沙 龚景海 唐特 刘坚 周宇航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科沃泰膜结构(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蔚起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我国AP/CAP系列第三代先进核电厂房建造过程中采用的开顶式施工方式,便于设备吊装,且保证了设备与模块安装和施工在恶劣天气下的连续性。为保证开顶式施工的顺利进行,临时开合顶盖在核电厂房整个建造过程中需经历三次爬升,且为便于在同一厂址内重复使用,临时顶盖必须可拆卸。同时,顶盖可能会遭遇17级台风,台风产生的巨大上拔力要靠顶盖与安全壳的抗拔支座进行抵抗。而挤压式螺栓为抗拔支座中的关键传力构件,抗拔支座通过旋入以竖向钢板为支撑的挤压式螺栓,使传力构件与安全壳产生挤压,进而产生静摩擦力,提供抗拔力。抗拔支座中的挤压式螺栓与传统夹紧式螺栓传力方式类似,螺栓传力与各接触面的相对粗糙程度、螺栓直径和螺栓构造相关,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理论可以确定挤压式螺栓在传力过程中拧紧扭矩与螺栓挤压力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对挤压式螺栓传力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针对不同传力构件及接触面不同粗糙程度,设计了摩擦块接触试验、套筒-摩擦块接触试验和平头螺栓接触试验,验证了设置摩擦块及套筒的必要性,提出了球面端头螺栓的改进方法;然后通过采用定扭矩型电动扳手进行分级加载,得到了直接建立电动扳手档位和螺栓挤压力关系的方法;最后根据摩擦块与套筒完全约束和球面端头螺栓与安全壳直接接触两组试验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螺栓传力的方法,并间接求得摩擦块与安全壳的动摩擦系数。
研究得出:1)摩擦块和套筒的设置使抗拔支座在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对安全壳损伤最小。在设计螺栓传力构件时,球面端头螺栓需设计成椭球形,与套筒槽接近点接触,且不需考虑螺纹孔板厚对螺栓传力的影响;2)直接建立的电动扭矩扳手档位与挤压力的关系,对电动扭矩扳手的工程应用提供借鉴;3)得到的摩擦块与模拟安全壳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可为抗拔支座的抗拔力确定提供参考。
Abstract
我国AP/CAP系列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采用模块化施工,存在设备吊装等要求,所以采用开顶式施工方式。由于土建与安装作业同步开展、设备与模块安装和施工的连续性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在反应堆厂房建造过程中,需要设置临时开合顶盖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临时顶盖共经历三次爬升,需重复使用,所以临时顶盖必须可拆卸。
我国反应堆厂房一般位于沿海区域,可能会遭遇17级台风,顶盖产生的巨大上拔力要靠顶盖与安全壳的抗拔支座进行抵抗。本文研究的抗拔支座如图1a所示,以有较大刚度的竖向钢板为支承,旋入挤压式螺栓夹紧安全壳板,产生静摩擦力,提供抗拔力(图1b)。挤压式螺栓是支座节点抵抗上拔力的关键部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控制螺栓力大小来进行节点和螺栓的设计,但在工程应用中,很难直接通过螺栓力进行施工、监督和校核。工程中一般通过电动扳手旋紧螺栓,所以可以通过控制扭矩大小保证施工质量。
a—抗拔支座示意;b—螺栓布置。图1 抗拔支座
常用螺栓有圆头螺栓与六角头螺栓。关于圆头螺栓,濮良贵等最早引进了螺栓受力分析的力学模型;程强等设计了测定扭矩系数的装置;郑兴等进行了不同紧固件的扭矩系数测定试验;王朋等研究了螺栓不同表面状态时扭矩系数的取值。关于六角头螺栓,刘守智等介绍了六角头螺栓扭矩系数的复验方法;于翔等通过试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六角头螺栓扭矩系数的影响规律;刘盛循等进行了六角头螺栓扭矩系数的理论计算。
抗拔支座中挤压式螺栓非传统夹紧类型,但扭矩系数类似:均与各接触面的相对粗糙程度、螺栓直径和螺栓构造相关。目前还没有相关理论可以确定此类螺栓在传力过程中拧紧扭矩与螺栓挤压力的关系,为此本文对不同传力构件及不同类型接触面情况下螺栓的挤压式传力进行了试验研究。
1
试验装置及试验对象
1.1试验装置
拧紧扭矩与螺栓挤压力关系试验装置主要由刚架、螺栓传力构件、模拟安全壳板、螺纹孔板和重力传感器组成,图2分别为试验装置的模型示意、实体和刚架平面。
a—试验装置模型示意;b—试验装置实体;c—刚架前视;d—刚架仰视。图2 拧紧扭矩与螺栓挤压力关系试验装置 mm
1.1.1螺纹孔板和模拟安全壳板
本试验采用30 mm和40 mm厚、材质为Q355的螺纹孔板,在模拟安全壳板表面涂环氧富锌底漆,模拟反应堆安全壳表面,如图3所示。
a—螺纹孔板;b—模拟安全壳板。图3 试验用板
1.1.2刚架
刚架两端通过地锚螺栓固定于混凝土基础,使用三角板加劲板保证刚架的刚度。在板支架内从上到下依次放置螺纹孔板、模拟安全壳板和重力传感器。
1.1.3挤压力测量装置
采用量程为200 kN的重力传感器测量螺栓挤压安全壳板产生的挤压力,重力传感器位于螺栓孔正下方。
1.2试验对象
试验对象为螺栓传力构件,共研究四种螺栓传力方式(图4),图4a~d分别为“平头螺栓+摩擦块”传力、“球头螺栓+钢套筒+摩擦块”传力(构件尺寸见图5)、平头螺栓传力和球头螺栓传力。其构件为长120 mm的10.9级M30螺栓,摩擦块为无石棉含铜丝材质,摩擦块套筒由45号钢铸造而成。
a—“平台螺栓+摩擦块”传力;b—“球头螺栓+钢套筒+摩擦块”传力;c—平头螺栓传力;d—球头螺栓传力。图4 四种螺栓传力方式
图5 “球头螺栓+钢套筒+摩擦块”传力构件尺寸 mm
2
试验加载
2.1 加载设备
常规工程实践中,对螺栓施加扭矩可以采用手动扭矩扳手或电动扭矩扳手。相比较而言,手动扭矩扳手精度更高,电动扭矩扳手操作更省力。本试验使用手动数显式扭矩扳手(MDS-500)和定扭矩型电动扳手(TYD-1000)进行加载并记录拧紧扭矩。扭矩扳手参数见表1。
表1 扭矩扳手参数
2.2 加载制度
本次试验中使用连续加载和分级加载。
1)连续加载:使用手动数显式扭矩扳手进行连续加载,将手动数显式扭矩扳手设置为跟踪模式,然后缓慢旋转螺栓,加载至500 N·m。加载过程中,使用摄像设备同步拍摄扭矩扳手读数和重力传感器读数,如图6所示。
图6 连续加载
2)分级加载:使用定扭矩型电动扳手进行分级加载,每5档为一个荷载步。当重力传感器读数约为110 kN(约为手动扳手施加500 N·m扭矩时螺栓的挤压力)时,停止加载。记录每次加载完毕时的档位、扭矩扳手读数和重力传感器读数,如图7所示。
图7 分级加载
3
试验内容
3.1 “平头螺栓+摩擦块”传力试验(Test0)
将摩擦块置于平头螺栓与模拟安全壳板之间(图4a)进行加载,当挤压力为32 kN(远小于设计值120 kN)左右时,摩擦块被螺栓压坏,如图8所示。所以本次试验主要进行带有摩擦块套筒的试验。
图8 试验Test0摩擦块破坏情况
3.2 “球头螺栓+钢套筒+摩擦块”传力试验(Test1)
在摩擦块上配置钢套筒,使用球形端面螺栓进行试验(图4b)。由传统夹紧式螺栓预紧时拧紧扭矩与螺栓预紧力关系推导可知,拧紧过程中相互运动的接触面越光滑,扭矩转化为螺栓预紧力的效率就越高。所以本次试验中除摩擦块与模拟安全壳板的接触面外,其余均喷涂机械防锈润滑剂。
3.2.1Test1-40
每组试验均更换螺栓、摩擦块、套筒、螺纹孔板(40 mm厚)和模拟安全壳板,共进行3组试验,每组重复加载3次,试验编号见表2。
3.2.2Test1-30
将Test1-40的板厚改为30 mm,进行3组试验,每组试验采用的构件均进行更换(除刚架外),但型号和材质均相同且来自同一加工厂,各进行3次加载试验,试验编号见表2。
表2 套筒-摩擦块接触试验编号
注:试验编号采用多级编号,格式为“试验编号-螺纹孔板厚-螺栓编号-重复试验次数”。例如:Test1-40表示Test1中螺纹孔板厚为40 mm进行的所有试验;Test1-40-1表示Test1中螺纹孔板厚为40 mm、使用第1颗螺栓进行的所有试验;Test1-40-1-1表示Test1中螺纹孔板厚为40 mm、使用第一颗螺栓进行的第1次加载试验。
3.3 平头螺栓传力试验(Test2)
将平头螺栓端头与模拟安全壳板接触(图4c),螺纹孔板厚度为40 mm,更换平头螺栓、螺纹孔板和模拟安全壳板,共进行3组试验,每组试验重复加载3次。另外,更换螺纹孔板厚为30 mm后做1组试验,试验编号见表3。
表3 平头螺栓接触试验编号
3.4 电动扭矩扳手试验(Test3)
与Test1试验对象相同,加载方式变为定扭矩电动扭矩分级加载,每增加5档为一个荷载步。螺纹孔板厚40 mm和30 mm各1组,重复加载4次,编号为Test3-40-1-1~Test3-40-1-4、Test3-30-1-1~Test3-30-1-4。
3.5 附加试验(Test4、Test5)
1)Test4:模拟摩擦块与套筒完全约束,设置40 mm厚螺纹孔板,进行1组试验,重复加载4次,编号为Test4-40-1-1~Test4-40-1-4。
2)Test5:将球头螺栓直接与安全壳接触(图4d),模拟改进螺栓(端头为椭球形,与摩擦块套筒接近点接触),喷涂润滑剂,设置40 mm厚螺纹孔板,进行1组试验,重复加载4次,编号为Test5-40-1-1~Test5-40-1-4。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Test1和Test2的试验结果
1)Test1和Test2的试验结果如图9所示,挤压力与拧紧扭矩近似成正比,汇总每条拟合正比直线的斜率(命名为扭矩-挤压力转化系数K,可以衡量拧紧螺栓转化为螺栓挤压力的效率参数),见图9c、9f。可以看出:K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与试验重复次数无关。从图10a中可以看出,经过3次重复加载后,摩擦块与模拟安全壳接触面无相对滑动,螺栓拧紧的过程中,摩擦块与钢套筒内部相对滑动。因此在有摩擦块及摩擦块套筒的情况下,摩擦块可多次重复使用,不影响扭矩转化为挤压力的效率。
a—Test1-40;b—Test1-30;c—Test1拟合直线斜率;d—Test2-40;e—Test2-30;f—Test2拟合直线斜率。
图9 Test1、Test2试验结果
a—Test1-40-1-3;b—摩擦块渗油现象;c—Test2-40-1-3。图10 Test1、Test2试验现象
2)试验过程中发现,螺栓的球面端头略大于套筒槽,端头与套筒不发生转动,转动出现在摩擦块与套筒之间。但当套筒内喷涂润滑剂过多时,容易发生润滑剂渗漏现象,如图10b所示。此时将影响抗拔支座的抗拔力大小,所以在实际施工中,需喷涂适量润滑剂。
3)Test2为平头螺栓直接与安全壳接触,从结果中看出,试验次数对试验结果无影响,第一次加载后,模拟安全壳板出现如图10c所示磨损,对模拟安全壳产生较大损伤,所以不宜采用平头螺栓接触方案。
4)将Test1-40、Test1-30、Test2-40、Test2-30的数据分别进行整体拟合,K值分别为0.211,0.215,0.175,0.18 mm-1,可以得出:
a.摩擦块和套筒的使用,增大了拧紧扭矩转化为螺栓挤压力的效率;
b.无论是摩擦块还是平头螺栓与安全壳接触,螺纹孔板厚为40 mm时,扭矩-挤压力转化效率比板厚为30 mm时的效率略小,即板厚造成的影响可忽略。
4.2 Test3试验结果
电动扳手在某些档位会出现一些非常规扭矩读数(图11a,11c),但螺栓挤压力与档位的关系比较规则,所以在工程中,可直接将挤压力与电动扳手档位相对应,不必经过扭矩的转化。图11b、11d中给出了螺栓挤压力与档位的线性拟合函数。通过对比相同螺栓挤压力时手动扳手和电动扳手的扭矩读数可知,电动扭矩扳手的扭矩读数偏大,同时电动扳手的最低读数约为235 N·m,最终导致拟合曲线的截距不为0。
a—Test3-40扭矩与挤压力关系;b—Test3-40档位与挤压力关系;c—Test3-30扭矩与挤压力关系;d—Test3-30档位与挤压力关系。图11 Test3试验结果
4.3 Test4和Test5试验结果
1)从图12中可以看出,当摩擦块与套筒完全约束,螺栓旋紧过程中,摩擦块与模拟安全壳板发生转动,产生黑色物质粘于钢板上。因为接触面摩擦系数较大,所以扭矩-挤压力转化系数较低(0.1664 mm-1左右,见图13)。因此设计摩擦块和套筒时,两者应保持松动接触状态。
a—Test4-40-1;b—Test4-40-2;c—Test4-40-4。图12 Test4试验现象
图13 Test4试验结果
2)Test5中,螺栓旋入后,端头挤压安全壳出现约1 cm的球形槽(图14),试验所得的扭矩-挤压力转化系数为所有试验中最高(螺纹孔板厚为40 mm时为0.2658 mm-1,见图15),可见改进螺栓端头结构形式的必要性。
图14 Test5试验现象
图15 Test5试验结果
3)通过对比Test4和Test5可近似推导摩擦块与模拟安全壳板的动摩擦系数。参考机械设计中拧紧力矩与预紧力的关系,得到本试验中扭矩与挤压力的关系为:
T=(k1+k2)F0
(1)
其中
式中:T为扭矩;F0为挤压力;k1为与螺旋副相关参数;k2为与挤压端部转动接触面相关参数;fc、D0分别为转动接触面的动摩擦系数和外径。
根据式(1),对于Test4和Test5可得:
TTest4=(k1+k2Test4)FTest4
(2a)
TTest5=(k1+k2Test5)FTest5
(2b)
由试验数据可得:
FTest4=0.1664TTest4
(3a)
FTest5=0.2658TTest5
(3b)
Test4中,近似取D0=10 mm,则fc=0.1(钢-钢接触,润滑),Test5中,取D0=45 mm,由式(2)、式(3)解得fc=0.173。
5
结束语
螺栓拧紧过程中产生挤压力,根据不同传力构件、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摩擦块接触试验、平头螺栓接触试验、电动扭矩扳手试验,得到如下结论。
1)对不同板厚螺纹孔板进行多次加载,结果表明:摩擦块和套筒的设置避免了平头螺栓直接与安全壳接触时造成的损伤;在设计球面端头螺栓时需设计成椭球,与套筒槽接近点接触;螺纹孔板厚对螺栓的传力几乎无影响。
2)通过定扭矩电动扳手的加载试验,得到了直接建立档位与挤压力关系的方法,可跳过扭矩这一中间参数,对电动扳手的工程应用提供借鉴。
3)通过摩擦块与套筒完全约束和球面端头螺栓与安全壳直接接触两组试验推导了摩擦块与模拟安全壳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抗拔支座的抗拔力确定提供参考。
来 源
张翔宇, 王沙沙, 龚景海, 等. 核安全壳抗拔支座中挤压式螺栓传力试验研究[J]. 钢结构(中英文), 2021, 36(8): 20-27.
doi: 10.13206/j.gjgS2011100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