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樱花绽放的季节,武汉大学的樱花名声远扬,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武大的樱花不能如约的向世人开放,不免让人心存惋惜。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大郎,对武大的樱花以及校园更是有着别样的情怀,本文带大家回味下武大的樱花,以及校园内的一幢幢老建筑及经典景观,领略武大的风情、武大的美。(内含大量图片)
武汉大学源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距今已有127年历史。
历经传承演变,1924年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在时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定名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更为现名。
2000年,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合并后的武大占地近6000亩和包含大小十余座山。
1、牌坊
1931年,一座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的木制牌坊竖立在街道口劝业场(珞珈山路靠近武珞路),但次年毁于龙卷风。这座牌坊为武大最早的牌坊。
1931年牌坊
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四根八棱圆柱,表示喜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和背面用小篆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1937年牌坊
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在八一路校门口兴建新的大门牌坊,老牌坊还在原址(珞珈山路靠近武珞路)于1993年教师节前建成,后于2012年拆除。
1992年牌坊
2013年,八一路校门新牌坊落成。
2013年牌坊(正面)
2013年牌坊(背面)
2、老图书馆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简称老图——被看作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
当年地质部部长李四光院士亲赴上海聘请精通中西建筑艺术的美国建筑大师凯尔斯(F.H.Kales)主持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老图书馆成为武汉大学校史馆。
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老图书馆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远眺层林浸染中的图书馆,琼楼玉宇,恍如仙境。它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典范,它是智慧和知识的殿堂。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问中国的第一站武汉时,第一处参观的地方就是武汉大学读书馆。
图书馆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称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
3、樱花大道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攻入了武汉,并把理学院作为他们的指挥部,而这边樱园宿舍作为他们的战地医院使用。但在此养伤的日本伤兵因十分怀念故乡,日本指挥官为了缓解他们的相思之情,便在这宿舍下的大道旁种上了日本国花樱花。因此,当时的樱花也被视为“耻辱之花”,据说后来被砍掉不少。现在校园内种植的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武大100株垂枝樱苗,因为拥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国内就不断引起争议,其实现在的樱花不再是“耻辱之花”,而是“友谊之花”了。
武汉大学的樱花主要集中在“樱园”,因为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中的老斋舍及老图书馆综合体的承托,最受游客欢迎。
武汉大学的樱花之美不在樱花,而在于与周边古建筑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深厚的文学气息熏陶,我们在樱花大道看着风景的同时,风景的那头也有人看着我们。
樱花大道一侧就是老斋舍,是文理学部的女生宿舍,绝对有民国学堂的感觉。
4、老斋舍
老斋舍,狮子山南坡位于图书馆前。武汉大学最早的学生宿舍,也是校园早期建筑群之一。于1930年3月开工建设,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3773平方米,工程造价55.09万元,由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经过一次修缮。建筑整体设计巧妙,有四栋宿舍组成,这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拱门连为一体。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尤显质朴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修建有多层阶梯(百步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
在抗日战争时期,武大被日军辟为作战指挥部和伤兵疗养处,侵略军为了缓解这些侵华日本军人的思乡情,便从日本移植来樱花栽种在老斋舍前。其实当年日军种下的第一批日本樱花由于寿命的缘故都已经不在了,在前文中有描述。
为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修了一层单檐歇山式亭楼。每栋宿舍由两个大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3排,各排则依山势高低分为1至4层;每栋每层以《千字文》命名,形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16个斋舍。宿舍屋顶做成了平面,蕴涵“地不平天平”的理想追求,即虽然众生起点不一,但通过努力学习,都会达到一样的成就。类似的文化解读,在武大的老建筑中层出不穷,耐人寻味。
日字斋
它也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整个建筑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利用狮子山南坡依山就势进行建造,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建筑的东西方向有50个开间,总长近200米,沿山坡等高线建筑了不同楼层的建筑,共有三排,一排比一排高,形成了高低错落的两重内天井的院子,如果从远处眺望“老斋舍”,确实颇有一点布达拉宫的气势。
由于位置特殊,老斋舍房顶就是一览武汉大学的樱顶,美丽景色尽收眼底。还有武汉大学的代表性建筑老图书馆,也与老斋舍为邻。
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在推开老斋舍的窗子就能看见潇潇洒洒的樱花雨!甚至屋内伸手就可以碰得到樱花,让在这里居住的学生感觉十分惬意。住在一个有着沧桑历史的文物建筑内,近在咫尺有樱花、有图书馆,有情人坡,这也是这个建筑的一大特色。
5、行政楼
武汉大学行政楼为武大早期著名建筑之一,由美国工程师凯尔斯(F.H.Kales)等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4年11月开工,1936年1月竣工,建筑面积8140平方米,造价40万元,其中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12万元。竣工不到三年,就被日寇侵占,成为日军的医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武汉大学工学院被撤销,学校便将工学院大楼改作办公大楼,并一直使用至今日。
行政大楼(也可叫工学院大楼)坐落在两座火石山之间的凹地上,其下方依照山势建有地下室和操场看台,是武大校园内又一例“天平地不平”的建筑佳作。
雄壮的行政大楼
行政大楼坐南朝北,其“背景”是平缓而苍翠的珞珈山,凯尔斯在这里将主楼设计为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在珞珈山这面天然的“屏风”上形成一幅镶嵌画,使原本平缓的山体陡增钟灵秀气。
行政大楼的屋顶设计别出心裁,下檐采用孔雀蓝琉璃瓦,顶层则用透光玻璃作屋面,再用四个反扣的桔红色陶缶叠成宝塔状,形成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收束;方圆结合,红、白、蓝三色相间,形成中外少有的屋顶形式。
行政大楼双重屋顶的四角上,共有8处“仙人骑马”的造型雕饰,其4个下檐上每个骑马的“仙人”背后,都跟着8个“脊兽”(上檐上则为6个装饰),其数量比校园内其它几处同样拥有这一装饰的建筑,如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等屋顶上的还要多。
行政大楼的四角上各有一个配楼,面向主楼对称布局,四隅相望。这四座配楼分别是当时工学院的土木、机械、电机、矿冶四系以及研究所、实验室等的办公用房,均为矩形平面,有内廊,单檐歇山式屋顶,并覆有孔雀绿琉璃瓦。主楼高大的墙体被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和削斜式恻角所美化,四角由绿色琉璃瓦歇山顶的中式配楼护持,更显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采。
6、奥场(912操场)
奥场两面分别是武大的行政楼(老工学楼)和理学楼,都是武大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面积20000平方米。
左边是人文馆,一座现代气息浓厚的人文大厦,右边是梅园小操场,武大的开学典礼,每周五的电影都在这里。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背靠珞珈山清新的空气,常年吸引着众多武大学子来此锻炼、散步。
晚上常常能够听到笛箫协会在此练音,虽不太流畅,却也是奥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奥场自武汉大学建校以来便存在,抗日战争时,蒋介石在此阅兵,当年的图片现今仍在武大学子之间流传。
7、理学楼
在老图东侧的理学楼大概是现在武大早期建筑中使用最多的,也为大多数同学所熟悉的一栋。它始建于1930年,一期工程于1931年11月竣工,后排的配楼为第二期工程,于1936年同老斋舍同年竣工。理学楼位于武汉大学文理学部,隔着奥场与行政楼遥遥相望,背临东湖。
理学楼和很多武大老建筑一样,其貌不扬但总暗藏玄机:北面理学院主楼穹窿圆屋顶与南面工学院四角重檐攒尖顶遥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地方”(北圆南方)的传统建筑理念。该建筑既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达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而教室里的石柱,又使中式外表的理学楼增添了少有的欧式风采。
理学楼是武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之一了。内部构造十分复杂,通道楼梯连向哪里只有走了才知道,走过一个转角,也许又出现了一排教室,兜兜转转,十分神奇。而理学楼的厕所可谓让人印象深刻,实在和教室离的有些远了,下一楼走过道,第一次很可能分不清东南西北,笔者就亲身经历过在理学楼里找厕所的尴尬,差一点误入歧途。学累了,从理学楼的阳台望去,东湖风光一览无余。
8、宋卿体育馆
宋卿体育馆(武汉大学体育馆)位于珞珈山南部底。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由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是当时中国规格最高的大学体育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1936年,国立武汉大学时任该校体育主任袁浚多方奔走,争取黎元洪家属捐赠10万元,实用12.7万元,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形成轮舵式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既表现出现代新型大跨度结构的建筑技术,又保持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并以武汉黄陂人黎元洪之号命名为“宋卿体育馆”。
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屋顶采用三铰拱钢架结构,大跨度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屋顶造型、绿色琉璃瓦随三绞拱变化转折,形成巴洛克式轮舵形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既表现出现代新型大跨度结构的建筑技术,又保持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开尔斯原本想要在馆前建一个游泳池,未被采用。同时拟在馆内建辛亥革命首义纪念馆,由于抗战爆发而未果。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三铰拱
体育馆内景
9、鲲鹏广场
武汉大学文理学部第二教学楼(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宋卿体育馆之间的广场即是武大颇负盛名的“鲲鹏广场”,得名于广场中心的鲲鹏合体雕塑,鲲鹏是既像鱼又像鸟的动物,源自庄子名篇《逍遥游》。它不仅能凌空翱翔,而且可以遨游万里。就像石雕正面所刻“北溟深广,鲲翼垂天,云搏九万,水击三千”,每年毕业离校之际,都会在这里合影留念,以纪念他们鹏程万里的起点。
10、未名湖(鉴湖)
提起“未名湖”,人们自然想起那个老舍沉眠的北大的“未名湖”,但每一个武大人心里都还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未名湖”,这就是位于武汉大学本部中心的“未名湖”!不知是这些年武大日渐式微,不敢与北大争这“未名”二字,还是本来这湖就称谓颇多,在武大,此湖又名鉴湖、中心湖等。也不知是北大抄袭武大,还是武大抄袭北大,抑或者是“英雄所见略同”,总之,这“未名”二字到底谁先叫起来已无从考证。但随着北大作为中国的第一学府,随着老舍一代文豪的沉眠,随着武大这些年的衰落,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道武大也有个未名湖
老照片
湖光一景
雪景
11、人物雕塑
11.1 张之洞
1893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佛阁大朝街创办了自强学堂,为武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经济系1979级校友捐建的张之洞塑像,为高约1.3米青铜座像。张之洞着官司服,正挥笔书写上书光绪皇帝之《设立自强学堂片》。
11.2 李四光
李四光曾担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对“建设一个真正的大学”充满信心。他历尽艰辛,为武汉大学勘定了珞珈山新校址。在这尊雕像中,李四光站在一头毛驴前方,举手遮阳远眺,睿智的目光仿佛正落在了珞珈山与东湖水之上。“中国现在太没有建设的工作了,尤其是教育方面……现在我们要努力建设这个武大,就是要让国人清楚,建设并不是不可能或太难的事。”
从他到任之日起,直到珞珈山上古朴典雅、玲珑秀美的十余幢建筑全部落成,这位委员长方才卸任,给人们留下了一栋栋流光溢彩的现代古典建筑、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玉阁黉宫。如今,它们大都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这中西合璧的完美杰作像一幅绝美的画卷,镶嵌在葱茏叠翠的珞珈山麓,宛如回响在东湖岸边的一曲优美旋律凝化而成的永恒绝唱。
11.3 王世杰
在老图书馆的左边,1928年成立国立武汉大学后的首任校长,是王世杰老校长的雕像。1929年5月,38岁的王世杰只身乘船从南京来到武昌,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他在就任演讲中说:“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准的大学。”他提出要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门类齐全的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规模要达到万人以上。如今牌坊门后刻着的六个大字,便是王世杰校长对武大的寄望。
11.4 王星拱
王星拱,任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33年5月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任期长达12年,实际主持校务17年。抗战期间,他率校西迁四川乐山,艰苦办学8年,呕心沥血,创造了武大乐山时期的辉煌,跻身“战时四大名校”。
11.5 李达
李达,武汉大学建国后的第一任校长,同时也是任期最长的校长(长达13年)。
11.6 闻一多
坐落在狮子山顶、文学院楼旁的闻一多塑像,是校园里较早建成的一座。闻一多是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他改定了“珞珈”山名,还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为纪念闻一多逝世40周年,学校为他建立了塑像,半身头像巨大的基座,由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字。愤怒的诗人目光如炬,双眉紧蹙,那为国家民族命运忧心如焚的赤子之情,跃然如见。
12、四大名园
武汉大学其实是两座相连的山,樱园和桂园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山上,而枫园和梅园则位于另一座山头。每到秋冬时节,满园红枫,其景色壮丽,令游人啧啧称齐,每每跓足其间,流连忘返。
12.1 樱园
武大樱园,位于中国湖北武汉东湖之畔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武大樱园是武汉大学傍狮子山而建的建筑群,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1年),前文中的老图书馆、老斋舍、樱花大道即属于樱园。
12.2 桂园
桂园位于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即老武大)的中心位置,因遍植桂花而闻名。
12.3 梅园
梅园这一叫法来自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绿化委员会在这片区域栽种了较多的梅花,因而衍生出了梅园这一称呼。
在梅园的中心有着标志性的小花园,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着大大的”梅“字,梅园多梅花,周围还有一圈的石凳,不少梅园的同学都会早上来这里早读,冬天的中午在这里晒太阳也是很多同学的选择,而且梅园也是距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最近的地方,对于喜欢图书馆的同学,能住在梅园绝对是一种幸福。
12.4 枫园
枫园是因其处枫林密布而闻名,享誉中外。
13、特色道路
在武大,虽然校区很大,但骑自行车的人很少,主要有两点原因:1、大家在校园里面漫步其实就是在逛公园;2.武大依山傍水,太多的爬坡路,一个一个的绝望坡,让人放弃了骑车的念头。
天然氧吧
漫漫山路
情人坡
14、凌波门东湖栈道
东湖与武大之间就隔了一条马路,直线距离不超过十米。饭后湖边散步,也是大学生活难得的体验。
结语
上面的建筑及景观就是一个武大人心中对武大留下的一个美好的回忆,回顾了武大的校园风光,让我不禁想起了董必武先生对武大风光的题词“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希望疫情尽早过去,武汉、武大尽早恢复之前的繁华,最后借武大校歌歌词与大家共勉这困难时光。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
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
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
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
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德业并进,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自:非解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