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MCAD
1. 板的施工图中出现了100000,感觉不对,哪里计算出现问题了?【PKPMV3.1.1】
答:100000表示超筋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由于板荷载过大,板厚较小导致。
2. PKPM剪力墙模型,墙上洞口建模按照洞口或梁输入,计算有什么区别吗?【PKPM V2.1】
答:按照洞口输入程序按照壳单元处理,普通框架梁按照杆单元处理,两者计算的周期位移及构件的内力都会有所区别。
3. 为什么梁上铁的架立筋与我的主筋相同呢,均为25的钢筋?而有的是12的钢筋【PKPM V2.2】
答:程序在根据梁宽选择箍筋的时候,如果出现4肢箍,则上铁至少需要四根纵筋,我们现在根据用户的提议,做了如下的规则:若上铁配2根纵筋,另需2根架立筋,2根架立筋采用12的一级钢;若上铁已配3根纵筋,另需1根架立筋,则这一根架立筋同已配的纵筋。
4. 电脑卡住了,程序也意外中断了,刚刚的数据全没了,怎么才能找回呢?【PKPM V2.2】
答:在左上角PKPM位置处有个下拉菜单,点开里面有个恢复数据;建议设置程序自动保存的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5分钟;在工具中,有定时存盘菜单,按照命令行提示,输入保存时间间隔即可。
5. 混凝土框架屋面有大的挑板,请问必须加虚梁才能把挑板上的恒活荷载传到相邻框架梁上吗【PKPM系列】
答:悬挑板可以直接传递恒活荷载,但传递不了竖向荷载产生的扭矩,要自己在梁上布置。
6. 支座负筋计算得出需要配6根钢筋,施工图给出的配筋方法是:两排:1/5?为什么上排竟然配一根钢筋?【PKPM V2.2】
答:程序的处理方式是:需要配两排的,先配下面一排开始,是按照所能容纳的钢筋最大根数,多余的才放到上排,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但是实际施工中,至少保证每排两根钢筋,程序后续会做修改。
7. 按次梁的方式输入次梁,导荷方式是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考虑?【PKPM V2.2】
答:是的,按实际情况考虑。
8. 施工图中角筋选筋,计算角筋6.1,选筋才选25,是什么原因?钢筋库中也添加了28的钢筋?【PKPM全版本】
答:需要双偏压验算的柱,如角柱,配筋时需要考虑角筋的大小,但是因为双偏压是多解的,satwe只是其中一个结果,施工图会优先考虑此角筋值,但是在满足双偏压验算的基础上,也可以不满足satwe的角筋。如果是不需要验算双偏压的柱子,则考虑计算角筋的大小。
9. 圆柱是怎么考虑的?【PKPM V2.2】
答:根据混凝土规范6.3.15,简化成矩形柱计算。
10. PM建模,对构件进行偏心处理,偏心结果不能保存【PKPM V2.2】
答:下图红框中,PIPM.INI文件中的默认的数字是530,手动改为0或者直接把这一行删即可。
11.建空间斜杆的时候,希望空间跨层的斜杆,能够打断分到各个标准层里,以确定斜杆在各个层斜杆节点的定位,如何实现?【PKPM V2.2】
答:可以通过空间斜杆菜单里的“归并入层”来实现,注意斜杆跨过的层一定要是不同的标准层,如果不是有节点定位的需求,一般不需要进行“归并入层”,PMCAD里空间斜杆是单根斜杆,程序在计算的时候,会根据相交构件对斜杆进行打断。
12.框架结构,300宽梁程序给出四肢箍,是哪里有设置开关吗?【PKPM V2.2】
答:程序参照《混规》9.2.9-4,第3小条,“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余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如果不想执行该条,参数定义里可以控制。
二、SATWE
1.边缘构件配筋值是怎么来的?【PKPM全版本】
答: 图中可知墙肢的计算配筋:
AS=4083.88mm2
横向墙肢总长:2200mm,外边缘到钢筋计算合力点aa=200mm,根据构造要求分布筋配料率0.25%
分部配筋:(400-200)×300×0.25%=150mm2
计算配筋 分布筋=4083.88 +150=4233.88mm2
上述结果与图中文本信息相吻合。
2.模型采用楼板错层的方式进行建模,在错层部位剪力层间梁,楼板荷载是否会传递至层间梁上?【PKPMV全模块】
(a)恒载弯矩图
(b)模型简图
答:会传递至周边层间梁上,布置两个层间梁,标高分别为-1000、-2000,而楼板错层为2000,计算结果表明楼板荷载传递至-2000标高处的层间梁上,综上所述,楼板错层处的荷载会传递至与之围区而成的层间梁上。
3. 采用新版本在satwe计算过程中生成pdb出错,具体原因是什么?【PKPMV3.1】
答:1)一般在旧版模型没有经过新版PMCAD退出保存会存在该现象,建议先执行pmcad保存退出,再进入satwe进行分析;2)或者是由于jws文件名过长造成的,建议把jws文件名尽量简化,且不包含中文。
4. 软件中柱子的长度系数自动生成的是否是正确的【PKPM全模块】
答:普通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根据混凝土规范6.2.20条计算,不需调整;其中跃层柱计算长度,不能采用勾选刚性楼板假定的计算结果。
5. SATWE中的板是否可作为弹性板参与整体计算并给出楼板的应力与配筋呢?【PKPM V3.1】
答:SATWE不行,PMSAP可以,定义的弹性板采用有限元导荷,并参与整体结构的计算分析,并给出配筋结果。
6. SATWE中可以对单个构件进行指定风荷载体形系数吗?【PKPM全版本】
答:目前SATWE仅支持屋面,对于墙体构件,可以在PMSAP中进行指定。对墙类构件体形系数的指定,可在PMSAP中执行。
7. 《抗规》6.1.10和《高规》7.1.4及10.2.2条对于底部加强区的判断有一定区别,程序如何执行的?【PKPM系列】
答:程序是按照高规来执行的,如果觉得自己的结构是多层,要人为干预,可以在多塔立面中进行修改。
8. 柱子核心区配筋特别大,而且剪力合不上?【PKPM V2.1、PKPM V1.3n】
答:配筋大是因为有斜交梁,梁端弯矩特别大,自然由弯矩反算来的剪力也很大;剪力合不上,是因为剪力不是直接计算出来的,而是由与其相连的弯矩反算过来的。
9. 二级框架梁,保护层20,钢筋直径8,梁宽300,300-40-2*8<250;为什么要配四肢箍呢?【PKPMV3.1.2】
答:这是执行了混规9.2.9-3的规定,因为不太好判断确定有几根钢筋是受压,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不管上铁还是下铁,只要出现4根以上的钢筋(大于等于5根),程序就会执行混规的这一条了;在3.1.4的程序中增加参数来控制是否执行这条,默认不执行。
10. 对于地震力,在计算内力的时候,连梁刚度折减;计算位移的时候,刚度不折减?【PKPMV3.1】
答:是的,《抗规》6.2.13条文说明有明确规定;另外,《抗规》5.5.1条文说明也指出,第一阶段位移控制以弹性验算为主,而只有进入弹塑性时,才会进行折减;但程序现在只对风载作用下,实现这种自动的调整,对于地震作用,只能实现同时折减或者同时不折减。
11. 抗规5.2.5条纹: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只有调整到符合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构件内力、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这一条在程序中是否执行?我自定义了各层地震作用放大系数,算完后到WZQ文件中查看结果,发现地震剪力并没有放大呢?【PKPM V2.2】
答:已经执行;因为计算值不放大,后面的设计内力才放大,而WZQ文件输出的是计算值,所以这里并没有输出放大的结果。
12. 第4层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44(第4层第1塔)是不是算错了,0.51/0.36=1.416怎么出来的1.44?【PKPMV3.1.2】
答:0.51和0.36都是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按原数值算会有一点偏差。
13. 为什么各层质心输出的质心坐标x向显示的都是****号呢?而在刚度比验算位置又能显示出质心坐标?【PKPM全版本】
答:各层质心输出是有个位数限制的,8位(包括小数点和符号),这个模型结果超了位数,所以显示不出来,主要原因是模型里原点太远了,导致质心坐标数值大,建议可以调整模型,靠近原点。
14. PKPM底部加强部位判断是按高规还是抗规?【PKPM 全版本】
答:按高规。
15. 程序里DPL、XPL和PL是什么意思?【PKPM V3.1】
答:大偏拉、小偏拉,PL表示既有大偏拉又有小偏拉(图形结果下面有相应的图例说明)。
16. 用户模型提示“网格线与关联刚性板号不同层”【PKPM V2.2】
答:经检查模型,主要是因为上下层楼板重叠。
17. 采用抗规倾覆力矩比值存在负值,问什么原因?【PKPMV3.1.2】
答:一般出现在结构的顶层,由于墙柱变形不协调,顶部存在明显的剪切变形,且规定水平力作用下倾覆力矩统计是带符号统计的,所以存在负号。
18. 采用新旧不同版本计算结果发现程序计算的剪压比差异很大,请问具体原因是什么?【PKPMV3.1/PKPMV2.2】
答:新版程序输出JYB以及JYB_JD两个参数,而旧版程序只输出JYB,两者不同,详细计算结果参考附图。
19. 在特殊柱里剪力系数,调整后的剪力只是用于本层柱的配筋值调整,还是可以向下传递,比如梁上起柱,柱底剪力系数放大后,放大的剪力可以继续传递给托柱子的梁吗?【PKPMV2.2】
答:不会传递,该系数只影响柱子本身。
20. 对于生成LT的大底盘 塔楼的模型,数据检查提示梁构件塔号大于最大塔数?【PKPMV3.1.1】
答:由于模型生成楼梯休息平台的宽扁梁标高位于大底盘区域,而大底盘塔号为1,楼梯所在层号为2~3,大于相应的最大塔数,导致程序数据出错;把楼梯起算标高抬起100mm,使得楼梯不会被认为在1号塔楼,这样可以解决该问题。
21. 同一模型采用V3.1和V2.2计算出来结果差异很大,周期比差异也大,按理说周期为结构固有属性,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影响其大小,为什么?【PKPM V3.1/V22】
答:由于V2.2转换到V3.1存在参数无法完全转过来,导致很多参数不统一,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同会导致结构周期差异,把V2.2和V3.1参数统一后计算结果就相差不大。
22. 模型提示“梁构件模型紊乱,造成矩阵奇异”(见附图),什么原因?【PKPMV3.1.2】
答:提示根据程序提示的坐标点查找相应位置,再进行删除重建。该模型第20-42标准层斜杆之间的梁出错,删除后重新建模。
23. 数检出现节点约束错误?【PKPMV3.1.2】
答:通过节点坐标查找,发现是第四层柱子传下来的节点与第三层梁轴线不吻合,存在细微差别导致的错误,通过下传节点命令,修改相应部位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24. SATWE中框架结构计算中“Ratio_AX,Ratio_AY: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这个结果是依据规范哪条来输出的?【PKPMV3.1.4】
答:这个是02版广东高规补充规定里的,13版本高规已无此项限制。
25. 在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时,地震波加速度谱与规范谱对比图中的周期T1、T2及T3后面的百分比表示什么,如何得到的?【PKPMV3.1.2】
答:《抗规》5.2.1条文解析要求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核算方法:上图中每个周期点相应规范谱和平均谱均有一个地震影响系数,(α平-α规)/α规,其中α平、α规分别表示平均谱和规范谱对应周期点上的地震影响系数。
26. 特殊构件里,定义了转换梁,梁就显示为白色,没有字体显示,打印出看不清,有没有办法显示出来【PKPMV3.1.1】
答:在模型窗口下方,有字体显示的开关,打开后,即可显示“转换梁”字样。
27. 一个模型有两层地下室,satwe计算参数里面按2层地下室计算的话,上部结果都没问题。把地下室层数改为1层的话,上部的墙梁配筋就大面积超了是什么情况啊?【PKPMV3.1.1】
答:问题有三个方面原因:1.查看振型,看有效质量系数是否满足2.查看M值,并修改为0
3.重新分塔计算。
28. 剪力墙刚度系数怎么调整,在新版本上面找不到?【PKPMV3.1.2】
答:在分析模型与计算里面指定刚度调整。
29. satwe后处理图形查看发现,配筋图里面柱轴压比和轴压比图形查看柱的轴压比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PKPM全模块】
答:是因为该模型中间加了层间梁,导致柱进行了分层,程序计算了分别计算了两层的柱子的轴压比,在配筋图里面和轴压比图形查看进行柱轴压比显示的优先级不一样导致的两者的差异,这是属于正常的现象。
30. 在satwe前处理参数–总信息–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输入一个角度,查看后处理配筋发现第四层的部分柱子没有旋转相应的角度,这是什么原因?【PKPM全模块】
答:查看模型发现是这部分柱子的节点与第三层的的节点没有对齐导致程序无法正常运行,修改节点对齐后正常。
31. 弹性时程分析,用户修改了波的峰值加速度,SATWE前处理将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为0.0875,那在弹性时程分析里的规范谱该值是不是一致的?因为从图来看差别很大?【PKPM V2.2】
答:7度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35cm/s用户输入的是0.25*2*0.0875*9.8=42.87cm/s,阻尼比0.45%,按照2.5的动力系数修改了人工波的加速度幅值,那时程分析输出的规范谱幅值的时候也是按照2.5算出来的,根据《抗规》第5.1.5条新的规范谱峰值加速度应该是2.5/2.25*0.903=1。
32. 为什么有的板没有输出挠度值?【PKPMV3.1.1】
答:如图所示,板同一边的边界条件不同,所以没有挠度的结果,可以在计算参数里勾选“同一边不同支座边界条件相同”,或者手动修改为相同边界条件。
33. 模型某片剪力墙轴力超限,与同类软件对比发现,该剪力墙D L工况下轴力差异近一倍,具体什么原因?【PKPM V3.1】
答:通过查看模型发现,模型远离原点,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把模型通过工程拼装的方式导入移动至原点,这样计算结果就合理了。
34. 对于某模型梁编号超过9999以后会显示*****(如图所示),请问具体什么原因。【PKPM V2.1】
答:由于梁编号超出程序要求的字符串,导致字符串溢出,所以结果显示“******”标识,这个针对于旧版wpj.out有该显示,对于新版解决了该问题。
35. 程序考虑双向地震效应以及考虑双向地震扭转耦联效应是否执行《抗规》5.2.3条的规定,根据计算结果无法核算到相应的EXY?【PKPM V3.1】
答:程序执行了《抗规》相关规定,EXY表示的是地震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果,其中Y向地震考虑了0.85,组合的单向地震作用考虑的耦联作用是在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效应。(详细核算结果可以参考附件图片)。
36. 抗规6.3.4规定,加密区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00和20d的较大值,计算得到较大值是200;模型为一级抗震,300宽的梁,保护层40,箍筋直径10,肢距=300-40-40-5-5=210,为什么配双肢箍?【PKPM V3.1】
答:肢距=300-40-40-10-10=200,程序在减箍筋的时候,减的是两个直径,没有取设计中的中对中(一边取半径,两个相加正好是一个直径);程序的做法不符合设计习惯,后续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