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集成与模块建筑发展
匠心“智”造 “幕墙”“隔震”黑科技 成都博物馆新馆“身穿”一件由穿孔金铜合金金属网编织而成的“外套”,“内搭”通透的“碧玉衣”。在光线的作用下,远远看去,就犹如一块生长在蜀都大地上的“金镶玉”。
为了使“金色外套”更加华丽,建设团队采用“盒体铜板+轻质隔墙+拉索铜网”幕墙系统,使得由9102块厚0.7毫米的金铜板和1960块穿孔率55%的拉伸金铜网与1.9万平米“碧玉衣”完美融合。
除了注重“外表”之外,成都博物馆新馆还练就一身的“金刚铁骨”,总用钢量约1.5万吨,由不规则三角形和多面椎体构成。
这些不规则的钢结构节点处角度很小,有的甚至小到蜜蜂都飞不过去,这就对健(焊)身(接)要求极高。为此,项目团队反复对班前试焊件进行探伤检测,确保无误后才大面积作业。
除了日常“撸铁”外,TA还通过“举重”来锻炼手臂力量!如何一次性地“举”起2000吨的“大悬挑”?技术“私教们”特地制定了“下护上撑”的VIP安全“健身”模式!
打铁不仅自身硬,由于处在地震断裂带上,建设者们还要费尽心思保护好“直播间宝贝”的安全!
“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地震动+馆舍+展陈+文物’全系统防震设计,全方位打造了国内最大规模整体隔震博物馆!”提到博物馆新馆创新的防震技术措施,项目总工程师张超万分自豪。
为了达到双重保障,建设团队还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隔震沟”措施,同时布置361个、5种不同规格隔震支座组成的隔震层,16组隔震支座抗拉装置,使整体上部结构与地震动绝缘。 如同海绵吸水一样,这些措施通过吸收地震能量的方式来抗震,而非传统的用力抗力,不仅能有效降低地震危害,还能减少地铁振动对结构和馆藏文物影响。“双保险”全面护航这项百年民生工程。
转自:钢结构-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