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体系认证,什么东东?
如果将钢结构加工厂的厂房、设备、资金和业绩等比拟为计算机系统硬件,那么质量管理体系则是软件。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相信绝大多数人,即便是非专业人士,通过使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都会有基本的认识,二者各自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因为此,这里谈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希望借此为钢结构企业家基于现有的“硬件”,针对性的升级“软件”,发挥团队特有的操作能力,尽快适应国内、国际钢结构市场要求,增强差异化市场赚钱能力而提供思考。
概括地说,这玩意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那是相当的普遍。为什么呢?套话的说,那是参与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自然选择结果。说白了就是:市场需要规范,政府需要管理,行业需要共识,企业需要发展。也就是说,为了公平竞争,给社会公允的平均劳动来个准绳,这样钢结构加工的价格就有一个定价的基准,不至于同样一个十字柱加工,1300元的加工费有,1990元的加工费也有,市场价格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乱象由此而生~~
随着“一带一路”和钢结构由大而强的社会共识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结构企业家们,纷纷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在钢结构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走上了了解、准备和贯彻“体系认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之路,这不得不令人深受鼓舞。可以预见,体系取证是市场准入门槛,是获选供应商门票的那一天,将不会遥远。
国际认证 vs 资质管理
我国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为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采取了资质管理的方法。在实践中,二者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随着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战略的强力推进,中国钢结构企业服务的绝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大地,而是五大洲四大洋。故而,我们不仅仅需要继续发挥资质管理的制度优势,还需要尽快、深入的了解国际体系认证的特点,为提升我国钢结构加工整体水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而真干实干。
其实,国际认证审核的重点是钢构厂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具体实施情况,特别是焊接质量管理方面,而不是钢构厂的规模。人员资质审核则集中在焊接相关人员:焊接工程师、焊接工人、检查人员,特别是NDT人员。认证审核的根本逻辑是,工厂制作是否切实遵守并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环节。
当前流行的体系认证主要有四类:(1)美国的AISC;(2)欧洲的EN1090;(3)加拿大焊接局的CWB认证;(4)日本钢结构评价中心的建筑钢结构焊接结构的性能评价。它们都非常重视审核:工厂及质量管理体系、相关人员对标准的认知、焊接质量管理,此外,尚有如下特点:
认证 |
人员和管理体系 |
等级划分和业务许可 |
AISC |
对CWI、焊工有硬性的资格要求 |
AISC认证将类别划分的很细,分为建筑钢结构认证 (BU),简单、中级和高级桥梁认证(SBR、IBR、ABR)……(此处省略129字)。
|
EN1090 |
要求IWE、焊接技师(IWS)、焊工/焊接操作工和无损探伤人员 |
EN1090分为EXC1、EXC2、EXC3、EXC4,不区分建筑或桥梁,分类依据是产品重要性、服役类别、使用场合和生产类别。我国企业多申请EXC3。
|
CWB |
焊接管理员、工程师和焊工都要通过CWB考核。对焊接工程师的学历和资历要求较高,经常会发生资历审核通不过的情况 |
CWB根据其认可的焊接工程师任职,将认证企业区分为“拥有全职者、兼职者和没有者”三种类型。对于从事建筑和桥梁制造的钢结构企业,必须是一类或二类。
|
日本钢结构 评价中心 |
基本上只有焊工需要通过考试,其他人员资质都可以用国内相应资格替代 |
日本钢结构评价中心有J、R、M、H、S等5个级别的认证,我国企业一般申请H级就可以了。
|
第一、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市场定位,四类认证都是针对各自市场的准入,可以根据市场销售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入。
第二、以不变应多变。根据4类认证的共同部分,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并在生产管理实践中,贯彻执行并做好记录。
第三、融会贯通,固化在日常管理中。除了日本认证外,其它认证在管理体系上大同小异,可以将共性内容融合到一个体系文件中,并根据企业的需要落实到日常的管理中,如此通过体系认证既水到渠成,又指日可待。
第四、找一个懂行的代理呗。
说了那么多,扪心自问一下,认证到底干嘛呢?吃饱了撑着吗?
其实啊,只要不是为了认证而认证,对于管理规范的企业,它是“规范”的展示;对于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它是向“规范”靠拢的自我加压;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它是通往国际市场的护照。假如为了认证而认证呢?呵呵,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可以看出,体系认证就是围绕是否有体系,如何保证、贯彻和证明体系的执行,而这些都是钢结构加工管理必须要面对的。否则,就像光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能构成计算机系统一样,钢结构加工厂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