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说: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我们父母那一代的决定性事件,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将重新定义我们这代人的生活。
2020年是个转折,对所有人,所有行业,甚至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不管你是否接受,口罩已经成了新的随身物品;健康码的使用频率远超身份证;减少接触,减少聚集,减少流动让“春运”成为过去时……而且我自己也在5月份进入广东海龙,工作地点也从广州转为深圳。
在限制人员流动这种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装配式建筑这种人员相对固定,便于管理的建造方式,大概率会获得更快的发展,成为未来主流的建造方式。
我是2010年前后进入“装配式建筑”这个领域的,之前一直在传统的施工企业,山东三箭,广东基础(现在的华隧),盖过楼也挖过洞。从隧道上来后短暂的做了一段时间“保险公估”,帮保险公司处理涉及建筑工程一切险的理赔……最后机缘巧合,做起了集成房屋的出口业务,南美、澳洲、东南亚、欧洲、非洲,回想一下这十年,应该接触并落地过所有大洲的项目,虽然都不是什么标志性的大工程,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己也在应对客户需求的同时,对国外项目的建造流程、规范等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建立了一个知识框架。
很多从事传统建筑业的人没有接触过“集成房屋”出口,这是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一种形式,山东、长三角、珠三角等建材产业链丰富、配套较多的地区从业者众。基本都是以金属加工、建材生产的工厂为主体,形式多样,既有钢结构框架体系,也有模块化房屋体系,也有各种打包箱、彩钢板房,条板类,轻钢体系等等……从业者所能提供的体系都是基于自己工厂及附近配套,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比如做集装箱的就开发模块化,做条板的就开发条板拼装,做钢结构的就搞框架+ALC……由于客户不在国内,因此和国内的建筑标准、规范均不沾边,且99%的企业没有建筑行业从业“资质”。
图一:原上海博思格住宅部出口到美国的轻钢别墅,flatpack包装,预制墙体已完成外装及门窗安装。
那时候还没有装配式建筑的概念,但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从业企业是真正实践装配式建筑的无冕之王,因为他们用装配式建筑的理念赚到了钱。而且这些企业由于扎根工厂,自觉不自觉的把精益生产的概念落实到出口项目中,在设计深度、材料清单深度、运输计划、使用说明等等环节,和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以包代管的粗放管理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图二:上海钢之杰出口欧洲的轻钢别墅,装柜顺序和施工顺序对应
在国内装配式建筑大潮来临之际,这些工厂也寻求过向内转型,但受限于企业技术实力,实际能参与进来的少之又少,可能也就打包箱在项目部临时设施从彩钢板房向箱房这个升级中获得了一些红利。
图三:把产品化思维发挥到极致的模块化临建(打包箱)是最成功的模块化建筑。
和基于自有工厂打造的体系不同,最初我们的底子更偏向于轻资产的“贸易”,所以实际运作反而没有工厂的牵绊,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了解项目需求后,再根据项目特点寻找支持的厂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最后结构体系就定型为铝合金模板+冷弯薄壁型钢两种主打结构,配套全屋装修材料的模式。
为什么会有这种沉淀?抛开高层超高层这类项目,纵观全世界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市场,各种结构体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之住宅类项目的文化属性及劳动力市场因素,没有什么结构体系可以通杀,只要价格经济合理,任何结构形式都是可以有市场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能承载出口业务,那么能剩下来的就屈指可数了。1、资源丰富程度-木结构就pass掉了;2、运输经济半径-砌体、条板、PC预制构件就pass掉了;3、剩下的也就只有钢结构构件装配式和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了。
模块化建筑场地要求高,固定资产投资大,压资金多,一旦订单不稳定就亏钱……且因为隐蔽工程验收环节普遍无法做到脱离“licence”这种属地化执业资格的限制,成本也很难做到有优势。
图四:捷安居出口澳洲的模块化房屋,为了解决隐蔽验收的问题,空运了一堆鬼佬驻厂~
最终适合小资金玩一下的,只有钢结构。进一步的,轻钢体系由于其灵活度高,规范适应面广,固定资产投资小,和海外规范容易对接等等优势,迅速成为集成房屋出口业务最佳载体。而铝合金模板作为一种工具式模板,走的就是和生产线输出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路线了~
这是我的个人公众号,内容主要是记录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时,搜索获取的资料和信息……以图文为主,因为图文比较方便方便查找和展示,视频加载时间太长,效率太低。平时作为工具,当涉及具体材料构造的沟通时,我会直接查找相关内容展示给客户,以便最快达成共识。很多内容是多次编辑多次添加,时间长了,慢慢汇总了一些“合集”性质的小文,但一般不求甚解,文字也是粗制滥造。
我汇总了一下既往发过的涉及模块化建筑的相关文章,按照以下标题进行划分:
1、打包箱、临建模块类
2、集装箱改造类
3、轻木、轻钢模块类
4、PC模块类
5、钢框架模块类
6、房车、tiny house类
7、预制整体卫浴模块类
8、文档翻译类
9、感悟体会类
早期内容偏向于冷弯薄壁型钢体系在模块化建筑中的应用,或者独立应用,或者轻重结合,后期慢慢系统化的对模块化建筑在前期方案、运输、施工等等环节,有了更多更深入的学习。
1、打包箱、临建、办公等标准化模块相关:
2、集装箱改造类
房屋中的变形金刚(明尼苏达大学的样板房)
房屋中的变形金刚(抽拉箱、自动扩展箱)
3、轻木、轻钢模块类
100年前的医院扩建模块化CT检查中心(Forta PRO)
4、PC模块类
5、钢框架模块类
6、房车、tiny house类
7、预制整体厨房卫浴模块类
8、文档翻译类
9、感悟体会类
根据这些年收集的有关模块化建筑的这些资料和信息,我简单的总结了一下几点体会:
1、除了日本,其余世界各国在模块化建筑方面的实施都是基于“项目”思维,采用定制的方式,从他们自己总结的情况来看(详见上文欧美相关论文),并不理想。
2、日本是世界上实施模块化建筑最成功的,积水、丰田这种大公司的参与,不管是管理模式还是产品品质,都比较高,但主要以低层“一户建为主”。
3、新加坡近几年发力高层模块化建筑,把DFMA+PPVC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本依然没有控制到理想的水平。通过新加坡在高层模块化建筑方面的一些论文,可以知道他们在制造精度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香港近两年正在全盘引入新加坡模式,只是改了个名字叫MIC~
4、就算是采用“项目”思维,小体量的模块相对比较容易成功。比如欧美的整体卫浴类企业明显比大模块企业盈利能力强。(日本的模块体量也相对较小,以榻榻米尺寸为模数)
5、基于产品化思维的模块化产品,都获得了成功,比如国内临建常用的箱式房屋,打包箱等。如前文所述,对于工厂来说,生产的持续性是生命线,一旦限于定制化的泥潭,项目周期、场地周转、场地利用效率势必难以均衡~
6、模块化建筑受限于场地、运输效率、起重设备、设计深度,结算方式……除非像新加坡这种政府强推的模式,否则走项目定制模式,深化设计周期极长,资金计划提前等因素,需要业主极度配合~但目前不管设计院的能力,还是市场环境,都不具备这种容忍度。
7、无论如何,目前的舆论普遍看好模块化建筑的未来,但是大部分企业还在摸索,由于建筑业相比于其它制造业,规范完善程度、项目管理模式、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枷锁较多,想要突破,必须有不破不立的魄力。
总之,既然要搞“工业化”建筑,就一定要有“产品化”思维,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比较适合模块化建筑生存的土壤,还是宜着眼于教育医疗、旅居康养、集体土地流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