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来源:小智大叔
上周,一张设计师讨薪的照片在微信群里传。照片里有两个年轻设计师手拉红色横幅。
给我血汗钱,几个大字印在上面。
两人站在某高层办公楼的门前广场,周围没有围观群众,显得有些孤单。
有群友讲,是甲方欠设计费,设计公司春节时发不出钱来,年轻人没钱过节才出来讨说法。
于是,跟了不少的议论。有的说,去年很多设计公司回款率低。还有说,设计师很无奈,已与农民工无异。也有说,方案设计费更难收。还有讲,老外甲方不欠设计费,做事规矩……
设计单位,原本高大上的代表,建设领域里高技术含金量的化身。水平厉害的设计师也常常被冠以专家、大师的头衔。地位之高可见一般。
怎么会收不到钱?
平日,能听到的原因多是,设计单位太多、缺行业自律、低价竞争、缺核心能力、竞争门槛限制等等。的确,都是看来显而易见的事实。以市场供求关系和供给侧升级的角度来看,似乎不无道理。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吗?
显然事实之下,往往有被忽视的必然。
鱼在水里,永远无法看得清地面,鸟在空中,才能俯瞰全貌。
拉大视野,向产业链上游溯源,视线聚焦在房地产开发类项目。
政府和银行是开发商的两个爸爸,一个管着政策和土地,一个管着钱。
土地款、各种规费、贷款和利息,对开发商而言,是刚性支付,不给就玩不了。
除此之外,一切成本费用全部叫柔性支付,当然,其中就包括设计费。
柔性支付就意味着能变通。在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中,支付时间就可以突破合作约定,甚至,意味着可以不付。
高杠杆运作模式下,开发商的资金链都绷得紧紧的。柔性支付于是更加柔性,设计费在支付清单的排列中又往后挪了点。
而设计业务包括的设计图纸和过程服务,具有一个特点 ,叫后滞价值。只有房子修起来卖出去了,开发商才知道设计质量好不好,技术过不过硬。
开发商选择设计单位和定方案,刚开始多少有点凭感觉。特别是第一次合作时,普遍心里没底。设计院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得等完一个工程周期,时间少则一年,长则两、三年。
还有最最关键的一点,先图后款,
等同于垫资设计。
成都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里,好像只有央企老大哥现在还能撑住给钱拿图,内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在管住交图环节。不得不服,这点牛气啊。
其他的绝大多数设计单位,在绝大多数项目情况下,先图后款已是惯例。图纸一易手,以后的跑流程、催款项,大多成了不轻松的事。
柔性支付、后滞价值、先图后款。
三座大山。
每座山指向钱,接地气。而设计,指向构思创作、规范标准、生产制图。像水,时时有点漂。离钱远。
技术惆怅了,作为商品,商品就想要变成钱。
先哲马克思讲,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离钱远的技术,让商品所有者、设计院及设计师,常常扮演摔坏的角色。
腾讯老大马化腾,去年讲到互联网的下半场时,说腾讯一直做2C(面向消费者)业务,现在要学做2B(面向企业)业务,得先交学费当小学生。他讲,我们要慢慢来。
美团CEO王兴,互联网界神勇少年,千团大战的幸存者,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及企业市场时,说现在中国做2B的业务太难了。
可能,他们都先洞察到2B业务的某些不显然的风险,在没有完全找到解决方案前,都在等,在试。
科技巨头们也担心被摔坏。
由此来看,设计费难收,设计院被摔坏,并不掉价。释然。
春节刚过完,2019年开工了。
万科郁亮讲,活下去,底线战略是收敛和聚焦。语气很严厉。
数据显示,今年头两月26家房企公布了销售业绩,比2018年同期下降13.6%。
滴滴宣布裁员过冬,去年年亏109亿,要裁2000人。
宜家要裁员7500人,进行大规模重组。
新闻的字列行间,隐约藏着四个字,柔性支付……
世界很复杂,设计很单纯。
也许,技术的惆怅,还要继续。
跟一个开设计公司的朋友讲,想写设计费难收的事。
他不大以为然。轻描淡写说,他做项目,就一点,看跟甲方老板熟不熟。不能跟老板直接打电话说事,只跟总监们聊来聊去的项目,一个不做。
刚听时,没在意。现在,我以为然……
或许,这位朋友摔过、碎过,伤口变成了财富。
来源:小智大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咨询和建议,请加下方小编个人微信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