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来源:漫话结构,作者:成戎
一、缘起
曹工是95年入行,工作时间25年。我是05年入行,工作时间15年多。我们所里除了少数人,很多同事连我们工作时间的零头都不到。曹工偶尔和我聊起这个话题,总会归结到一个问题:结构工程师到底有没有出路?我也思考了很久,先说结论,就是“有”。后面再慢慢分析。
二、困境
结构工程师属于设计这个大范畴里的一个门类,也是整个国家各行各业里的一个小分支。我们所面对的困境,一部分是通用的,国家各行各业都会面对,一部分是自身特有的。罗列一下大概有这些:
1.土木工程属于夕阳产业,城市化的过程逐渐放缓,工程量会下降。
2.设计行业属于充分市场竞争行业,也没有技术壁垒,基本没有垄断利润。
3.收入水平只能算中等。特别是新兴行业崛起后,原先可以算是中上的收入,在现在整个社会收入体系中只能算是中等。
4.生活的成本过高。主要是房价每隔几年就涨一大截,对于大城市的第一代移民,成为最大的经济压力来源。
5.行业内卷,从甲方到乙方,层层压力传递,导致从业者的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内心焦虑,烦躁不安。
三、分析
1. 虽然城市化的过程在逐渐放缓,但头部企业的聚集度在提高。越来越多的项目会走向设计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的模式。从甲方来看,头部的房地产企业的营业额越来越高。从施工单位看,头部的施工企业的营业额也越来越高。所以,同济院作为头部的设计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营业额也会更高。现在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2. 市场竞争的确很充分,其实早年的竞争更激烈,多数属于低质低价竞争,设计费最低杀到过十几块甚至几块钱一平米。但近些年来,国进民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项目的层级、规模、造价都在往上走,与之对应的建筑师的水准、层次和话语权也在提高。同济设计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设计费也在提高。对应的结果就是,结构师的每平米产出,对应的个人收入,也在提高。在同济这个平台上,有按劳取酬的传统。管理层面上努力想做到,一个人的能力和个人收入基本能形成对应关系,即付出和收入成正比。
对个人而言,如果仍想从事这个行业,整个行业人才流失其实不是什么坏事。打个比方,就像某个高考大省,很多人转户口出去到了外省去考试,那么留下来的人的相对排名反而会升高,相应的高考的时候还能占点优势。一个人的能力强,工作勤奋,很容易就会在一个单位冒出头来,获得比之前更好的待遇。
3. 个人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比如房价、户口这些事情,只能由个人和家庭来应对。单位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提供社保、公积金和个人所需的证明等。一个好的单位,在这个辅助的层面上一般会提供相应的帮助。像同济院,甚至可以提供廉租房等稀缺品。
但大环境如何,比如房价的涨跌,户口的政策,则不是单位或者个人所能影响。我的个人建议,在大时代里,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与其抱怨和抵抗,不如顺应时代,顺势而为。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规划,尽力多买入资产,首套房把能力用尽再说。
4. 行业内卷,这种事情说起来很空泛,对应到每个人,就是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做的很艰难。比如业主有工期的压力,就会以不合理的进度倒逼设计院,设计人员就会陷入困境。比如回款困难,就会拖欠设计费,影响设计人员的收入。比如内部各专业的设计深度不足,考虑不周,就会牵连一堆专业返工。应对行业内卷,个人的自身出路在于磨炼技艺,做到“快”和“准”,对外的出路在于磨炼人品,做到“沟通”和“协作”。设计的核心在于“建立信任关系”。大多数的努力,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去走。
四、出路(路线图+方法论)
路线图
1. 25岁之前是学习期,这里的学习指的是校内学习。学校对个人的培养是很强的,设计师在他的一生中都会一直受到学习期的影响。包括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等。
2. 25~30岁是成长期,在这个时期里,收入低,学习能力强,但工程应用能力比较低,一般建议在这个阶段把注册证书考出来,评出中级职称。
3. 30~35岁是成熟期,收入开始迅速增长,学习能力最强,工程能力增强。开始独立完成项目,有些能成为专业负责人,评出高级职称。
4. 35~45岁是平台期,收入也开始平稳,学习能力下降,工程经验增长。开始往前端和后端去发展,前端是和各方沟通方案、安排进度、解决问题、通过图审,后端是施工配合、项目服务等。此阶段开始在单位里有一定职务,有些人甚至能达到正高职称。
5. 45~55岁是收获期,即使凭借经验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可以有一席之地。此时各种规范手册、工程问题等都已经融汇到经验之中。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尊重。
6. 55~60岁基本退休,以各种形式回报社会、回归家庭。
方法论
1.对结构设计的知识库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大而整的“框架”。我和曹工准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些整理。分为:重量,刚度,地震,地基,基础,砼构,钢构,预应力,异形,弹塑性,性能化,零件,预制装配,总说明,设计流程,公文写作,应急处理等十几个部分。基本上包含了一个结构工程师所经常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期望能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帮助各位形成“框架”。
2.在“框架”形成之后,各人凭借各自的努力、天赋和机遇,在这个“框架”里进行自我填充,前者要求的是“大而整”,后者要求的是“真而实”。就像炼金一样,讲究的是纯度。很多刚入行的同事,会期望资历老的同事给予一些“标准答案”式的指导。但其实工程中是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最优解”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手段,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获得的“次优解”。对于相同的问题,甚至有不同的“次优解”。因为边界条件始终在发生变化,边界条件包括:政策条件、建筑要求、造价控制、设计周期、施工进度等等方面。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对应的结构的设计方案都会有不同。
3.增强对时间控制的能力。设计和参加考试有点相似,都有固定的时间,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目,有的难有的易。优秀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考生在时间控制这个层面上都做的很好。很多人在抱怨工作的时候会说“性价比”低,这个“性价比”其实就是收入/时间。如果收入没有变化,当你把时间控制好了,个人的幸福感也会提高。如果想要增加收入,那么就在高效完成已有的情况下,再投入你的剩余时间去增加收入。
4.增强对情绪控制的能力。之前我碰到过一个甲方,做任何事情必然是一路催你。比如去当地开个会,必然是上午出发打个电话,中午到之前打个电话。图纸也会一直问你好了没,差多少。一般碰到这种人会比较恼火,后来当你每次都准时的话,他后来再也不催你了。比较熟悉之后,我有一次问他,他说之前被各种人忽悠的次数太多了,所以养成了一遍遍催促的习惯。一旦产生了信任感,就不再催了。
后来就领悟到一点,设计过程本质上是建立信任的过程。一方面是靠技术水平在图纸上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就是靠人品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信任。优秀的设计师,在人品方面一般也是比较好的。当碰到很难缠或无赖的人的情况下,只需合理应对即可,没必要情绪失控。能帮助他人的时候,随手帮人一把,有时候对方会记得很多年。
5.要做一个坚定的“改良”主义者。我本人不是太信任那种“改革派”、“革命者”这种人,也不相信有那种彩票大奖某一天会砸到我的头上,也不相信什么“老天爱笨小孩”之类的励志故事。但我相信的是通过“微改善”,然后对“微改善”进行时间的积分,可以积累出一个大的改善。碰到好的机遇,人生就会突变。而这些微小的改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当你开始积累经验和思考更好的做法的时候,一切就在往更好的地方去。
6.如何面对社会压力。在中国的当代社会变化太快,每一年站在年头的时候,都很难想象年尾是个什么样子,每一年发生的事情都太多了,而且还不一样。感觉时代就像浪潮一样,一浪接着一浪的扑打过来。有人做弄潮儿,一下子就站上了浪尖。有人失足,一下子就被浪给冲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人能保持平静,多数人都会很焦虑。
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态度是,在时代的浪潮里,做一艘优秀的“潜水艇”。需要浮上来的时候就浮上来,不需要浮上来的时候就沉在水底。随身携带着先进的武器,不主动招惹他人,也不害怕战斗。这样做的底气,一个是自身的动力,一个是储备的弹药。如何获得这两点,又会回到我们先前所说的前几个方法论里。
7.如何在上海这种大都市立足。首先要认识到一点,所有的时代,所有的国家,第一代移民在大城市里立足都是不容易的。具体可以参见白居易和教父的故事。那是唐朝的长安和战后的纽约,像他们这样有才能的人,也历经了千辛万苦才立足,所以对这个事情的艰巨性还是要做好思想准备。很多人读了名校,一路过关斩将浑身光环,到了社会上发现在上海打拼立足怎么这么艰难,一下子好像人生观崩塌,成了虚无主义者。其实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第一代移民的难度。
第二个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在合适的时机还是要出手买房。上海对炒房的投机者一贯是打击,但对首套还是比较宽容。把你手头的钱,哪怕借一点,然后除以3乘以10,就是你能承受的住宅价格。哪怕总价只有两三百万的小房子,也可以先置办起来,然后再进行置换。有了固定的资产之后,人就会变得积极和正面的多。
五、结语
这一篇是我有感而发,写在旧历年的年底,也作为结构专题讨论会的开篇。不小心啰嗦了这么多,核心的意思是:多学习,微改善,与其求诸于人,不如求诸于己。衷心希望各位能够成为优秀的结构工程师,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2021.2.9
编后:
本篇原为成老师在部门内部的年终分享,征得同意后在本公众号发出。对于包括编者在内的很多年轻结构师,或者在设计行业工作的各专业的同行们,对行业的困境往往看在眼里或道听途说,徒增焦虑之外却无法破局。成老师立足行业问题,加以分析,并给我们年轻一辈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人生建议,我想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学习的。希望这篇文章在牛年开始的春天,能给所有朋友们带来思考和信心。也祝大家牛年更上一层楼!
END
来源:漫话结构,作者:成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