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写道:”建筑师是全能选手,要懂得全部的建造知识和技术,涵盖结构、物理、给排水… …他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适用、坚固、美观。
在如今这个时代,设计院分工越来越细,实际上建筑师缺失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貌似只剩下了“美观”,在其它专业面前,没有了以前的发言权。国内建筑师的职业发展开始分化,一部分持有一注证,一部分依托网络成为网红。
而国内建筑学的教育又偏学院派,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设计院是脱节的,问题之一便是,关在象牙塔里太久了,我们不知道设计院或是事务所中要用到什么技能。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到底又要学什么?真的要像维特鲁威说的那样,把各学科都学一遍?
很多大佬对建筑设计的解释都很简单:建筑设计就是需要去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可以是解决建筑物与场地的问题,使建筑与场地间有更好的回应;解决建筑物与复杂道路的问题… …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我们需要做出那个相对合理,相对巧妙的设计。
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各阶段的知识储备积累量,学校10%,工作中的师傅25%,工作经验35%,个人进修20%。
在上学时积累的不算很多,但这个阶段也很关键,学生时期一定要掌握一项工具,可以是手绘,可以是某一类软件,或者是对规范很熟悉。在学校时培养文化底蕴和相关知识储备。
设计师是一个和别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汇报方案,有好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可以更好的和其他人沟通,让其他人信服。
在工作中有一个好的师傅,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将他们中肯的建议,归纳到自己的体系里。
在工作中,要积累自己的经验。要学会自己整理资料。有自己的素材库,如ppt文本,分别归纳整理,平面图,立面图… …需要用时不会麻烦现找,提高效率。观察优秀的人的工作方法,学习他们的长处。
个人进修:购买书籍,学习课程。学习其他人宝贵的经验,节省我们的时间成本。
大多数刚入职的建筑师工作状态是类似这样的,领导交代工作,就开始着手去做自己的那部分;但往往忽略一个问题,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任务书其实是分两部分的,分为规划条件和设计条件。
规划条件是规划局给的,是否有限高,某些指标的要求。
设计条件是甲方给的,甲方市场策划部门会明确地给出设计意向,如果没有给设计意向的话,需要和甲方深度沟通,自己补充这一部分的条件。
比如周围是否有其它的住宅,进行日照计算,是否对周边的住宅有影响,我们需要把控住周围环境。
建筑师做的方案是需要得到甲方的认可,但同时也要对政府、社会做出有益的方案。
在做方案时,要了解项目的土质情况,要知道这块土质适合建什么,做什么更能带来经济效益,在哪个点做方案的亮点,而不是像排兵营一样布置建筑。
项目可能分为一期、二期、三期,所以我们不光需要总的指标表,还需要分地块指标表,包括需要做好单体指标表。
甲方在没有任何方案成果的时候,需要靠指标来核算成本。指标表越详细越好,能反映建筑师的专业度,如果在指标阶段误差太大,会对之后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场地涉及到了很多。大多数人只考虑到了布局。但问题是会忽略道路、日照的设计,只有把这些都做的合理,把各种问题都考虑到,面面俱到,才能做出一个好的布局。
一个好的场地,土质如何,管线要埋到哪里,要了解的一定要全面,不止要懂本专业的东西,对其它专业的东西也要有所了解,才能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单体的形态,也就是外立面,这一点非常重要。交通和也非常关键,疏散人流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消防规范,这关系到方案的平面布局。
关于设备专业和结构专业的知识我们需要了解,在设计过程中给其它专业预留空间。
第一次方案汇报时,需要看甲方需要什么,还有预留的时间,决定了汇报的深度。但要有指标,文本,单体,可以用sketch up汇报空间关系。
在报规时,要充实内容。总图,平立剖,地下车库,道路分析图,景观分析图,单体建筑的各项参数… …让其他人详细的了解我们设计的建筑。
我们根据项目背景、规划条件,结合当地的背景知识、当地政策,得出我们的设计理念。
规划条件涉及到了总平,竖向分析,道路分析,景观分析,日照分析,功能分析… …
建筑单体部分涉及到了平立剖,表达形式可以是cad或者是渲染图,需要根据当地规划局条件而定,有一些建筑单体的功能分析图更好,是加分项。
现在国家倡导节能,希望看到更多的技术,使建筑的污染减少。
可以结合景观,给项目带来一些亮点,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让别人觉得你更专业。
综上,建筑师不需要像维特鲁威时代做到十项全能,但需要了解其它专业的基本知识,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深挖一项本专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