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1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地球正面临气候临界点。
今年6月底,历史罕见的高温席卷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等地,致数百人丧生。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加州大范围打破历史纪录,西雅图、波特兰的最高气温一度高达42摄氏度、46.1摄氏度,大幅打破纪录。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小镇莱顿气温甚至达到49.56摄氏度,较当地常年气温偏高10度以上。
近日,欧洲多地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冲毁大量房屋和道路。截至目前,已有百余人在洪灾中遇难。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德国西部地区,倾盆大雨导致的水灾至少造成一百余人死亡,仍有约1300人失联。
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碳含量基本保持着“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生物活动释放出的大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洋、湖泊吸收并溶解于水中,少部分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养料被消耗,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稳定维持在0.03%的微量水平。
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口急剧增多、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森林等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多种因素作用下,“碳平衡“被打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全球温度逐渐上升。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地球正面临气候临界点,临界点有三个特点尤其值得警惕。
一是不可逆性:一旦触发临界点,系统是回不到从前的。
二是难预测性:尽管人们知道有临界点,却无法得知触发临界点的准确时间,这是最危险的。
三是蝴蝶效应:使得大系统转向全新状态的,往往是人们感知不到的微小变化。
2018年的一篇《科学》论文提出,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大西洋环流速度已经放缓了15%。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欧洲更多雨,北非将更加干旱。然后,这个北半球的循环被减弱了之后,将把更多热量留在南半球,将使得亚马逊雨林更加干旱,南极冰盖加速融化。所以,这些气候临界点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就好比多米诺骨牌层层下跌,越来越严重。全球将会更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直接后果可能是农作物减产、森林大火和洪涝灾害等。最后的严重后果,便是氧气含量减少,海平面上升,花费了几十万亿修建的海滨城市都将要后撤。
联合国气候理事会成员威尔·斯特芬表示:“如今全球的15个已知的气候临界点,已经被触发了9个,气候变化变得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崩溃将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根据《自然》文章引用的研究人员的测算,如果目标定在1.5摄氏度以下,全球碳排放剩余空间约为500吉吨(Gt)的二氧化碳,永久冻土解冻会占掉100吉吨,如果亚马逊雨林全部枯死,会再占去90吉吨,再加上北极附近的树林死亡释放出的110吉吨,接近一半的剩余空间就不见了。
背景资料2 固碳
一说到减排,大家就会想到“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等手段,其实,“固碳”也是减排的重要手段。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能够将多余的碳封存起来,不排放到大气中。
目前主要有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存储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而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和土壤里。
其中生物固碳被认为是缓解全球变暖最具前景的方法,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无疑也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在调节气候,缓解全球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赖以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0年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也充分肯定了中国在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对全球的贡献。在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背景下,我国的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量在近十年中排在全球第一并且远超其他的国家。
背景资料3 碳汇
碳汇(Carbon Sink):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碳汇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土壤碳汇、海洋碳汇
其中海洋碳汇补充介绍:海洋碳汇英文名:Ocean Carbon Sink,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捕获的,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1997年12月,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由此形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在此后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
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目前碳汇主要指森林碳汇,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整个碳排放总量的51%,因此能否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的关键领域。2020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成果发布显示,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建筑业可能会拖后腿……
因此作者建议:既然测算模型已经明确了路线,建议就不要在保温这种破事上BB了,尽快给建筑碳达峰需求外挂路线,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