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崎新,日本建筑大师,一位十分独特的探索家和思想家。他一直在反思而求变,从反传统逐渐走向用新技术表达传统。矶崎新这些年和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喜马拉雅中心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新厅都充分体现了它于环境的协调性、和艺术家的想象力。
矶崎新的作品类型多样化,项目作品扩展至全球众多国家,虽年岁已高弹仍保有非凡的创作活力,不断创造建筑代表作,不畏变革,勇于尝试新思路,鉴于以上原因,被授予2019年普利兹克奖。
国内大众最初认识矶崎新是通过喜马拉雅中心。当时矶崎新受戴志康先生(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 的邀请,说是在浦东展览中心附近有一块空地,希望他设计一栋建筑。矶崎新就想创造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并且结合周遭的文化特点,之后他自己提出几个方案,这个企划就是这么开始的。之后矶崎新慢慢了解上海这个城市,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是几个近代高层建筑简单地排开就好的地方。
喜马拉雅中心建成于2010年,由五大部分组成:酒店、办公区、美术馆、商业区和一个公共广场。这个项目最令人折服的部分是酒店,它包括多功能厅、宴会厅和会议厅,巧妙的和整体建筑连接在一起。
矶崎新认为上海需要的是不同种类的建筑风格,结合多样的元素于一身的建筑,于是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方案。
在设计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时,矶崎新曾经说过,要建造一个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不同于我们想象的音乐厅。
这是他当时觉得一个非常难设计的建筑,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建筑所处地块的周围都是法式的住宅群,而这些建筑高度都不高,地块旁边就有地铁经过,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很棘手。其次就是上海的传统交响乐团在那里专门的练习和演奏,所以和其他地方的音乐厅不同。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由矶崎新和日本声学大师丰田泰久领衔设计,是一座完全服从建筑声学理念的跨世纪佳作,从建筑学看,矶崎新更像是一位与城市规划对话的先行者。
最后音乐厅使用砖块的极简主义,而且建筑的一半处在地下,所以不会高度不会太高,这样也符合地块的附近的建筑风格。
由于一部分于地下深处,所以需要考虑地铁的所带来的震动要如何去处理。为了让这些噪音不影响音乐厅的观赏体验,所以最后使用了弹簧,用隔震的建筑构造完成了建筑设计,这个是和其他建筑完全不同的。
在考虑建筑风格上,为了让交响乐团演出时的音响效果达到最好,所以设计了这样的造型。这也是因为之前矶崎新有过设计音乐厅的经验,再加上与专家们的合作 最后才达到了国际音响效果水平。
在矶崎新工作室成立初期,也是在一种巧合下,他设计了自己故乡——大分县的图书馆。在整个过程中,矶崎新把从丹下健三老师那里学到的近代建筑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才完成了大分县的这个建筑,又被称为大分县艺术广场。
在完成大分县艺术广场之前,矶崎新还帮忙设计了福冈相互银行大分支行,这是他将艺术和建筑结合的一个契机。其外墙主要材料采用红色砂岩,机械感的骨架漂浮在空中。
在两个建筑完成后,矶崎新开始参加大阪世博会的场馆设计。
1972年至1974年,矶崎新完成了群马县的县立近代美术馆,之后被日本媒体大肆报道,被称为日本新时代的建筑。从那个项目起,他的工作思路逐渐地向自己的方向转移。
矶崎新早期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作品,比如有时庵。
当时他在构思一种带有日本特色的茶室概念。他发表了这一设计的草图,有位日本人看了这个设计图之后,提出喜欢这种风格的茶室。于是他将其原有的茶室进行改造,传统的东西、新的东西,不仅建筑,还包括周围的庭院,全部以完全不同的结构重组了之后,现在被称作有时庵茶室。
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构成了矶崎新很多设计方案的特征 。有时庵就是这样建筑风格的典范,它外观低调,与外部庭院的风格有机结合,传达出存在有时、品茶有时的禅味。
今天我们看来有很多流行的作品,其实矶崎新在很早以前久已经试验过了,这是因为对建筑的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才成就了这样的建筑大师。
矶崎新的其他代表作品:
北九州中央图书馆(1973~1974)
日本福冈
筑波中心大厦(1979-1983)
日本茨城县
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1986)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多穆斯博物馆(1993-1995)
西班牙拉科鲁尼亚
参考文献:
The 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 : https://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arata-isozaki
ISOZAKI+HuQian Partners:
http://www.isozaki-plus-huqian-partners.com/#HCC
MOMA: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815
《建筑大师矶崎新》:
https://www.iqiyi.com/v_19rr9r8on4.html#curid=593443500_87e2a683d5d94dfd0fee9a023c9d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