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1、BIM行业现状
现状一,BIM“专家”横行,一部分“专家”根本不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反而在很多项目中劝说业主稀里糊涂的使用BIM技术。
很多BIM网站和论坛,直接搬用国外的成功案例,在宣传中频繁使用颠覆、革命这样的词,认为一项新技术就能改变整个行业,而对当前行业里真正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现状二,1998年科技部等8个部委,推广普及CAD技术时提出的口号—甩图板,现在很多宣传把BIM与甩图板做类比,这个观念从根本上就错了。
CAD一个软件就完成了甩图板的工作,直尺、圆规、比例尺、橡皮擦都被集成到CAD里。
只用CAD,人们就可以交付传统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图纸。
而BIM不是一种软件,BIM模型只是数据集成的半成品,还需要其他软件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对用户更有价值的东西,甩图板的宣传比喻,让很多的人以为交付BIM模型,就完成了BIM,这让BIM成为了鸡肋。
现状三,国外开发的BIM软件,学习周期较长,而且不太适应国内标准,在实际使用中水土不服,建筑行业又缺乏精通软件编程的人去从事二次开发工作。
当然行业中也有一些公司,在踏踏实实地做技术开发,我们会专门拿出一期来讲。
现状四,一些大的软件商看中了这一块市场,研发自己的BIM平台。
为了竞争,很多平台都屏蔽了其他同类软件的数据接口,这让本来就需要协作和数据交换的BIM技术更难推行。
现状五,在培训领域,一些没有施工经验只有软件经验的团队,也出来做培训,动辄几万的培训费,让普通的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望而却步。
而公众号、论坛等渠道能够获得的廉价知识,又大多是几年前的冷饭炒了又炒,甚至有的内容提供者把BIM技术搞得像传销一样神秘。
这一系列的现状,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基层人员排斥BIM技术,上层强推BIM技术得不到良好的执行。
2、BIM工作流程
1. 设计团队利用CAD工具进行二维平面图设计,经过几次审图,经业主批准,出施工图,施工单位拿到图纸做施工准备。
2. 设计院独立的BIM团队,也可能是外包的BIM咨询公司,利用BIM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3. 通过BIM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BIM团队反馈给设计团队一份检查报告,注意,大多数BIM团队只提供报告,不负责调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懂设计。
而这时候设计图已出,业主就很生气,为什么你们会出这么多错?
施工单位也很生气,因为现场发现图纸错误的工作本来是由他们做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加很多投标阶段没有的变更费用,而由于BIM团队的介入,施工方的这部分收入就减少了。
此时原本的设计团队也很烦,按照传统的方式,他们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要变更那是施工单位的事,而BIM团队拿来的碰撞检查报告无疑给他们增加了大量的麻烦。
4. 设计团队逼不得已,参考着碰撞报告,在原来的二维图纸上重新修改,把修改结果发给BIM团队。
BIM团队看着这份新的图纸又懵了,他们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对比新旧图纸的区别,在模型上更改。
这么几轮之后,模型终于没有碰撞了,BIM团队就开始利用BIM的可出图性,来出一份二维的图纸。
5. 施工时间不等人,设计院修改过的图纸已经再次经过审核交到施工方手中,这时候BIM团队又送来一份图纸,施工单位该执行哪一版的图纸?于是各方又陷入了争吵之中……
3、BIM为什么没有解决问题?
BIM增加了设计团队的负担,减少了施工单位的收益,业主花出去了钱却看不到成效,于是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员,都认为BIM不是好东西。
这种独立于传统流程之外的BIM工作流,BIM并未融入传统设计流程,而图纸由传统流程生成、与BIM无关,所以BIM出图就成为了一项“伪业务”。
中国过去这几十年,为了发展,即要引入新技术,又要让旧的生产方式存续。
项目中设计和施工单位,出现的返工与工期延误,以及图纸与现场不符造成的变更,这是成本,是成本就一定要有人承担,在传统的协作模式中,业主就要为这个成本买单。
BIM打破了原本业主、设计和施工达成的平衡,这个平衡以业主付出一部分显然可以节约的成本为代价。
在错误的BIM实施方式介入之后,这个成本不仅没有减少,还会因为引入BIM技术或者增加了BIM团队,反倒需要业主支付更多费用。
对比国外如火如荼的BIM情况,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核心是:BIM是代表新一代先进生产关系的技术,把它硬生生的搬到老一代的生产关系中,就会费力不讨好。
BIM,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暴露问题。
国内的建筑行业往前发展,更大的可能性是通过改变管理方式,适应新技术。
从长期看,有新技术参与的市场竞争会逐渐打破这一个格局。
请你设想,BIM团队能够在项目前期就介入到设计中去,设计团队从一开始的设计就使用BIM进行内部纠错和协作,真正做到像国外那样提升20%的效率,那么设计院不仅不需要向业主要额外费用,还能节省自己的设计成本。
如果摆在业主面前两个选择,一个是传统不用BIM的设计院,一个用BIM,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设计院,业主会如何选择呢?
4、施工单位对于BIM
由于设计团队利用BIM技术,在施工图阶段做到了最少的错误,进一步导致施工单位原本的利益被削减了,那么施工单位有两个选择:
一是去选择没有BIM应用的项目继续挣原来的利益,二是同样引入BIM技术,通过对设计院BIM模型的数据挖掘,提高自己的施工管理水平,在施工过程中节省成本,作为施工方会怎么选呢?
我们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施工方选择第二种方式,因为面对同行的竞争,业主会去选择那些更高效的施工承包商。
5、业主对于BIM
到了业主这一步,同样面对市场的竞争,其他的业主选择了BIM这条路,选用采用BIM技术的设计团队和施工承包商,原本需要他们承担的那部分费用没有了,甚至把BIM技术应用到后期的运维中,就会更有竞争力。
那么维持着原本利益平衡的业主,也会逐步转向BIM应用的路线上去。
到此,传统生产方式就会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BIM不是额外增加了成本,而是为所有人节省了成本。
这就是技术革新的本质:新的技术不是把成本转嫁给他人,而是造福所有的人。
而新技术从提出到普及,会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为很多人的短期利益会被侵害,也有一部分人会获得短期的不义之财,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市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洞见——他们看到了BIM技术美好的未来,也看到了成本不减反增的短期现状,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发展过程中这部分成本,由政府来买单。
6、BIM发展的核心
由竞争引起的市场变革中,变化是自下而上的。
自下而上的动机和方法,你在BIM上做的事情,直接地为你自身的工作产生利益,BIM取代或提升你当前已经在做的部分工作。
当前很多地区和项目中,采取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一些打着幌子的BIM公司或者BIM专家去公关项目领导,甚至是地方政府的负责人,让他们应用BIM技术。
领导决定后,红头文件就一级级的发下来,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个命令会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是成本的增加,设计团队不愿意做,施工单位更不愿意做,下面的人不配合,事儿自然办不好,最终的成果不好,从上到下就把这个责任归咎于BIM技术不好,不适应国情。
而此时的BIM专家们已经得到了短期利益,又转战到下一个地方去公关了。
自上而下的推行,必须是在底层技术和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能奏效,试想一下,像共享经济这种目前已经是公认利好的东西,如果在滴滴打车刚刚问世,还没有补贴也没有很多的司机使用,甚至连普通民众都没有使用过手机app的时候,就强行推出政策要大家必须使用,效果会好吗?一定不会,新技术的普及一定是通过竞争,而不是强推才能实现。
7、BIM对于个人发展
成熟的BIM应用一定是自下而上的,没有什么红头文件,也没有什么政府补贴,每一层项目人员都是用数字技术提升效率,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提升竞争力。
在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中,重要的就不再是领导的决策,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了。
公司之间的竞争,会直接渗透到个人之间的竞争,懂得BIM技术的人,不仅更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还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提高他人的工作效率。
一个设计人员画出二维图纸,需要预算团队重新算量,而另一个设计人员能够交出BIM模型,辅助预算团队算量,哪一个更受欢迎呢?
即便现在你所在的团队对BIM技术依然排斥,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进步,这并不代表你会一直待在这个团队中。
当你想要去管理水平更高、收入更好的团队工作时,BIM技能至少会成为你的一个加分项,甚至会成为必备的门槛。
如果你把BIM作为一项额外的作秀成本来看,那么BIM确实意义不大。
但如果你把BIM作为一个提高效率、节约整体成本的技术来看,BIM就应该越来越重视。
当前能够看清这一点的公司并不占主流,但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这一点,自下而上的逐渐改变。
每个人对未来的判断都是一场赌局,我们并非站在真理的山顶上,而只是坚信自己的理性判断,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真正的让BIM落地。
来源:建筑BIM江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咨询和建议,请加下方小编个人微信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