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来源: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建筑结构
2021年9月9日,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项目竣工验收圆满通过。
▲主入口
01
项目概况
Project Profile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九寨沟县漳扎镇九寨沟景区沟口,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游客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6600㎡、景观及游人广场3.97万㎡、加固改造荷叶宾馆建筑面积4049.84㎡、设施设备购置及桥涵、道路工程、旅游厕所、消防道路及绿化等附属配套设施。
▲总平面图
▲鸟瞰图
由于工程处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设计立意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呼应,建筑内外充分体现藏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建筑”。
师法自然,融入九寨天堂的山水胜景;
取意人文,体现川藏特色的文化底蕴。
▲半鸟瞰图
利用场地原有地势,西侧的山边比东侧的翡翠河畔高6米左右,设置了平台层与西侧场地标高持平,作为游客的主要出发层;平台下层比翡翠河水位略高,作为游客主要的到达层;在游客高峰时段,平台层和平台下同时作为出发层,游客可快速进沟游览。在出发层可以饱览沟口的三山两河,成为进入景区的前奏。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原场地高差,既避免了地下水位过高给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又造就了平台形象的亲近感。
九寨沟景区沟口游客服务中心是一座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指引下,充分前期策划,高度尊重自然,高度体现地域人文,以游客为本,高度装配化,高度智能化,大比例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全过程数字化交付的高水准绿色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其设计建造水平代表了我国在工程建设方面最新技术成就和最强技术集成能力,展现出我国在自然风景区基础设计建设领域结合先进建造理念运用复杂技术标准实现技术创新融合的综合创新能力。
▲鸟瞰
设计结合当地材料,传统工艺与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结合,利用现有场地条件,通过地景化设计,塑造自然、舒展的建筑造型,融入环境,致敬自然。
此外,该项目在“石板瓦屋面“、“开花柱”结构、“大跨度互承式胶合木结构”、和“非线性建筑协同设计“等技术上实现多项创新,通过项目研究总结设计方法,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不同的材料运用
项目设计的初衷是建设一座地景式建筑,它的出现不能破坏原有自然环境的秩序,而是要融入自然,尊重自然。游客集散中心利用场地原有地势:西侧的山边比东侧的翡翠河畔高6米左右,设置了平台层与西侧场地标高持平,作为游客的主要出发层;平台下层比翡翠河水位略高,作为游客主要的到达层;在游客高峰时段,平台层和平台下同时作为出发层,帮助游客快速进沟游览。游客在出发层可以饱览沟口的三山两河,成为进入景区的前奏。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原场地高差,既避免了地下水位过高给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又造就了平台形象的亲近感。
传统材料与建筑技艺彰显当地文化,自然元素和造型致敬自然与未来。项目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设计中注意融入当地文化特色,采用藏式传统的建筑材料,参照九寨沟当地传统建筑实例,在室内设计和室外细部设计中体现藏式文化韵味。运用震后山体上滚落的木材进行装饰,并结合屋面上当地的石板瓦材料,体现九寨沟当地特色的藏式文化风情。
▲水上餐厅
02
技术特色
Technical Features
国内最大跨度的互承式胶合木结构
由于建筑造型需要,该项目从结构体系到构件层面均多曲面和曲线,特点鲜明,采用了多种创新性设计:
(1)在国内率先采用胶合木互承式结构。集散中心入口罩棚及检票口罩棚跨度35-40m,是国内目前建成仅有的采用单层互承式胶合木结构体系的项目。
(2)通过本项目研究总结胶合木结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中深入研究了胶合木结构节点和构件的受力特性,提炼总结出胶合木结构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单层网壳胶合梁木结构
▲“罩棚”起伏如山形
▲石板瓦屋顶
▲胶合木结构
超常规的结构体系—— 由36根开花柱组成的结构体系
游客集散中心首层层高5.5m,柱距16m,为了有效减小结构梁高,增加建筑净高,结合建筑造型的要求,大量框架柱采用了开花柱的形式。开花柱芯柱采用直径500mm的钢管混凝土柱,沿芯柱周边有6个T字型钢柱,与芯柱连为一体,芯柱至2.7m不再向上延伸,T型柱根据建筑造型要求逐渐变为弧形的H型钢支撑,弧形支撑到达层高处,设置钢梁将6根弧形支撑连为整体,形成空间效应。开花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具有很好的承载能力,满足平台上大量游客穿行的需求。同时支撑可以有效减小钢梁的跨度,减小钢梁高度。开花柱设计时采用等效刚度法,同时对弧形支撑进行了杆件分析,确保安全。游客集散中心的开花柱既符合建筑造型要求,又满足结构受力要求,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
▲钢结构开花柱
现代手工艺绘制“九寨星空”
游客集散两层立体分布,集散广场全部采用石材铺装,广场铺装的纹饰设计以“九寨星空”为主题,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自然边小料石来打造星轨的流线感、随机感,黑白灰不同深浅的颜色更丰富了星轨的层次,以此在呼应建筑主体轮廓曲线的同时,星轨的流动性也对游客进入景区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项目实施过程中,配合建筑设计建模推敲,参数化铺装纹理,首次大面积采用小料石仿星轨铺装纹样,创造了异形流线型铺装的典范,从初步设计、深化、选材、准备样板到施工落地,所有星空铺装线形定位采用GPS放线,确保完成效果与设计效果的统一。
▲广场铺装
国家“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和国际“LEED”金奖双项节能认证
项目力求呼应国家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潮流,确保项目在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并通过合理规划雨水径流,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冷热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量等手段,同时满足国际LEED金奖的要求。
▲顶视图
该项目创造性的把游客服务中心和应急避难场所结合起来,为全国景区防灾避难的推广工作,创立典范。
新建的智慧中心为“智慧旅游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提供硬件支撑,建设统揽整个自然保护区的指挥中心,为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提供硬件支撑。
▲平台上入沟通道
展示中心和智慧中心盘旋的造型如同植物即将舒展的幼苗,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又象征藏地“法螺”,将九寨沟自然美景传达世界。展示中心内部展厅采用3%坡度坡道,实现了参观流线螺旋向内,连续上升。
▲展示中心
林卡景观
园林景观部分的设计具有极高的国际视野,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设计始终以保护自然风景、传扬地方风情为首,同时融入游览、嬉戏、休闲的公共园林空间功能。
项目前期对九寨沟的人文历史、自然特色、风土人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考察、走访、体验、研读,在保证创新性、生态性、经济性、美观性的前提下,高度保证设计效果与地方风情相统一。
整个项目非常重视原址原树的保护,所有用地内的现状树均提前测量点位规格并进行编号拍照,尽最大条件原地保留或同区移栽。根据现状树点位设计水景形式,现状树与设计图纸有出入时,及时调整设计及施工方案,绕开树木或采用树桶形式保护,最大保证了现状树的保留与存活。
▲林卡景观
“一幡风顺”艺术构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经幡为设计原型的永久户外艺术构筑。首次以柔性钢索为主要连接构件,并创新设计固定扣件以稳固纵向主索和横向环索,克服了场地风荷载大导致主体钢构受力承载大的困难。同时,轻软的彩色绸布为主要造景元素,通过透光实验、耐火实验、撕裂实验、褪色实验等多重精挑细选,最终呈现风吹幡动、倒影重重的惊艳效果。
▲一幡风顺
夜间的“动态月光”
建筑夜景照明采用内透光与外投光相结合的方式,内透光从建筑表皮之间和建筑表皮与地面之间溢出,体现建筑的流线形体与起伏张力。外投光模仿月光,通过明暗对比,使建筑整体的着光状态与自然界中的光照规律接近。通过智能控制,实现“动态月光”与“微风拂过”效果。区域内广场及道路统一照明色温4000K,并在转弯处加强,与九寨沟自然地貌中的钙化滩相呼应。临水植物在近水侧增加照树灯,被照亮的树干和树冠在水中形成倒影,用水中倒影突出两条水系。林卡经幡采用间接光的方式,营造柔和舒适的内部空间,强调构筑物的通透性。
▲夜景照明
03
使用评价
Use Evaluation
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明工地”、“四川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评价”称号。
▲入口人视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沟口区域规划、建筑设计、路桥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导视设计、夜景照明设计、展陈设计、建筑智能化设计,辅以全过程数字化交付技术,采用全装配式钢结构,重点部位采用互承式胶合梁木构,以低碳建设贯穿始终,打造了以游客为本、以保护自然为核心又体现九寨沟地域文化的自然保护区智慧游客服务中心。
设计单位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 | 庄惟敏 霍春龙
技术负责人 | 盛文革
EPC管理 | 张贵容、林桥、吴滔
建筑专业 | 庄惟敏 霍春龙 刘霄 尹国栋 高歌今 丁峰 温奇晟 孙中轩 孙瑜珠 龚士玉 章雯娟 郝晓旭
结构专业 | 陈宏 刘湘 江波 许锦燕 王晓鹏
给排水专业 | 刘玖玲 崔艳辉 石庆红 王春香
暖通专业 | 刘建华 李冰 牛晓元
强电专业 | 徐华 徐丹 张红霞 刘路
弱电专业 | 郭红艳 刘力红
绿色建筑 | 刘加根 杨涤非 赵洋 陈帅元
景观设计 | 朱育帆设计团队
交通设计咨询 | 段进宇设计团队
标识设计咨询 | 秦庆新设计团队
夜景照明设计咨询 | 张昕设计团队
建设单位 |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徐荣林 文义勇 李世平 陈浩然
施工总承包单位 | 陕西建工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朱磊 李晓亮 刘亚峰 唐成庆 牛强波
施工技术咨询 | 刘坤 徐永海 李增刚 魏凡
勘察单位 | 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彭静 邓勇 义明曦 徐劲
摄影 | 三景影像 九里建筑摄影 陈浩然 孙宇彤 高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