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石头建造了很多城市,见证了早期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玩过文明Ⅵ的读者可能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人类的发展史可是说只是浩瀚史书中精彩的一页。多少强盛一时的帝国,多少文采斐然的人物都被埋没于时间之下。近的来看,我们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人们,日常所设计的不管是公共建筑亦或是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也就50年,某些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会长一点,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力的解放,人类对于自己的生存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我们设计的建筑物可能还没有达到使用周期就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可以说作为现在越来越靠近服务行业的设计院,这样的做法并非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看着自己的作品随时间所破败,不免有丝遗憾。在《三体》中有这么一段剧情,随着二向箔在太阳系的展开,人类自知在劫难逃,于是在冥王星建立了人类文明博物馆。罗辑告诉程心在时间的力量面前,在文明的尽头,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显得更为艰难,把字刻在石头上是所能保存文明最为长效的方法。可以想象不论是纸张传承还是现代科技的存储,都不如冰冷石壁上的符号,越是先进的工具反而显得越是短效。
这样的事情不禁让作为结构工程师的小编感慨不已。不论是中国古代雄奇壮观的长城、泽被千年的都江堰还是伫立非洲的古金字塔,藏在美洲的玛雅古建筑及辉煌但又一度被战争埋没的吴哥窟,都是人类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所留下来的建筑物,他们不仅代表着那时代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人类开启早期设计的智慧结晶。而其背后从事设计及建造的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消失不见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已经包含在了这些可以称之为人类文化瑰宝的建筑物中。
从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开始,奇迹就一直在发生。作为结构设计师的个体而言,确实无法也没有能力对历史的洪流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是仅仅将自己的工作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可能对于结构的热情会逐渐随着琐事所消磨,结构设计师也该有自己的追求或者是理想,并不是生来人间走一遭,而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建造的建筑物保有热爱。
初入职场的设计人员可能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所做的事情的出入而迷惑,每天面对的都是图纸模型,对自己工作的成果产生怀疑。这让我想起了习主席的那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结构工程师也一样可以努力使自己设计的建筑遍布祖国大地上。那样我们日复一日的劳动成果之于社会的意义,以及在推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反馈到我们自身的价值实现,使烦闷的工作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就完成了在石头上刻写下自己的名字,在建筑物中体现了我们的价值,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以上仅仅是小编周末的一些胡思乱想。最后也望各位结构同事能够好好吃饭,好好工作!
我们非解构一直关注建筑艺术与结构技术的有机融合。我们在做好设计的同时,一直关注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中的运用,这些年一直在坚持探索和实践。
非常欢迎优秀的你来加入我们,一起来跨界,做一名推动行业发展的斜杠青年。
这几年,对参数化设计感兴趣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的参数化设计交流群也已经发展到了5群,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相互交流学习。 添加我们“转自:非解构-公众号”微信, 加入参数化设计交流群。 不了解我们的可以来补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