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本周还是延续结构思考系列,本篇是对结构效率的思考。结构效率不是结构的全部,更不是建筑的全部,仅希望本文能给你提供一个理解结构的角度。以下内容是针对一般情况的个人理解,不一定完全严密,欢迎大家留言或私信讨论。
悬臂梁在端部集中力作用下的力流
在静力学领域,结构是要将力传递到目的地,即结构工程师通过材料的组装引导力流的传递。如何引导力流的传递?在上一篇《刚度》中已经有讨论。
力流从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可选的路径很多。那么,沿哪条路径传递才是最优的呢?或者怎样判断结构效率的高低?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看一个概念——“应变能”。
应变能
应变能是什么?我们从两个角度看。
从结构外部看,外力所做的功以应变能的形式存储于结构内,结构的应变能等于外力与结构变形的乘积。
式中:C为结构的应变能;P为结构所受外力;U为结构在外力P处的变形。
(1)式可以写为:
其中,1/U为结构刚度,假设荷载是一个常量,则应变能C越小,表示结构的刚度越大。因此,在相同荷载下,应变能最小表示该结构刚度最大。
从结构内部看,应变能是应变能密度对体积的积分。
c为应变能密度,应变能密度定义如下:
式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λ为应力比。
式(3)可改写为下式:
应力比代表结构的应力水平,而结构所用材料的体积即为结构的材料用量。因此,由式(5)可见,应变能反映的是应力比水平与材料用量之间的一个关系。
在材料用量一定的情况下,结构应变能越小,表示应力比水平越低;在应力比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结构应变能越小,表示材料用量越低。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以材料的用量来评价结构传力效率(即荷载和边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材料用量少,结构效率高;材料用量多,结构效率低),那么“应变能”可以作为结构传力效率的指标。
应变能作为结构传力效率指标的前提条件
要得到上面的结论,须有以下两条假定:
a)以上论断都只有在应力不超过材料弹性极限,以及不考虑几何非线性、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只适用于线弹性范围之内。
b)因为推导中采用应力比λ表征了截面应力水平,所以以上结论仅在截面应力分布完全均匀(轴拉或轴压)的情况下成立。
因为对于受轴力的构件,应力在截面上、轴力在杆件长度上都分布均匀。但是对于受弯构件,应力在截面上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受横向力弯曲时,弯矩沿杆件长度的分布也并不均匀。
对于实际工程,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建筑的功能、美观要求),结构工程师必须在某些地方进行妥协。怎样达到综合效益的最佳,本文不作讨论。
应变能的概念分析
在式(5)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公式。
假设结构的每一根杆件应力比均相同,即λ为定值。则式(5)可以简化为下式。
由式(6)可知,应变能C与应力比的平方成正比,是一个标量。因此,计算应变能时,力流不区分拉力还是压力,均为正。
由V=∑A×L(A为横截面面积,L为杆件长度)可得:
假设杆件均在同一应力水平下(即应力比相同),则杆件的轴力与横截面面积成正比:
将式(8)代入式(7)中,则:
假设R为一定值:
将式(10)代入式(9)中,则:
式(11)的物理意义为:一个结构的应变能与力流大小及力流走过的长度成正比。因此,传力越直接,应变能越小。
所以,力沿刚度最大的路径传递,而力沿最短路径传递是最有效率的。
讨论
示例1:有两根相互铰接的二力杆,两端是铰接支座,假设结构高度为H,H为常数,θ作为变量,中间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集中力F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二力杆示例计算简图
结构应变能:
单根杆件轴力:
单根杆件变形:
整个结构应变能:
所以,θ=90°时,结构的应变能最小,即可认为此时结构效率最高。
示例2:有两根相互铰接的二力杆,两端是铰接支座,支座间距为2L,假设L为常数(示例1中H为常量),θ为变量,中间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集中力F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二力杆示例计算简图
结构应变能:
单根杆件轴力:
单根杆件变形:
整个结构应变能:
通过Matlab可以求出上式的最小正值。
假设
可得,函数的极值点为x=0.9553,对应极值为f(x)=2.5981。函数图形如图3所示。
图3 f(x)的函数图形
综上所述,θ=0.9553rad(54.762°)时,结构应变能取得最小值。结构效率是在θ=54.762°时最高。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两个形状相同的结构,为什么根据应变能判断的结构效率会不一样?这个留给大家讨论。下一篇小i会把自己的理解梳理出来,供大家讨论。
概念性的小结
▲力沿刚度最大的路径传递,但并不代表刚度最大的路径结构效率最高。最短的路径才是力流传递是最有效率的,材料是最省的。
▲应变能可以代表结构的材料用量,因此结构优化中可以将它作为优化指标。关于结构优化的内容在此不展开,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论述。
小i设计资历尚浅,文中很多说法不严谨,希望您读了以后有所启发。欢迎留言讨论,欢迎拍砖。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iStructure微信公众号,作者:海盗猪。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开设iStructure公众号的初衷是分享结构工程领域的见闻、优秀的设计和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向更多人呈现结构设计有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