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本人发表的《让装配式建筑去死吧》引起轰动,阅读量超过45万,留言620条,这是出乎笔者意料之外。对于文章观点各方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赞成者众,反对的也不少,这再正常不过了,我不怕反对的声音。 文章也引起许多误解,有人认为吸引眼球故作惊人之语。矫枉必须过正,《让装配式建筑去死吧》本身就是理性,我是非常严肃地讨论装配式建筑,也是尽可能客观分析。我搞钢筋加工配送,与装配式建筑没有交集,更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不要怀疑我的动机。 笔者的核心观点是:目前装配式建筑推行的时机与条件不成熟,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本身有缺陷,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不如现浇。 一项技术是否有生命力是由市场来选择和决定,而不是靠政府强制要求和政府补贴所能解决。 有许多热心者提供大量的现场装配式施工图片可以说惨不忍睹触目惊心,这是套筒灌浆接头的硬伤。
上个月南京市及时对装配式政策进行纠错和调整,禁止竖向构件采用装配式,应该点赞。装配式建筑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来是捂不住了。可能以后有更多的城市跟进。 装配式建筑与其说是被我们质疑死的,不如说它是自己吹死的。 上海最早强制推行 文章发表之后,很多人蹭热度,网上出来许多“去死”文体的文章:《装配式建筑说:要我死?没那么容易!》、《装配式建筑真的该死吗?》等等。却都不得要领,没有回应我文章的质疑。还有的说“让现浇去死”,现浇能死吗?地下室能用装配式吗?现浇是不可替代的,而装配式可有可无。 装配式行业的刁宏伟先生在文章后面留言: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愿意和约个时间谈一谈……你说的对的,装配式行业改正;你说错的也要给装配式建筑行业一个说法…… 但我暂时还没看到,近日,张晓娜反驳我的文章《让无知去死——装配式建筑不会死!》她不反思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却骂本人无知、去死。文章除了人身攻击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文章又长又臭,不忍卒读,苍白无力,完全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问题都到这个程度了,还死鸭子嘴硬,只能是自取其辱了。她的文章漏洞百出,本来是不屑置辩,但为了防止以讹传讹妖言惑众,必须进行回应。 我文章主要是针对它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这一关键技术提出质疑,容易导致连接失效。它的成熟度它的可靠连接体现在哪里?如何保证它的质量和安全性?这种连接简直就是糊弄,是把人的生命当儿戏。 你把装配式建筑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说它代表未来的趋势,但并不表明它有现实可行性。不管开发商、承包商还是购买者都对它有抵触,因为,我文章开头说了,它具有造价高、进度慢、施工难度大、后期维修成本高、结构安全性差等先天性缺点。那么,应该要反思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一项技术的可行性可推广性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可操作性。相对于比较成熟的现浇混凝土技术,装配式没任何优势可言,怎么能轻言装配式取代现浇混凝土呢? 政府搞绿色建筑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装配式建筑并不是绿色建筑,因为装配式造价比现浇造价造价高20%左右,造价高说明它资源消耗多,怎么说是节能环保呢?相比而言,现浇比装配“绿色”。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也是没错,但在某些砖家的忽悠和蛊惑下强制推行装配式可能是有问题的,片面地夸大了装配式的优点,却对装配式的缺点避而不谈。而某些砖家可能就是PC厂的利益代言人,很多人为了一已之利益,完全不顾实际,为了装配而装配。其实住建部内部早知道有问题,可能从头至尾是一场骗局和阳谋。 我文章标题是为了简洁起见,“让装配式建筑去死”,肯定是特指,而不是如张晓娜女士所说的“泛指”,我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木结构钢结构自重轻,做装配式是没有问题的。以目前的技术,混凝土结构的楼梯和低层建筑可以使用装配式,竖向构件和高层建筑不宜采用PC构件。 张晓娜不仅扯到6000万年前,还扯到千里之外的国外,也真会扯。即使国外装配式应用再成功,也不能说明在国内也会应用成功。我国的建筑民工素质与国外的产业工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装配式建造技术要求相当之高,而国内建筑业基本是粗放式,目前还不能适应高精度的装配式建筑。现浇混凝土钢筋移位、尺寸偏差不会造成多大的后果,只要钢筋不少,截面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而装配式钢筋稍微有点偏差都是致命的。 张晓娜说:“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建筑上的应用始于1891年。” “1910年,现代建筑领军人物,20世纪世界4大建筑大师之一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的创建者)提出:钢筋混凝土建筑应当预制化、工厂化。” 我文章的核心观点:
装配式建筑,全国
范围内上海的装配式建筑量最大,
然而,上海的装配式建筑质量堪忧。
我并不是一棍子把装配式打死,但现在必须让它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推行不迟,置之死地而后生。让装配式建筑死是为了让无数购房者生,是为了拯救人类生命。不能以人民生命代价,不能把老百姓当小白鼠作试验。建筑的安全性才是根本,如果建筑变成灾难,就是人类的悲哀。
我回复:请吧,约个时间聊一聊。不管是谁,知错就改。
后台有不少留言要为我提供技术支持和案例的,说明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刁宏伟也说:我虽然了是搞装配式建筑的,但我这人就不怕有人反对装配式建筑。
刁宏伟把我拉进了二人装配式微信群,都是四五百人的大群,讨论很热烈,基本共识是竖向装配式不行,双排钢筋小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更不行。
只有先不谈利益,才能更纯粹地讨论技术。
一项技术是否有可行性,至少是不能被证伪的,如支持双排钢筋小套筒的人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不要怕质疑,面对质疑的问题要针对性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技术路径。我急切地想看到有真知灼见的反对声音。
社会质疑装配式建筑,就要给社会一个交代,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出言不逊骂质疑的人无知。
然而,《让无知去死——装配式建筑不会死!》文章所传达的意思就是让装配式去死。
我看到朋友圈有朋友在转发张晓娜的文章,转发时还不忘评论:打死也不会买装配式建筑的房子。这是对她文章最大的嘲讽。
如果把PC作为建筑的围护当作幕墙使用是可以的,但做受力构件是有问题的。现浇混凝土可以整体浇捣,而装配式外墙增加大量的竖向缝。现浇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里面的钢筋是贯通的,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受力;而装配式接头只能在同一位置,且接头长度也不能加长。
装配式建筑与以前的预制板有什么不同?预制板从诞生到取缔到现在又复活的过程,或许技术上有所改进,但不过是换了一个马甲改了一个名称借尸还魂,没有本质性区别。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向也无歧义,张晓娜却扯到装配式类型、装配式定义、装配式的历史等,甚至扯到6000万年前出现的动物就能建造装配式“建筑”,这与我所质疑的问题有关吗?离题万里,答非所问。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如果连接技术都解决不了,整个系统岂不断崩溃?
张晓娜一会儿说有些动物是天生的建筑师,它们不用进建筑系不用掌握结构知识也不用学施工技术,动物这么无知,“就能建造非常棒的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和窑洞类“建筑”,文章却表达的观点是让“无知去死”,自相矛盾,逻辑混乱,并且,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大不尊重。因为无知就得死?无知的人多了去的,脑残弱智智障的人都是无知,按张晓娜的逻辑都得死,还有没有一点人文关怀?张晓娜本人可能在装配式方面有知,但在其他领域也会无知,是不是也得去死?
无知不该死,但无耻必须死。让无耻这去死,让无耻的厂商死掉,装配式才能重生,建筑业才有希望。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个墨菲定律不正好来形容建筑业推行装配式的现状吗?
说明钢筋混凝土建筑预制化、工厂化早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建筑工业化不一定是工厂工业化,也可以是工地工业化。工业化的核心是机械化,基础是标准化。国家搞建筑工业化,被你们搞成了装配式,而装配式又搞成了个预制混凝土,这可能是死路一条。
那么我再问你,从1891年到现在已经有127年,为什么预制混凝土构件还不能推广开来?还广受诟病和质疑呢?难道不正是说明它的技术缺陷吗?
举几件世界上装配式建筑有意义吗?一些实验性建筑采用PC不具有普遍性,正如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是辍学而获得巨大成功,不能证明辍学一定获得成功,更不能鼓励辍学,而张的逻辑致命错误就在于此。
砖家误导大众说日本大部分建筑采用装配式,但据统计日本混凝土结构采用装配式仅为0.7%,木结构和钢结构本来就是装配式建筑,这不是讨论和争议的重点。
以一篇抄袭的文章来反驳我的观点,你连砖家都不是,还出来招摇撞骗,整个装配式行业不就是被你这种人搞坏的吗?请问,你有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怕是错误的也行,你这是什么治学态度!
1、“装配式建筑由于构件连接锚固技术的致命缺陷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2、“混凝土只有在施工现场浇筑成型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优势。”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不如现浇混凝土结构”
4、“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构件只是粘接而已”。
5、“对北京市要求装配式建筑留存作业影像资料极为反感”,这是张晓娜说的,我本人只是认为工人不能因装配式技术缺陷而担责。
于是张晓娜说:“看得出来,茅洪斌先生既不是搞混凝土的,也不是搞结构的,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连接原理、技术及其成熟度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
视别人无知往往就是一个人无知的表现,到底谁无知且看我下面逐一分析。
加上了。
张晓娜文章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套筒连接技术有40年的历史,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住宅—208米高的日本大阪北浜大厦,不是现浇的,而是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是套筒灌浆连接技术。”但这说明了什么呢?正如乔布辍学成功了,并不说明辍学就一定能成功。我说国内钢筋套筒连接技术存在致命缺陷是因为有大量的工程实例为基础,并且它根本就没有现浇钢筋连接不在受力最大处、接头可以错开等优势。
张晓娜对 “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构件只是粘接而已”的观点怎么反驳的呢?她说:“一栋30层的建筑,难道不是一层层浇筑的吗?每层构件不也可能吗?不都有现浇与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连接问题吗?按照您的逻辑,这些连接界面不也是粘接吗?不也是不可靠吗?”
真把人气死,现浇一层层浇筑和分段浇筑,当然会有施工缝,但这些施工缝里边的钢筋没断开,从而保证连接质量,而装配式钢筋能做到贯通吗?显然没有办法做到。说国内套筒灌浆技术成熟没有问题可能是世纪谎言,这种连接技术很不可靠。
如果一定要提高装配化率,那么,先做水平构件,再做竖向构件的非承重部件,最后再做竖向构件的受力构件。现在却一步到位,在各方面时机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达到PC率和装配式率,竖向构件的承重构件都做成装配式了。
张晓娜说日本鹿岛超高层装配式建筑的售楼书,其中特别强调了自己是装配式建筑,拥有高质量的工厂预制混凝土和高品质的结构构造,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宣传,可见日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程度。但并不说明国人也对装配式接受认可,国人十有八九不会买装配式建筑的房子。我后台有大量留言可以证明,而张有没有作过调查?
张在文章最后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反对目前政策上的一刀切,许多不适宜做装配式建筑的项目也勉强做装配式;我反对大跃进,认为应当放缓发展速度,练好兵再上战场,确保安全与质量;我还认为应当避免结构体系的不适应性等。”
这段话是在支持我的观点吗,她也承认了“许多不适宜做装配式建筑”,“练好兵再上战场”,说明还需要进行技术改进。
装配式建筑的根本出路是技术先进和成本优势,先在“道”的层面能自洽,然后在“术”的层面寻求可操作性,而不是靠产业政策和政府补贴,更不是靠无耻生存。只有让无耻去死,装配式建筑才能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