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接收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多点文尾的“”和“赞”。
星标设置方法: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方空间”(ID: youfang502),已获授权。
第一届普奖得主菲利普·约翰逊在领奖辞中说,“从普利兹克奖的设立开始,建筑师可以更加自豪”。而此后,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典确然成为了全球建筑界的高光时刻。
今晚22:00,第43届普奖得主即将公布。在过去两年的颁布日,我们盘点了历届得主的作品与领奖辞;而今年我们聚焦普奖光环背后,与建筑师得主互相成就的结构师们。
“现代建筑的结构是真正的诗歌,开展这些项目就是使诗歌成真。”以下12位结构师,凭借缜密的计算、灵活的思维,以力学之美使一个个建筑图景落地,甚至激发了建筑师更大胆的想象……本文所列侧重于结构师个人而非公司整体,依出生年份排序,更多姓名与故事,期待你的留言。
01
Joaquim Cardozo,1897—1978
“我看不到诗歌与建筑之间的任何不兼容。现代建筑的结构是真正的诗歌。开展这些项目就是使诗歌成真。”
卡尔多索毕业于巴西伯南布哥工程学院(现已并入州立联邦大学),是一位结构工程师,也是一名颇有名望的诗人,在写作、绘画、艺术方面均有建树。卡尔多索的工程师生涯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与奥斯卡·尼迈耶长达30年的合作关系,重要作品包括巴西利亚议会大厦(1960)、总统府(1960)、联邦高等法院(1958)、巴西利亚大教堂(1970)等。
尼迈耶作品特点之一,是对曲线大胆而纯粹的应用;而卡尔多索的结构挑战,即在精确地完成非常规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的同时,展现其形体与空间的轻盈流畅。例如议会大厦碗形众议院的支撑体系、巴西利亚大教堂轻盈触地的结构、总统府与联邦法院“漂浮”的基座,无一不是当时大部分结构师认为“不可能成立”的。凭借其超高的计算能力,在不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下,卡尔多索常能以更为直觉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
△ 从左至右:奥斯卡·尼迈耶、若阿金·卡尔多索与保罗·韦尔内克(壁画家)
△ 巴西利亚议会大厦众议院结构图纸 图源:众议院图纸资料集
△巴西利亚联邦高等法院 ©Julian Weyer
△巴西利亚大教堂建设照片 摄影:Marcel Gautherot
02
Yoshikatsu Tsuboi,1907—1990
曾供职于丹下健三研究室的大谷幸夫这样回忆:“看见坪井老师与丹下老师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分不清楚哪位是建筑师,哪位是结构师……坪井老师作为结构工程师不仅在力学上提供适合建筑造型的结构形式,更从建筑设计整体的视野出发,推动项目前进。”[2]
在1960-70年代,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黄金期,丹下健三与坪井善胜通力合作,促成了代代木国立综合竞技场(1964)、东京圣玛利亚大教堂(1964)、大阪世博会节日广场(1969)等项目的建成。代代木由新月形的第一体育馆(游泳馆)与螺旋形的第二体育馆(篮球馆)组成,屋面均采用悬索结构,“半刚性悬挂式屋面”是本项目的创新。这座结构表现主义的巅峰之作,帮助确立了日本在世界现代建筑界的一席之地。
坪井善胜最著名的是应用力学和板壳的基础理论研究,著有《曲面结构:壳体的理论与应用》(1965)与《连续体力学引论》(1977)等。1986—1989年,担任国际薄壳结构与空间结构协会(IASS)主席。坪井善胜在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任教,致力于培养年轻结构工程师,学生包括青木繁、川口卫、斋藤公男等。
△东京圣玛利亚大教堂 图源:twitter user @michi
△代代木国立综合竞技场 – 第一体育馆室内©丹下都市建筑设计
03
Gengo Matsui,1920—1996
合作普奖得主包括: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坂茂
“从结构设计到研究课题,将研究的结果转化至设计中是我的信条。”
松井源吾是日本第三代结构工程师中的佼佼者。他在早稻田大学建筑系任教,亦在校外创立了著名结构设计事务所ORS。虽以与菊竹清训的合作项目闻名,松井源吾也为伊东丰雄与妹岛和世一些早期项目担任过结构设计,包括伊东早期代表作银色小屋(1984)、横滨风之塔(1986)等等。
松井源吾晚年曾担任坂茂早期纸造建筑项目的结构顾问,指导其完成对纸管强度与结构的试验,并且通过了日本的法律要求,使得纸建筑成为可能。
松井源吾的著作多为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体系-材料力学》《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设计入门》等。从早大退休后,他创立了松井源吾奖(于2006年更名为日本结构设计奖),此奖至今都是日本结构设计业界极具分量的奖项。
△银色小屋图源:《松井源吾作品集1955-1998》
△横滨风之塔图源:《松井源吾作品集1955-1998》
△纸的建筑PTS-03,建筑设计:坂茂,1990图源:《松井源吾作品集1955-1998》
△纸的建筑PTS-08,建筑设计:坂茂,1995 图源:《松井源吾作品集1955-1998》
△ 岐阜县营住宅北方栋,建筑设计:妹岛和世,1998图源:《松井源吾作品集1955-1998》
04
弗兰克·纽比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F J Samuely & Partners合伙人之一,该公司一度与奥雅纳齐名。他与小沙里宁合作完成了美国驻伦敦大使馆(1962),并于1965年与先锋建筑师Cedric Price合作建成伦敦动物园鸟舍,该项目对后来的高技派建筑有深远影响。纽比与詹姆斯·斯特林合作有莱斯特大学工程系大楼(1963)、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1968)与牛津大学弗洛里大楼(1971)。
莱斯特大学工程系大楼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两个悬臂式演讲厅支撑着两个连接的塔楼,化解了用地的紧张。三角形桁架式钢架屋顶与独特的菱形窗格,为大型车间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与温和的光照。建筑于2015年被英国历史博物馆评选为“英国十大战后最佳建筑”之一。这座建筑的成功,与纽比提供的结构方案密不可分。
在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与牛津大学弗洛里大楼中,纽比大胆地使用并发展了倾斜的柱子体系,为后来库哈斯、里伯斯金等先锋建筑师的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提供了参考[4]。
△ 伦敦动物园鸟舍图源:F J Samuely & Partners官网
△莱斯特大学工程系大楼 图源:StoryOfLeicester.info
△莱斯特大学工程系大楼图源:F J Samuely & Partners官网
△牛津大学弗洛里大楼结构示意图
05
Toshihiko Kimura,1926—2009
木村俊彦,195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先后在前川建筑设计事务所、横山建筑构造设计事务所工作,后独自创立事务所。他与槙文彦合作了东京都体育馆(1954)、藤泽市秋叶台文化体育馆(1984)等,与矶崎新合作了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1974)、筑波市民中心(1983)、水户艺术馆(1990)等,与安藤忠雄合作了兵库县立美术馆(2002)。
1996年,新建筑社为木村刊发专辑《新建筑别册日本当代建筑家系列17》。“第一位以结构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在这份刊物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日本当代建筑界对‘结构设计’重要性的确认,也使得原先对建筑师固有的指向发生了转变。在某种意义上,‘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正是从木村俊彦开始,被日本建筑界所真正意识到的。”[5]
而在设计实践之外,木村俊彦同样重要的影响,在其一众出色的弟子:木村门下的渡边邦夫、佐佐木睦朗、新谷真人、佐藤纯等人,后来都成为了当代日本结构设计的中坚力量。如佐藤纯在一封信中所写,“给那些有志成为结构师的人,他一定会有助于你:那种‘唯我独尊’的良师!”[6]
△东京都体育馆室内 ©Matthias Harbers
△藤泽市秋叶台文化体育馆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 ©Mitsumasa Fujitsuka
△水户艺术馆 ©石元泰博
06
Leslie E. Robertson,1928—2021
莱斯利·罗伯森是理雅(LERA)结构工程咨询公司创始人,高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专家。他曾与贝聿铭合作设计了香港中银大厦(1990),建筑由四个三棱柱体量组合而成,巨型桁架体系促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形态。该体系优越的抗风性能减少了内部竖向支撑,大大降低了用钢量。该建筑单方造价仅为同时期香港汇丰银行的十分之一。
除此外,罗伯森还与贝聿铭合作了美秀美术馆(桥梁部分)(1997)、梅尔森交响乐中心(1989),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了PPG广场(1984)。
罗伯森最具话题性的工程,是他的超高层建筑首秀——纽约世界贸易大厦(1973,山崎实)结构设计。大厦采用四周立柱+核心筒+轻型钢桁架的结构体系,提供无柱办公空间,在当时并不多见。后来的“9·11”事件令人们反思钢材在超高层建筑防火方面的重大弊端;但《纽约时报》称,相对于传统的框架结构,世贸大厦已尽可能久地保持了直立,为一部分人争取了逃脱的时间[7]。尽管如此,“9·11”后,罗伯森陷入巨大的悲伤中,几乎再无工程作品。
△ 香港中银大厦 ©Paul Warchol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Carol McKinney Highsmith
△ PPG广场 图源:wiki
07
Fazlur Rahman Khan,1929—1982
法兹勒·R·汗是一位孟加拉国裔美国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加入SOM后成为合伙人之一。其最大贡献为筒体结构的开创性突破,使超高层建筑以合理的造价达到400米以上。工程代表作为西尔斯大厦(后改名为威利斯大厦)(1973,Bruce Graham)、约翰·汉考克中心(后改名为北密歇根大街875号)(1969,BruceGraham)等。
在威利斯大厦中,法兹勒·R·汗采用了创新的束筒结构。束筒结构体系有效地减少了建筑所需的钢材量,降低了风荷载,并形成了高低错落的独特外观。直至今日,类似的结构体系仍帮助工程师不断突破高度极限,如目前的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
除了在超高层建筑方面的耀眼贡献,法兹勒·R·汗在其他结构类型中也有不俗表现。他与同属SOM的建筑师戈登·邦夏合作设计了阿卜杜拉·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的哈吉航站楼(1981)。该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斜拉式、织物屋顶建筑。半锥形布制顶棚21个为一组,由45米高的钢柱支撑,并以钢缆加固。该结构形成了开敞通透的空间,张拉结构形成的“帐篷”意象与当地民居相合。
△哈吉航站楼 ©Jay Langlois | Owens-Corning
△ 北密歇根大街875号©Ezra Stoller | Esto
△威利斯大厦©Ezra Stoller |Esto
△威利斯大厦结构示意图
08
高技派建筑的先驱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与尝试,但他们几乎可以通过一条线索被联系在一起:结构工程师安东尼·亨特。亨特的实践证明了结构师的工作可以是建筑实现的关键部分,也挑战了人们对建筑师-结构师合作模式的传统理解[8]。
亨特曾于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F J Samuely & Partners工作,后创立自己的事务所。他参与了由理查德·罗杰斯夫妇、诺曼·福斯特、温迪·奇斯曼组成的Team 4的项目,如Creek Vean House(1966)等早期作品;建筑史学家Angus Macdonald认为,“福斯特和罗杰斯早年的实践,从与亨特的合作中获益良多”[8]。而1966年Team 4与亨特合作建成的Reliance Controls工厂,更是常被视作高技时代来临的象征[9],其优雅外露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亨特事务所的作品风格。
1967年,Team 4解散,成员们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高技理念,但亨特的参与从未淡出。他与福斯特事务所合作了IBM Pilot Headquarters(1971)、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1978),与罗杰斯事务所合作了INMOS微处理器工厂(1987)、马德里机场第四航站楼(2005,与Estudio Lamela合作完成建筑设计)。其他代表项目包括与格雷姆肖合作的滑铁卢国际车站(1993)、伊甸园(2001),与霍普金斯合作的斯伦贝谢剑桥研究中心(1985)等。
△ 亨特(画面中央)与富勒、霍普金斯、福斯特等高技派先锋建筑师们 摄影:Tim Street-Porter
△Reliance Controls工厂 图源:福斯特事务所官网
△ 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 图源:福斯特事务所官网
△滑铁卢国际车站 摄影:Jo Reid + John Peck
△马德里机场第四航站楼©Estudio Lamela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09
Peter Rice,1935—1992
合作普奖得主包括:理查德·罗杰斯、伦佐·皮亚诺、贝聿铭、约翰·伍重等
彼得·莱斯被西方建筑界誉为“20世纪建筑工程领域最杰出的工程师之一”[10],与理查德·罗杰斯、伦佐·皮亚诺有着长期的合作和友谊。
彼得·莱斯为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皮亚诺、罗杰斯)、劳埃德大厦(1986,罗杰斯)在内的经典高技派作品设计结构,深度参与了悉尼歌剧院(1973,伍重)的工程设计,以精妙的结构实现了当时最为先锋的形式探索。在由同事Edmund Happold领导设计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中,莱斯非常规地使用了铸钢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与团队一起发明了格贝尔悬臂结构(gerberette),以短铸钢悬臂构件支撑主桁架梁,悬臂构件落于柱子上,并以拉索与地面相连,实现了大跨、无柱、轻盈的模块化空间。
莱斯在近百项创新设计中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力,RIBA于1992年授予其建筑学金奖奖章,这一荣誉是极少为工程师获得的。其代表作还包括梅尼尔收藏馆(1986,皮亚诺)、卢浮宫金字塔入口(1989,贝聿铭)、关西国际机场(1994,皮亚诺、Noriaki Okabe)等。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莱斯,或许就没有这些建筑现在的形象。
△ (从左至右)莱斯、皮亚诺、罗杰斯在蓬皮杜©RSHP,©Fondazione Renzo Piano
△ 悉尼歌剧院©Mike Beaton / Special to The Forum
△ 卢浮宫金字塔入口 ©Frank Gaughan
10
Cecil Balmond,1943—
合作普奖得主包括:伊东丰雄、雷姆·库哈斯、阿尔瓦罗·西扎、詹姆斯·斯特林、德·莫拉、坂茂等
塞西尔·巴尔蒙德曾任奥雅纳副主席,目前运营个人事务所,并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与全球最活跃的一批知名建筑师多有合作,其中不乏普奖得主,如伊东丰雄、库哈斯、西扎等。
巴尔蒙德擅长基于分形几何的结构分析,这正与当下非线性、数字化建筑设计需求相契合。在与伊东丰雄合作的2002年蛇形画廊展亭中,结构本身即建筑形式,由不断旋转缩放的内接方形演化而来,饱含几何与数学之美。《卫报》当年评价其为“近年来最精致,最具革命性的建筑之一”[11]。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项目是库哈斯主创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2012),前卫的环状体量对结构稳定性提出巨大挑战。建筑外部的不规则菱形钢网格是大楼的重要支撑,图案越密,则显示该处荷载越强。力沿着这样的网格传递,在建筑形式上直观地表达。库哈斯直言“塞西尔改变了我对结构的看法,促使我重新思考建筑”[11]。
巴尔蒙德的结构代表作品还包括里斯本世博会葡萄牙馆(1998,西扎、德·莫拉)、波尔多住宅(库哈斯,1998)、蓬皮杜梅斯中心(2010,坂茂)等。
△ 2002年蛇形画廊展亭实景照片+建筑生成分析图图源:Simplexity (and Complicity) in Architecture by Branko Kolarevic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 黑色线暗示荷载分布 图源:Arup
△ 1998里斯本世博会葡萄牙馆©Clement Guillaume
△波尔多住宅 ©George Vazquez
11
Mutsuro Sasaki,1946—
合作普奖得主包括:伊东丰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矶崎新
“力度与干脆正是他(结构设计)的精髓所在。他的师父木村俊彦身上也有这种彻底的美学。但就佐佐木而言,可能因为当时他还年轻,我觉得他的彻底甚至有点一意孤行。”[12]在多次合作后,伊东丰雄这样评价佐佐木睦朗的结构设计,后者给予了伊东设计仙台媒体中心(2001)的灵感。
仙台媒体中心是体现信息时代建筑特征的先驱之作[13]。伊东和佐佐木设计了一系列管状柱来消解传统意义上的柱子,使整个建筑近乎于不真实地漂浮在大地上。之后,佐佐木尝试把建筑师想象的结构形态,从纯粹的几何学中解放出来,使过去从未被当做建筑表现来认识的形态,在结构上得以成立[12]。
佐佐木睦朗与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也多有合作。而在SANAA的劳力士学习中心(2010)和伊东丰雄的岐阜县殡仪馆(2006)中,佐佐木使用了“钢筋混凝土自由曲面壳体总应变能和变形控制计算”技术[14],优化曲面并完成了独特造型。
△仙台媒体中心结构分析©MUTSURO SASAKI & Sasaki Structural Consultants
△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结构示意图
12
“工程师的第一步就是寻找初步建筑设计中内在的结构可能性。第二步则是将这些可能性转化为建筑物结构,这种结构能产生对建筑设计及其精确性的交互影响……另一方面,建筑性和工程性之间得不到解决的矛盾可能同样有利,它产生一种张力,实际上赋予建筑本身非常特殊的品质。”康策特在《工程师眼里的建筑》中这样写到[15]。
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瑞士结构工程师约格·康策特,在当下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师中占有一席特殊位置。无论是ETH优良的结构设计意识的传承,还是近三十年来与包括卒姆托在内的瑞士最主要建筑师的合作,都使得康策特成为了“重新定义结构工程师角色的关键性人物”[16]。
在卒姆托与康策特合作的1997年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中,精细的金属构件连接、控制着檩条与木垛,将整座展馆拉结成一个巨大的整体结构。而在康策特的项目——第二特拉弗西纳人行桥(2005)中,桥梁的一部分纵梁在施工过程中也被当做脚手架使用,当桥梁全部完成时又与其他部分浑然一体。如建筑师、教育家Mohsen Mostafavi所言,“基地状况与材质的精心配合,连同建造上的精致与简约,使得这座桥梁成为康策特最为技艺精湛的作品之一”[17]。
△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模型©Thomas Flechtner
△ 第一特拉弗西纳人行桥,1996图源:Structure as Space
△第二特拉弗西纳人行桥©chris schroeer-heiermann
△第二特拉弗西纳人行桥结构示意©CBG
注释:
[1]引自https://www.agenciabrasilia.df.gov.br/2019/06/13/joaquim-cardozo-o-poeta-dos-calculos/
[2] 引自《结构大师系列—坪井善胜》,iStructure,https://mp.weixin.qq.com/s/V_ySLAqAadwDACY7GD7hbQ
[3] 引自https://www.gengo-matsui.musalab.co.jp/profile.html
[4] 引自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1/may/29/guardianobituaries.engineering
[5]引自《举重若轻:日本结构建筑 · 前言》,郭屹民
[6] 引自 [日]小野晓彦 门胁哲也 乾阳亮编著 邹洪灿 译《充满生机的技术 激活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二次印刷,第8页
[7]引自”Leslie Robertson, Who Engineered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es at 92″, https://www.nytimes.com/2021/02/11/nyregion/leslie-robertson-dead.html
[8] 引自https://www.dezeen.com/2019/11/20/anthony-hunt-high-tech-architecture-engineer/
[9] 引自https://www.dezeen.com/2019/12/13/norman-foster-reliance-controls-video-interview/
[10]引自 彼得·莱斯──天才的结构工程师[J]. 朱晓东.世界建筑. 2000(11)
[11] 引自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07/jul/23/architecture.art
[12]引自 伊东丰雄. 挑战软性几何学的坚韧意志[J]. 建筑与文化.2007年05期
[13] 引自佐佐木睦朗, 张维.形式的深层建筑与结构形态[J]. 时代建筑.2013年05期
[14]引自《那些伟大建筑背后的男人》,Tommy / ELcroquis建筑素描,https://mp.weixin.qq.com/s/fsc0Wha-xI43m1-iCuG5aw
[15] 引自 约格·康策特著. 维雷娜·辛德勒 琳达·卡森斯·斯托扬 译. 工程师眼里的建筑[J]. 世界建筑.2005(1):25-29
[16] 引自 MichelCarlana. Luca Mezzalira. Forms of Structures[M]. Electa Press. 2010
[17]出自 Mohsen Mostafavi. Structure as Space: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Works of Jürg Conzett. AA Publications. 2006 本文所引为译者南山翻译版本。
参考资料:
[1] https://revistapesquisa.fapesp.br/en/calculus-of-a-poet/
[2] https://www.agenciabrasilia.df.gov.br/2019/06/13/joaquim-cardozo-o-poeta-dos-calculos/
[3] https://memoria.ebc.com.br/2012/12/niemeyer-e-joaquim-cardozo-uma-parceria-magica-entre-arquiteto-e-engenheiro
[4]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4ab58a9d71
[5] https://www.gengo-matsui.musalab.co.jp/profile.html
[6]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1/may/29/guardianobituaries.engineering
[7] https://www.samuely.co.uk/
[8]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buildings/History_Faculty_Library.html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rey_Building
[10] https://archeyes.com/engineering-building-leicester-james-stirling-james-gowan/
[11]《举重若轻:日本结构建筑 · 前言》,郭屹民
[12] 伊东丰雄. 挑战软性几何学的坚韧意志[J]. 建筑与文化.2007年05期
[13] 《那些伟大建筑背后的男人》,Tommy / ELcroquis建筑素描,https://mp.weixin.qq.com/s/fsc0Wha-xI43m1-iCuG5aw
[14]https://www.som.com/china/projects/king_abdulaziz_international_airport__hajj_terminal__structural_engineering
[15]https://www.som.com/china/projects/king_abdulaziz_international_airport__hajj_terminal
[16]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Fazlur-R-Khan
[17]https://www.dezeen.com/2019/11/20/anthony-hunt-high-tech-architecture-engineer/
[18]https://www.normanfosterfoundation.org/archive/tony-hunt/
[19]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
[20]https://mp.weixin.qq.com/s/0VpSwryIaAc9doj4kcPIcg
[21]https://c20society.org.uk/building-of-the-month/schlumberger-cambridge-research-centre
[22] 彼得·莱斯──天才的结构工程师[J]. 朱晓东.世界建筑. 2000(11)
[23] https://www.arup.com/projects/china-central-television-headquarters
[24]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07/jul/23/architecture.art
[25]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112230738/
[26] http://magazine.art-signal.com/en/a-return-to-techne-on-cecil-balmond/
[27] https://www.structuremag.org/wp-content/uploads/2014/09/D-GreatAchievements-Weingardt-June07-oac.pdf
[28] https://www.jmhdezhdez.com/2012/05/bank-of-china-tower-hong-kong-drawings.html?m=1
[29] https://www.nytimes.com/2021/02/11/nyregion/leslie-robertson-dead.html
本文由有方编辑整理,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图片除注明外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