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施工技术-公众号 施工技术 | 【走近时代工匠】赵冠谦: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施工技术 | 【走近时代工匠】赵冠谦: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走近时代工匠

传承奋斗薪火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许多大国工程的建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更离不开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的“时代工匠”。

值此2020家国同庆共团圆之际,“施工技术”推出十一特别栏目:“走近时代工匠”,倾听老一辈工程人的奋斗故事,传承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我国住宅建设迅猛发展,无论是科学技术层面的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造技术、住宅供应与分配模式,还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对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70余年里,我国住宅建设经历了哪些变化?未来的住宅设计将会如何发展?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冠谦先生进行了专访。

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冠谦

变迁

施工技术:您从事住宅设计数10年,请您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赵冠谦:我主要从建筑标准、方案竞赛、个人居住体验3个方面来谈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向上滑动阅览

建筑标准:与时俱进

从建筑标准方面来说,我国解放初期几乎没有标准,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住宅设计规范,当时称之为建筑设计规范,是将所有的建筑放在一起,其中有一部分为居住建筑,居住建筑部分又包括住宅建筑,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当时国内住宅的建造量是很大的。解放初期,我国住宅的居住面积标准是按每人4.5平方米,一般家庭是4~5个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住宅建筑按户来计算,每户的建筑面积为34平方米,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到了20世纪70年代,标准进行了细分,每套住宅建筑面积为34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为34~37平方米,当时考虑厂矿的住宅面积要小于城市居民的住宅面积。1978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建设的报告》中规定: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42平方米,如采用大板、大模板等新型结构,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45平方米;省直属以上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单位的住宅标准可以略高,但每户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1981年原国家建委在《关于对职工住宅设计标准的几项补充规定》中,将住宅按照面积标准分为四类:一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42~45平方米(厂矿),二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45~50平方米(一般城市居民),三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60~70平方米(处级干部),四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80~90平方米(局级干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严格控制城镇住宅标准的规定》明确指出,从我国经济能力和严重缺房的实际出发,近期内,城镇住房只能是低标准的,全国城镇应以中小户型(一至二居室一套)为主,平均每套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平方米。1984年,原国家科委根据国情发布了《住宅建筑技术政策要点》,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及“到2000年,争取基本上实现城镇居民每户有一套经济实惠的住宅,全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1990年,原建设部和国家计委发文,要求“八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住宅建筑仍应以中小型户为主,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2000年,住宅商品化后,对居住面积不再进行控制。

在住宅设计规范更新方面,20世纪50年代没有住宅设计规范,只有建筑设计规范,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里面包括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有住宅、宿舍、旅馆等类型,划分了面积、层高和日照,但不是很详细。1986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主编了GBJ 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住房实行福利性实物分配制度下制定的,在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1996年,由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城市住宅建设标准》,内容涵盖面积、功能及设备等方面,建筑面积标准分为45~55平方米、60~70平方米、75~85平方米、90~100平方米4类,以二类建筑为主,独门独户,功能分区明确,针对套内面积、层高、日照、采光等指标作出相应规定。该标准兼顾了近期使用与远期发展需要,着眼于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普通标准的住宅建设,结合“安居”工程,加快解决住房困难步伐,同时,重点改善城市居民普通标准住宅的功能和质量,充分考虑对人的关怀,为住户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提高住宅建设的总体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GBJ 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一些条文逐渐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故于1999年进行了修订,更名为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主编单位为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提出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设计应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GB 50096-1999主要修订了住宅套型分类及各房间最小使用面积,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楼电梯及垃圾道的设置等;扩展了室内环境和建筑设备的内容。

2011年,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再次修订为GB 50096-2011,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于2012年8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在GB 50096-1999(2003年版)的基础上,修订了住宅套型及套内主要功能空间最小使用面积,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楼、电梯及信报箱的设置等;扩展了节能、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和排气道等内容;以黑体字标志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提出“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的建筑设计”,强调“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资源等有关规定”。

方案竞赛:百花齐放

从方案竞赛方面来说,竞赛可反映出当时的住宅设计水平。建国初期,方案竞赛较少,以欧美式住宅为主,以厅为中心进行布局。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苏联模式,多采用内走廊形式,无厅。20世纪60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期,学习大庆模式建设了一批“干打垒”式住宅建筑,住宅建筑标准低、质量差,很难适应人民生活,但也有一定优点,即就地取材。20世纪70年代,一些特大城市开始采用工业化住宅建造方式,如大模板、大板、砌块、框架等,房子建造速度快,建筑面宽小,改造难度大。文革结束后,开始进行全国性方案竞赛,1979年首次举办全国城市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提出“住得下、分得开、住得稳”。平面布局逐渐从内走廊、小方厅(暗厅)转为小明厅,与此同时,开始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初级结合,有加大进深、缩小面宽及节约用地的要求,同时受唐山大地震影响,住宅建筑开始关注抗震设计。1984年的全国砖混住宅新设想方案竞赛,编制了统一建筑模数制,推行模数砖,提高工业化水平,首次提出套型理念并采用双轴线。1987年,“七五”城镇住宅设计方案竞赛中提出“大厅小卧”,重视厨房和卫生间空间设计。1989年,商品化对工业化带来了冲击,全国首届城镇商品住宅设计竞赛以“我心目中的家”为主题。1991年,开展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竞赛的同时,完成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和质量的研究课题,对住宅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功能改善和住宅适宜性,由粗放向精细过渡,同时要求充分利用空间,提供多样化方案。1998年,举办以“迈向21世纪的中国住宅”(包括城市住宅部分和村镇住宅部分)为主题的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对住宅性能提出要求,关注居住性、舒适性及可持续发展等。2000年以后,因住宅面积无法控制,导致全国性住宅竞赛难以进行。2006年,开展了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提出的方案类型多样化。21世纪以来,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较少,但针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过一些小型竞赛。

居住体验:从有其屋到优其屋

结合我个人的居住环境变迁,也能够反映出我国住宅发展的轨迹。我一共搬了6次家。刚回到北京的时候,可从1个朝西1个朝北的2个房间里选1间作为结婚使用,我选择了朝北的8平方米多的房间,是5家合用的1个单元,2个厨房、1个厕所,厕所只有一个蹲坑,空间极小,当时这种形式被称为“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设计考虑的周期是较长的,但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后来又分给我1个15平方米的房间,是1个大开间,没有厅,餐厅、会客厅与卧室混用。前2次搬家都是在丙字楼。第3次搬家的时候,二女儿出生了,这次的房子是在乙字楼,1个单元2户,厨房是2家合用的,卫生间是3家合用2个。1967年,我们举家搬迁到河北新乡,回京后第4次搬家,同样在乙字楼,但厨房是独立的,卫生间要3家合用。第5次搬家,住房面积为66平方米,1梯2户,有3个房间,还有1个小方厅,3代人合住。2000年,我搬到现在的房子,面积94平方米,但家里的人反而少了,居住体验是最好的。

现状

施工技术:住宅建设离不开住区建设,新常态背景下,您认为住区规划设计有哪些着眼点?能否举例说明?

向上滑动阅览

我国住区建设新常态要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传承文明、和谐人居的原则,使我国居民家家享有经济、适用、美观和健康的居住环境。为此,需要精心、大量建设集约型住区,即建设因地制宜、因势规划、紧凑合理并适应当地风俗习惯的住区。集约型住区集实用性(功能清晰)、舒适性(品质优良)、适应性(灵活可变)、安全性(质量可靠)、环保性(绿色生态)、经济性(节能省地)于一体,主要包括复合型、开放型、混居型住区3种模式。

1)复合型住区,即改变单一的居住模式,以居住为主,将住宅、产业(多种经营)、办公、文化等建筑混合建在同一地块上,可以集约利用土地,就近解决就业,缩短交通距离,方便日常生活与丰富文化生活等,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形象。比如上海海上海新城由高层住宅、低层商业步行街及高层办公楼组成,三者既相互独立又整体统一,可充分利用地形,方便居民生活与就近就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见图1)。青岛海尔时代广场是集住宅、公寓、办公、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住区,住宅通过商业、办公、公寓等建筑与城市交通隔离,居民可就近就业,并享受绿色生态环境(见图2)。

2)开放型住区,即改变大院封闭的格局,将住区管理单元缩小(为保护居民安全,各个管理单元需设置门禁),主路面向城市开放,住区配套公建和公共绿地可与市民共享,城市交通避免被长距离、大范围封闭住区所阻隔,减少城市交通压力,缩短居民出行距离与时间。比如北京沿海赛洛城将管理单元缩小,有利于出行,方便居民与城市融合。住区内设各类公共设施,如西南角设置办公区,有利于上班族就业。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设置了下沉式商业步行街,服务城市市民与本区居民购物休闲,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城市土地(见图3)。杭州亲亲家园由多个小规模的管理单元组成,内设开敞式大型超市、运动公园、休闲长廊等,主次道路向城市开放,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加大了城市交通的通达率,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见图4)。

3)混居型住区,即改变同一阶层居民居住形式。居住群体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与维持住区活力的重要元素,混居人群在使用公共资源(如绿地空间、配套公建等)时得以相互交流与熟悉,增进共识,减少偏见,从而创建和谐社会。比如北京融景城住区集合了商品房、两限房与经济适用房,使不同人群集居在同一个社区内,在使用公共设施与共享室外环境的同时,可以进行文化、思想、习俗的交流,增进共识,减少隔阂,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见图5)。北京亦庄中信新城采用大混居小集中的方式,除共用绿地、配套公建外,还在工程质量与建筑形式上保持一致,使居民心理感受平等。

集约型住区符合社会广泛需求,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精心开发,更好更多地营造出广大百姓住得放心、住得满意、住得长久的住区,是每位工程人的职责所在。

现状

施工技术:您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住宅建筑设计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向上滑动阅览

首先,我觉得现在的住宅建筑设计缺乏实态调查。我曾经主持过一个项目,叫“改善城市住宅功能和质量的研究”,我们当时在全国进行了4000户调查,都是入户调查,不是只发调查表让住户填,那样会有偏差,因为有人会对调查表的理解不到位。如果我们进入到住户家里当面交谈,把具体情况拍照,再将它画出来,就能发现哪些地方是要改进的。

其次,我觉得我们的住宅建筑设计现在还是粗放型,不够精细。突出表现为厨房、卫生间的设计,设施管线特别多,安排不好会相互“打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空间虽已增加了,但使用起来还是觉得很紧张,就是因为没有从人体工效出发,没有相互协调。

第三,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工业化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标准化,标准化的基础是模数协调标准。我在审查图纸的时候,经常发现设计不考虑模数的问题。模数化可以使各方协调起来,而且可以相对简化设计。我们曾经编制了模数协调标准、模数制等,但是目前这方面应用还不够完善,大家缺乏重视。标准化、模数化是实现住宅工业化的基础。

施工技术:能否列举一个您认为做得比较好的住区规划案例?具体好在哪些方面?您心目中的好住宅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向上滑动阅览

“万科”在天津开发的“水晶城”项目不错,项目原址是天津玻璃厂,是我国首个以保留工业时代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大型社区。原有建筑拆除后的残墙意向和地面肌理被融入“水晶城”的平面规划中,共同组成了别具一格的“Y”形景观轴线(见图6)。为完整保留老厂区原卫生院的一大片枝叶繁茂的树木和行道树,规划道路看似笔直,实则略有弯曲,为整个社区营造出类似“第五大道”林荫路的氛围。设计师将原来的水塔改造成了钟楼,保留了原来的一些厂房作为会所,原玻璃厂产出的窑砖用来做建筑小品,通过保留、对比和叠加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遗迹进行筛选性保留,让其融入新的社区规划中,为人们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以及美好的回忆。在“水晶城”中,我们看到成行成片的400多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树、阳光下伸展的铮亮的铁轨、中轴线尽头巨大的吊装车间……历史在这里被激活,这样的建筑是值得推崇的(见图7~8)。

我认为,住宅设计要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设计要与家庭生活实态密切结合。此外,由于住宅内部空间不大,必须充分发挥室内每一平方米面积和每一立方米空间的作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风俗习惯、传统文脉,挖掘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模式与地方风格,然后结合现代生活形态、建材、科技、资源等进行创作。

未来

施工技术:您认为未来我国的住宅设计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向上滑动阅览

我认为,住宅设计未来首先应考虑广大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要有适度的舒适性,在有限面积里,将住宅做得合理、舒适、健康;其次要关注居住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创造健康的居住环境;最后要考虑节能省地和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人居环境。因此,绿色建筑、健康住宅、SI体系住宅、百年住宅、老年住宅等都将是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过去大家都从狭义角度来考虑,认为绿色就是个“绿”字,就是绿化、生态。国家及住建部提出的绿色是广义的,简单讲就是建筑既要环保,又要可持续。环保对所有的废弃物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而可持续性就是要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满足功能上的可持续的适用。

健康住宅主要强调“健康”二字,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4个层次。身体健康很好理解,而心理健康是指保持精神上的愉快,道德健康是指自我的健康不影响别人的健康,社会适应健康是指能够适应社会因素变化的影响。

SI体系住宅是指住宅的承重结构骨架具有高耐久性(要求耐久年限为百年以上),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但住宅所用的分隔构件则可根据住户的不同要求而灵活变换,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依使用者的需要或爱好,分隔成多种多样的内部空间。SI住宅一方面可使住宅建筑的品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可使室内装修和布局变得更简易。

百年住宅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筑长寿化、建设产业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

老年住宅设计时既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又要考虑坐着轮椅能够进出,比如室内地面无高差,门适当放宽,地面防滑,开关要降低,储藏空间要设在低处,让老年人坐着轮椅也能够得着等等,这些问题非常具体,但是能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方便,以及心理上的年轻化。

寄语

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在建筑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主要集中于技术方面。例如在国外像“峰尚国际公寓”采用的“高舒适低能耗”技术已经很普遍,我们需要将这些技术普及推广。另外,我主张大力开发适用性技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和经济条件,利用好当地的建筑材料来做建筑。同时,尽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够自然通风的地方不用人工气候来调节,能够太阳能取暖就利用太阳能。不一定要采用高精尖技术,因为“高精尖”的技术毕竟需要高投入。

我国的建设量这么大,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特别是在住宅建设方面。学建筑不一定非要到国外去,国外市场没有中国市场大,真正要学习、提高自己,还是应该在本土进行。

由于篇幅有限,部分内容有删减,原文刊登于《城市住宅》杂志2019年第8期,点击查看:

建国70周年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冠谦

再次向赵冠谦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与崇高敬意!

精彩回顾

REVIEW

施工技术 | 【走近时代工匠】许溶烈:兴建“申迪”引发我感慨万千

施工技术 | 【走近时代工匠】杨嗣信:我这六十年

施工技术 | 【走近时代工匠】毛志兵: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建造进入新时代

下期预告

NOTICE

2014年,年逾八十高龄的王铁梦教授,依然奔波在混凝土裂缝“防治第一线”,而他“手到病除”的高超“医术”来自他年轻时的一时好奇。一路走了将近60年,当时一个小小的想法改变他一生的追求和生活轨迹,这一探索之路竟成了终生事业和追求。明天的【走近时代工匠】栏目,将讲述原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副院长和副总工程师,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和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王铁梦先生的工程裂缝控制探索之路

今日责编:刘振华

施工 · 云学堂 直播回放

课程 · 推荐

纳新 · 查新

长按 · 看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20/10/5ca3e8b232/

钢结构地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