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在调框架结构的模型,经过建筑大师不停的修改比如层高的减小与增加、钢桁架的增加与取消、荷载的增加等,调的小编快秃了头。在此机会小编结合这个项目来总结了一下调框架模型的方法,希望能对各位工程师朋友们有所帮助。
周期比Tt/T1不大于0.9,一般当结构高度小于24米时,只需要控制前3周期为平平扭并且第一周期平动系数不小于0.7(需和审图老师提前沟通)。
当周期比指标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1,查看振型,加强甩动比较大的左侧结构的刚度,减弱不动的右侧的结构的刚度。
2.当结构第一扭转周期较长时,比如出现在第2个振型,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较弱,需要增大结构外围刚度,比如加大红色圈内的Y向框梁截面和Y向的框柱截面。
二 、位移比(高规3.4.5,抗规条文说明3.4.1表1)
位移比一般由于难以控制在1.2以内,普遍按照1.4以内来控制(计入1项不规则超限)。
当位移比指标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1.查看wdisp文件,通过查找构件编号,找到最大位移的节点,比如x方向的位移比超1.4,那么增加和节点相连接的X方向的梁及柱的截面,如果还不满足增加相邻跨的X方向的梁柱截面。(首先要使周期指标和位移角指标满足,再来调整位移比,这样的调整顺序主要是排除整体刚度不均匀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局部的小修改就能使位移比满足)
框架结构位移角的限制为1/550,此要求一般在公建中很容易满足,不是主要控制项。注意位移角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当位移角指标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大整个结构的梁柱截面。
四、侧向刚度比(高规3.5.2-1)
一般当楼层层高突然增加时此项指标会不满足。
当刚度比指标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减弱相邻上层或者上3层的刚度,增加本层刚度。
模型里减小上部楼层的柱截面,增大本层的柱截面。在查看Wmass计算书时需看RJX3的刚度即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上海市抗规的要求是按等效剪切刚度RJX1计算。
注意Ratx1是本层与上层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值80%的比值,所以要查看刚度比是否满足上层50%需要手算RJX3的比值。
五、嵌固端的侧向刚度比(高规5.3.7)
地库顶板(±0板)为嵌固端时,B1层刚度与1层的刚度比值不宜小于2;此项不得突破限值。注意此指标应按等效剪切刚度计算。
当嵌固端的侧向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1.增加B1层的刚度使其满足首层的2倍,需要增加很多剪力墙来提高B1层刚度,但是此方法会造成造价提高比较浪费(当周边三跨以内没有地外墙时)
2.将嵌固端放到基础,但是需要满足首层嵌固的一些指标比如板厚、板配筋率等(需提前与审图老师沟通)。
六、受剪承载力比(高规3.5.3)
此项指标不宜小于0.8,,不得小于0.65。
在Wmass计算书中查看,此项指标一般按0.8控制。
当指标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增加相应楼层的刚度:增加柱截面或者加斜撑。
七、刚重比(高规5.4.1-2和5.4.4-2)
此指标也是用于控制楼层的刚度,当刚度弱时,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会增强。当系数大于20时,整体稳定性满足,不考虑P-det效应
当刚重比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当系数小于10时,需要增强楼层的刚度,重新调整模型,
当系数在10~20时,需要在前处理计算参数考虑P-det效应。
八、 剪重比(高规4.3.12,抗规5.2.5)
在低烈度区时或者长周期的结构很容易不满足指标。地下室不需要考虑此指标。
当剪重比指标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法:
1.在计算前处理中放大相应楼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以内的系数,使楼层满足要求。
2.当需要调整的楼层超过总楼层数量的15%,说明结构整体的刚度偏小,需要调整结构的柱梁截面。
以上是模型的整体指标调整的一些方法,框架结构对于刚度的调整十分重要,有些公建会存在层高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会造成刚度突变,有些大悬挑需要加斜撑做成钢桁架的情况时造成楼层刚度过大导致相邻的下层刚度过弱,这些楼层的刚度调整是模型的难点所在。
调整模型时还需注意周期折减系数、有效质量系数、周期回代等,如果有斜交构件的话需要调整水平力的夹角。
框架结构由于竖向构件只有柱子能提供刚度,调整柱截面时需要和建筑沟通协调,不要影响车位以及走道净宽和楼梯宽度等,同时调梁高时需要和建筑拍好净高,实在调不下来的梁高就只能加型钢骨了。以上就是小编调模型时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能起到帮助。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技术和互通行业资讯,
请添加我们“转自:非解构-公众号”微信,
加入相关讨论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