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当地时间10月1日上午9时30分,台湾省宜兰县南方澳跨港大桥发生坍塌事故,导致4名渔船外籍员工死亡,12人受伤,仍有2名外籍员工失联。大桥断裂崩塌时,桥上正行驶的油罐车瞬间翻转一圈,连同桥面从18米的高空摔落入水,停在桥梁下的3艘渔船当场被压沉。
▼大桥坍塌视频(来源:环球时报)
台湾南方澳跨港大桥为亚洲第一座双叉式单拱桥,桥长140米,桥宽15米,桥下至海面高度18.5米,桥面至拱顶25.27米。主体钢材为耐候性高强度低合金钢,钢板总重1535吨,支承型式为750T单向活动钢支座,该桥于1998年6月20日完工。桥梁为系杆拱结构,主梁采用斜杆与主拱圈相连,形成尼尔森体系,钢主梁受拉自平衡的水平推力。
这座桥由港务局管理,不只是景观桥,更是将南方澳环状路线串起的重要地标。早年从第一渔港到对岸造船厂要绕一大圈,1976年搭建水泥驼背桥,但桥太窄过低,造船厂大船无法顺利进出,渔船雷达天线通过时也常碰触桥墩,于是在1999年兴建跨港大桥,大桥离海平面18.5米,以解决大型渔船无法通行困境。
这座桥为台湾唯一的单钢拱桥,双线道,更是亚洲第一座双叉式单拱桥,桥柱上的鱼虾蟹造型,画龙点睛道出南方澳的海洋意象,观景平台可让游客欣赏渔船进出之景象,是南方澳观光渔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庆说,断桥不应赖给台风,这次台风南方澳风雨没有很大,地方人士怀疑,承载负荷太大,这座桥已有20多年历史,地方人土就曾反映,平常行人走在桥上时,只要车子经过,都会摇晃得很厉害。
台湾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王仲宇说,该桥以两侧吊索撑住桥面,他看新闻照片,推估是吊索和桥面连接处遭锈蚀,再加上近日台风风力导致大力晃动,因而倒塌。他也说,倒塌不是一两天造成的,主事单位应尽速以空拍机、光达扫描和水下摄影纪录断裂情况,也应检讨是否落实政府规定每两年要做一次的桥梁检查。
徐国勇还称,船身沉到海底后,受到重力、船身被墙墩卡住、潮汐等因素影响,阻碍整个救援进度。原先搜救人员希望能在凌晨2时潮水较低的黄金时间点,找到失联人员,却未能如愿,搜救仍会持续进行。另据“东森新闻”等台媒报道,大桥崩塌后,3艘渔船当场被压入水中,其中1艘渔船仅剩一节露在水面上。渔船员工因担心船沉没,曾跑到最上方的船长室拍打窗户大喊“Help me!”(救救我!)。但因船只倾斜沉入水平面,员工们紧急躲入第2层的船员休息室避难,同时等待救援。李姓船东曾指出,即使船只没入水中,船体没被破坏都不会进水。但搜救人员为了拉出受困船员,已切割破坏船体,目前只期盼能够顺利将受困员工救出。大桥使用20年即坍塌,事发原因尚待厘清。
台“中央社”报道称,2日清晨6时左右,天色逐渐变亮,港湾的水面上布满油污和船体被支解的木块、木屑,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柴油味。而桥梁倒塌后,连带压倒电线,引发2400户家庭停电;同时也堵塞航道,令南方澳渔港内800艘渔船进出不得。
至于大桥断裂坍塌的详细原因,台当局“运输安全调查委员会”已启动调查。宜兰地检署也启动重大灾害案件处理机制,成立项目小组进行搜证调查。前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现任顾问张国镇则接受采访提出,从目前现场的影像资料与相关信息判断,是其中一条连接拱顶与桥面的钢索断裂后,连带导致其他钢索断裂,使得桥面的支撑力不足,因而断裂。
张国镇以经验分析称,钢索断裂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桥梁设计时的“赘余度”不足。他表示,赘余度是指建造时所预留承受多余强度的能力,即便建物部分损毁,却仍有足够的强度支撑,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破坏。但南方澳跨港大桥的情况是,第一根钢索断裂后,几条钢索不但无法分散力量,反而接连断裂。第二是桥梁的维修、保养问题。张国镇指出,一般的桥梁都是以使用50年为标准,但南方澳跨港大桥使用至今仅20年,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他进一步说明称,一般在海边兴建的桥梁,除了考量抗震与耐重程度外,会加强抗海风腐蚀的能力,避免因为腐蚀而造成桥体受损。此外,金属疲劳可能也是钢索断裂的原因之一。
不过,仍要调查保养与维修的纪录,才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同时,南方澳跨港大桥的设计有别于常见的双拱桥,是少见的“双叉式单拱桥”,也是亚洲第一座“双叉式单拱桥”。张国镇指出,这类设计方式虽然美观,但是建筑的成本较高,而且就建筑结构来说,稳定度确实比双拱桥差一点。
据台媒1日晚间报道,台当局“交通部部长室”人员目前初步了解称,这起事故是因为大桥海侧桥墩坍塌,导致桥体向下掉落断裂,但事发原因尚待厘清。而大桥每年检修,苏澳镇公所曾受台当局补助做重要桥梁结构安全检测。另外根据“气象局”,1日凌晨1时54分,花莲近海发生里式规模3.8地震,南澳最大震度达4级,但尚难确认是否与断桥有关。
来源:观察者网、环球时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