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吴哥古迹群被掩盖在热带雨林之中数百年,被法国学者发现的时候,这个地方犹如废墟。吴哥古迹是怎么被破坏的?各国学者使出了什么样的招数才得以让这废墟起死回生?
先来感受一把吴哥古迹到底是什么。
吴哥寺远景
吴哥寺主塔
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吴哥寺内的神像
巴肯山日落
吴哥古迹群位于柬埔寨暹粒,始建于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到13世纪闍耶跋摩七世止,修建时间跨越了历史数百年,大量砌筑用的石块的质量都以吨计,难以想象在营造机械并不发达的当时,是如何实现这一浩大的工程的。修建工程动用工匠数万,运送石材的大象也有四万头,所以柬埔寨当地人对大象都是相当尊重的。
柬埔寨受印度教和佛教影响深远,信奉毗湿奴、湿婆和释迦摩尼。这一影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大量地修建供奉印度教、佛教神灵的寺庙,还有建筑石刻上繁复生动的宗教传说。
吴哥寺庙分为庙山寺庙、山地寺庙、平地寺庙三类,通常由塔殿、寺门、回廊、藏经阁、长厅等组合而成,石面上通常有繁复精细的雕刻,每一处都值得仔细玩味,身处其中,觉得西斯廷教堂顶上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创世纪》也不过如此。
吴哥寺回廊外的仙女雕刻
女王宫门楣上的印度教神话
15世纪,暹罗(今泰国)占领吴哥地区,摧毁吴哥建筑和基础设施,吴哥王室被迫弃城而去,吴哥城最终荒废,数百年湮没在热带雨林之中,直到1860年被法国学者重新发现,吴哥城才得以重新被世人所知悉。
由于几个世纪以来荒废于热带雨林之中,吴哥古迹侵蚀损毁严重,多种病害并现。为使世界文明得以保存并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应柬埔寨政府的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在东京发表了《东京宣言》,鼓励国际社会对吴哥遗址进行保护,法、日、印、美、德、意、瑞士、印度、印尼、中国等国均允诺对柬埔寨吴哥古迹提供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各国学者首先对吴哥古迹的损毁情况进行了考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柬埔寨几乎没有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所以引起吴哥古迹损坏的原因主要是结构自身、自然环境作用和生物侵害三方面。
吴哥古迹石材之间主要依靠物理连接,即石材之间的摩擦力(但由于并不能保证石材完全规整,减小了摩擦力的作用面积),或设置榫卯、马牙槎,又或者将石材堆砌成拱结构,利用石材之间的压力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在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古人表现出了相当难得的智慧。↓
巴戎寺以马牙槎方式砌筑的墙体
但由于石材之间基本没有使用化学粘结,使得结构在外力,特别是剪力的作用下,比有化学粘结的结构更容易遭到破坏。↓
崩密列里坍塌的拱结构
再者,吴哥古迹外围大多数情况下都设有壕沟,沟内水位随季节变化,以及地下水的作用,造成沙土流失、土体沉降,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倾斜、变形、破坏。↓
女王宫外倾斜的围墙
此外,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昼夜反复升温、降温循环作用,使得石材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变形开裂。不仅如此,岩石具有吸湿膨胀的特性,干湿循环引起岩石反复胀缩,产生的应力也会使石材受到破坏。不仅如此,岩石在化学物质的作用下产生风化,也会降低石材强度——材料强度的降低导致结构无法承受原定荷载,从而引起结构的变形、破坏。↓
自然环境作用下外围柱损坏比内侧柱严重
看过安吉丽娜朱莉的《古墓丽影2》的话,大家可能会记得里面也出现过破败庙宇上面长出参天古树的画面,拍摄地点就是吴哥古迹中的塔布隆寺。
《古墓丽影2》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塔布隆寺和崩密列是吴哥古迹中受植物侵害最严重的两处。覆盖在建筑上的参天古树本身巨大的质量,以及植物根系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对建筑造成了巨大的侵害。而是否去除一切覆盖在结构外的植物一度成为援柬各国之间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物专家主张去除覆盖结构之上的植物,而植物学家强烈反对这一主张。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塔布隆寺和崩密列看到石树共生,盘根错节的震撼景象。↓
塔布隆寺里被巨树覆盖的古建筑
崩密列里被树根缠绕的古建筑
除了建筑自身、自然环境作用和生物作用之外,人类活动也在无意间造成了古迹保留价值的损伤。在援柬修复期间,某国就曾因缺乏经验,使用对石材有损伤作用的液体来清洗石材上的青苔等覆盖物,致使石材在化学损伤下失去了原本的样貌。这一行为遭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强烈谴责。人为化学损伤在吴哥寺中表现最为明显。↓
吴哥寺回廊白色部分为被化学制剂侵蚀的结果
那么各国是怎么对吴哥古迹进行修复与保护的呢?
各国对吴哥古迹的保护和修复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念的核心争论是究竟应该“保存现状”还是应该“恢复原状”。保护与修复理念经历了从只对古迹进行清理与必要的安全性加固的“保存现状”,到通过原物重建法重建古迹的“恢复原状”。在当今的吴哥遗址,依然可以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保护理念的成果。
巴戎寺回廊后期加固用的钢筋混凝土柱
重建过后的巴空寺壁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主导吴哥古迹保护与修复的法国远东学院的主流理念是保存现状。他们当时只对古迹上的植物等进行清理与必要的安全性加固,反对古迹的复原。
当时法国远东学院吴哥古迹保护处采用的原则是绝对禁止以材质大小相同的新石块代替原物,以免混淆古迹的真实性;在加固维修古迹时,必须严格保持其在清理工作完成后所展示的废墟状态,尽量不要实施带有明显修复痕迹的工程项目。[3]
美国建筑遗产基金会负责保护的圣剑寺中,就有明显的与原建筑在外形上并不协调的木材与钢筋混凝土附加构筑物加固的痕迹,因为该基金会秉承的是“只加固不修复”的宗旨。↓
圣剑寺内用三角桁架加固的穹顶
圣剑寺内后期用环箍加固柱子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发生了变化,“原物重建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原物重建法”指将古迹解体后,将原构件进行修补并归于原位的修复方法。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允许在内部添加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进行加固。
法国远东学院主持修复的女王宫与巴方寺、中国主持修复的茶胶寺、周萨神庙等大量运用了“原物重建法”来进行修复,其中巴方寺的修复方法最为激进。
巴方寺坍塌损毁严重,建筑材料散落方圆数百米。在反复加固而又不断局部坍塌之后,法国远东学院的学者们首先保护性解体了得以保存的石块,然后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须弥坛基础,在基础内部设置排水系统,再在混凝土层之外用须弥坛原本的石块重新砌筑,最后复原了须弥坛上的建筑,巴方寺成为现今使用原物重建法进行修复的体量最大的建筑。↓
施工中的巴方寺
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题外话:柬埔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至今用电仍靠从周边国家进口,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柬埔寨需要外国的支援才得以将吴哥古迹的面貌展示给世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古桥修复期间,吴哥寺外的护城河上200多米长的浮桥竟然是柬埔寨政府向外国租借的,因为柬埔寨当局没有与之匹配的技术能力,而在中国,几十公里的跨江跨海大桥说造就造,两国差距相当明显。还有在女王宫外缠着游客买明信片的小姑娘,嘴里一直念叨着“我没有钱上学,我没有钱上学……”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
[1] 刘建辉.柏威夏寺遗址建筑结构变形机理分析与研究
[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2).
[2] 王林安.王明.霍静思.顾军.侯卫东.柬埔寨吴哥窟建筑
结构形式及其破坏特征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2,24(3).
[3] 温玉清.法国远东学院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概
略[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2,2.
[4] 姜怀英.吴哥窟的保护与管理[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5.
转自:非解构-公众号
非解构
微信ID:non-structure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