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建筑结构-公众号 建筑结构丨关于王亚勇大师“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准则和输出结果解读”的几点理解

建筑结构丨关于王亚勇大师“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准则和输出结果解读”的几点理解

7月26日,“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官方微信发布了王亚勇大师关于“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准则和输出结果解读”(点击查看详情),该文内容此前已于《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2017年11期发表。文章讨论了在时程分析中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相信会对促进时程分析的合理使用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研读和学习,今天把自己的几点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者:安东亚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年7月27-28日于京沪高铁上

1 时程分析结果为何要向反应谱结果“靠拢”?

对于小震阶段,时程分析主要是用来校核反应谱分析的结构内力和变形,但规范又规定选择地震波时,时程分析的总地震力要满足与反应谱分析结果的正负偏差范围。既然是校核反应谱的结果,又要求时程分析结果向反应谱结果“靠拢”,似乎逻辑上有点不通。可能有人要较真了——弹性设计时,免去复杂的时程分析,直接把反应谱结果放大120%进行设计,岂不是更省事,更安全?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理解如下。

地震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确定的建筑物,究竟会遭遇什么样的地震,是没有办法预测的。但结构的设计必须是确定的设计,不可能是随机的设计或无限设防的设计。因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反应谱分析方法的抗震设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震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因为反应谱是基于大量真实地震动实测数据的结果生成并经一定处理后得到的,考虑了场地、烈度、震中距等参数的影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此,规范反应谱的构建是选波的依据。当根据反应谱方法计算采用足够多的振型数量时,实际上也是能够反映结构高阶振型影响的。但是反应谱分析未能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地震波输入下的随机响应问题,即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的耦合激励出来的响应有时候是反应谱分析不能反映出来的,也往往不是放大120%就能解决的。基于强震的非线性分析以及对结构破坏过程的模拟,更是反应谱分析无法实现的。基于此,采用实际输入地震动的时程分析来补充计算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天然波的输入计算。在选择地震波时,要求弹性分析的总地震力与反应谱结果满足一定正负偏差,实际上是认为符合这个标准的地震波更能代表反应谱建立时所依据的大量地震波的“统计平均值”;而仅要求底部总地震力满足这个标准,不是要求每层剪力满足此标准,即允许地震波偶然激励响应的客观存在,否则时程分析真的是没有意义了。

2 国内外不同规范关于地震波选择的基本规定

梳理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不同国家规范关于地震波选择的相关规定,并与我国抗震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主要的比较结论如下:

1)不同国家规范普遍强调地震波的响应谱与目标谱(规范谱)的匹配性,规定二者的谱形状在一定周期范围内具有一致性;

2) 在选择和调整地震波时,美、日规范引进了峰值加速度和速度参数。美国规范强调根据与规范谱的相符程度按照一定规则对地震波进行缩放;日本规范则规定了地震波的速度大小标准;

3)国外规范强调地震波两个水平分量的相关性,缩放调整时,采用同一个系数;

4)欧美规范对地震波进行缩放时,都要求所选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在一定周期范围内(0.2T~1.5T 或0.2T~2.0T)接近设计反应谱(目标谱),即考虑结构本身的特性,因此最终输入的地震动峰值大小将和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

5)各国规范对地震波数量和人工波的应用都有要求。

表1 不同国家规范对输入地震波的相关规定

规范名称

相关规定

美国 ATC-63

1、备选记录震级大于6.5级别;

2、记录的震源机制为走滑断层或逆冲断层;

3、场址为岩石或硬土场址;

4、断层距离大于10Km;

5、同一事件的地震波不少于2条;

6、地震波的PGA大于0.2g,PGV大于15cm/s;

7、记录的有效周期至少达到4s;

8、记录来自于自由场址或小建筑的地面层。

美国ASCE-7-05

1、不应少于3条;

2、在结构进行动态时程分析时,选取实际强震动记录的水平方向分量;

3、强震动记录的地震震级、断层距离和震源机制要求与工程场地的相似;

4、当备选记录的数量较少时,可选择人造强震动记录;

5、对选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缩放,要求在0.2T至1.5T范围内,使缩放后记录5%阻尼的加速度反应谱均值不小于设计反应谱在该段的均值,其中T是结构的基本周期。

美国FEMA P-58

1、确定目标响应谱,并从备选地震动记录中选择地震波;

2、地震波不少于七组,当与目标谱匹配性差时,应增加到十一组或更多;

3、为每一组地震动构建几何平均谱;

4、在0.2Tmin~2Tmax周期范围内,选择几何平均谱的形状与目标谱相似的地震动,舍弃匹配差的地震动;Tmin和Tmax分别为X、Y两个方向平动一阶周期的较小值与较大值;

5、在两个方向平动周期均值的周期点上,比较目标谱与几何平均谱的谱值,并根据二者比值同时对地震动两个分量进行缩放。

欧洲EUROCODE8

1、对空间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时,需在三个方向同时进行地震动时程的输入,且不可在水平方向输入两条一样的地震动时程;

2、可以使用人造地震动时程、实际强震动记录或根据实际记录模拟的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

3、所选记录的震源机制、场地条件与实际场地条件相一致;

4、所选记录反应谱在0.2T-2T周期范围内均值不小于90%的规范设计反应谱对应范围的均值,其中T为结构自振周期。

日本规范

1、通常选用三种波:实测波(天然波)、国家法定的人工模拟地震波(告示波)、根据场地设定的人工波;其中告示波与场地特征和结构本身特性无关;

2、根据设计阶段对加速度大小加以调整;

3、地震波调整主要考虑输入的能量大小,以速度表征,具体参考标准为最大速度,中震为25cm/s,大震为50cm/s;

4、不同地震波最终输入的加速度峰值大小不同。

中国GB50011-2010

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2、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按规范表5.1.2-2所列地震加速度最大值采用;

3、“当取三组或七组及七组以上的时程曲线,但需注意的是:1)当取三组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2)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3 关于采用EPA调整地震波的理解

最大峰值加速度(PGA)通常是指地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中的最大值,在实测地震动时程中,PGA值常由一些脉冲型的高频尖峰所决定。大量的研究表明:加速度过程中个别特别尖锐的峰值对反应谱的影响不显著。胡聿贤从结构抗震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对结构反应有明显影响的量才是重要的。结构计算中发现,假设人为截去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中的少量最大尖峰,尽管 PGA值降低较多,但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很小。陈厚群等通过研究指出,一方面是因为地震时震源释放出来的极高频的地震波只存在于震源附近,传播过程中会迅速衰减而消失;同时建筑物的刚性基础也会滤掉极高频的波。另一方面当地震动频率远离结构物自振频率时,由该地震动引起的反应与接近结构自振频率时的共振效应相比,影响甚小。认为 PGA并不是反映地震作用的理想抗震设计参数,提出用有效峰值加速度(EPA)代替 PGA。由此看出,EPA的提出,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PGA瞬时脉冲尖峰对地震动实际能量的判断产生干扰。但是如何获得具体地震动的EPA数值,并没有通用的定义式,梳理国内外的相关规范和研究,EPA的计算方式如下表所列:

表2EPA计算方法的参考列表

由上表中所列几种EPA的计算方式可知,影响EPA数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动力放大系数的取值大小,二是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上的参考谱值确定方法。前者涉及不同规范的相关规定,目前尚未统一,但仅仅是2.5和2.25的差别,暂不讨论。第二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特做如下分析: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值在0.1~0.5s内取均值,与固定在0.2s处取值,所得结果差别较大。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基岩强震记录统计分析发现,就统计平均而言,与强震记录加速度放大系数谱的最大值对应的周期是0. 2s,与USGS的取法吻合。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取值方法在逻辑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0.2s是大量地震波统计平均的结果,具体到某一条波,加速度反应谱在0.2s处的数值对于该地震动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上讲可以是从最小到最大的任意数值。通过这种取值最终获得的EPA将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将统计平均规律用于单个个体。笔者更支持在加速度反应谱某一时间区间内取平均的做法,类似ATC-3的做法,但区间如何取、平滑处理如何做、平均值如何求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最终的做法将很大程度影响EPA的计算数值。

笔者编制了可实现EPA目标值调整的地震波数据处理程序,基本框架见下图:

下表给出某超高层结构在尝试采用EPA进行补充计算时,采用不同EPA计算方法获得的各组地震波PGA的调整系数(7度设防EPA统一调整到220gal,乘以调整系数后即为输入PAG峰值)。方法1的EPA为根据加速度谱在0.2s周期处的谱值与动力放大系数2.25的比值获得,方法2选取的参考谱值为“平台段”的均值,方法3则将地震波进行分类(分成加速度型、速度型和位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参考周期区间的谱均值作为计算参考谱值。之所以尝试不同的调整方法,是因为不同地震波的频谱差异性较大,单一的调整方法所得结果在与反应谱的匹配性上导致部分波存在明显的偏差。由表内数据看出,不同的调整方法对于天然波影响较大,而EPA调整主要针对的也正是天然波。以L2572波为例,不同的调整方法得到的调整系数相差3倍。

表3 基于不同调整方法的EPA调整系数

由以上分析看出,PGA存在瞬时尖峰的干扰影响,而EPA又存在计算方法不统一导致数值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尚未合理估计。如果单从EPA或PGA数值来看,采用不同的输入方式对计算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影响,但如果将EPA或PGA看作整个选波过程中的一环,同时结合规范对选波的其它要求,比如所选地震波加速度谱与规范谱的“统计相符”,地震力满足正负偏差范围等,则会一定程度上减小两种输入方法的差别。话句话说,根据EPA和PGA两种方法选波,最终确定的可用地震波组可能并不一致,但对整体结构的最终评价结果可能影响并不是那么大。另外,如果按照美国规范的做法重点强调反应谱形状一致并通过缩放满足在结构基本周期点上相符的话,则无需关注到底是EPA还是PGA输入了,EPA的调整也将失去意义。

另外一点需要明确的是,EPA调整与美国规范(如FEMA P-58)中所说的对地震波进行“缩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有本质的区别。EPA调整仅仅是对地震波本身的调整,不涉及结构特性,其目的是为了避免PGA瞬时尖峰带来的干扰,而不是为了通过EPA调整使本来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地震波调整后满足要求。后者的峰值“缩放”则和结构特性相关,完全是为了获得满足和规范谱相一致的输入地震波,在基本周期点地震动的两个分量的几何平均谱与规范谱相符。

通过以上分析,将对EPA调整的理解简单总结如下:

(1) 使用EPA进行选波,可以避免PGA瞬时峰值的干扰;

(2) EPA本身的计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做法,不同调整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性较大,对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尚未形成合理估计,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 EPA调整与地震波是否满足规范基本要求没有因果关系,也不建议为了使得地震波满足选波要求而随意改变EPA的调整方法;

(4) 应合理区分EPA调整与美国规范中地震波“缩放”的不同概念;

(5) 无论使用EPA还是PGA,都应结合规范的其它选波原则,确定最终满足要求的输入地震波。

4 关于地震波“有效持续时间”和“有效计算时间”

王亚勇大师文中对地震波的有效持续时间做了明确解释,一是如何计算有效时间,二是有效时间的持续长度规定。笔者仅针对持续时间的长度谈谈自己的认识。5倍的有效持续时间应该是最低限值,具体取多长除了依据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还需要综合考虑地震波的实际振动情况,根据以往的项目经验,通常需要计算到结构的响应明显衰减。例如人工波的形状通常为梭形,较大振幅持续的时间较长,而对于一些短周期结构,可能需要计算到整个地震波完全振动结束。另外对于超高层结构,当周期较长时,比如8s以上,结构的振动最大响应经常会相对于地震波输入峰值有较大的滞后,而天然波的振幅本身衰减较快,这种情况下在满足5倍有效持续时间的前提下,需要确保结构的最大响应已经出现并有明显衰减。为了实现这一计算目的,有时需要增加“有效计算时间”,即计算机计算的持续时间在地震波5倍“有效持续时间”之外应有一定延长,这部分计算时间对反映结构的最大响应经常是有意义的。

5 选波时基本周期点及高阶振型的综合考虑

王亚勇大师在文中指出,“遵循‘在统计意义上相符’的原则选择天然地震波时,只要求所选的天然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反应谱值在对应于结构主要周期点(而不是每个周期点)上与规范反应谱相差不大于20%。这个要求只是一种参考,便于数据库管理员在数据库中挑选合适的记录。一般情况下,照此要求选择的地震波可以满足时程分析要求。但是,不宜将此作为检验地震波的标准,检验标准仍然是规范规定的结构底部剪力。”笔者觉得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如果所选择的地震波在每个周期点都与反应谱值满足较小的正负偏差(实际上很难,除非人工波),肯定更容易满足总地震力的要求,但会失去实际地震动输入的多样性,时程分析对结构真正响应的暴露就会大打折扣,也会失去“校核”的原本意图。有时候正是需要选择各种不同频谱特征的波,将结构的各种不利响应激发出来,以发现结构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这可能对于基于强震的弹塑性分析是更为重要的。

下面给出一个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的对比案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目标结构是一栋高度约600m的超高层,基本自振周期9.15s,选择了7组地震波,两组人工波,5组天然波,从总地震力看,单条波以及7组波的平均值与反应谱的比值均满足规范的要求。以其中的L0257天然波为例进行说明。

L0257地震波的总地震剪力是反应谱结果的110%,但该波的反应谱曲线与规范谱在前三阶周期点上的差异程度均不满足正负20%的要求,第一周期谱值仅为规范谱的35%,第二周期为186%,第三周期为52%,说明第二周期将可能激发更大的振动响应。从楼层剪力曲线和与反应谱的比值曲线上可以看出,34层以下时程计算的剪力大于规范反应谱结果,比值在100%~120%之间;34-85层则小于反应谱结果,最小比值仅为49%;92层以上基本都超过了120%,最大为136%。说明该条波作用下结构振动形态中一阶振型比重较小,高阶振型效应明显,从楼层地震力曲线上也可以得到这个规律。楼层位移曲线则显示出时程计算结果明显小于反应谱结果,但层间位移角在上部30层则显著大于反应谱结果,也是高阶振型效应明显的表现。因此可以认为该地震波既满足了基本选波的地震力要求,又充分反映了结构震动响应的特征,起到了对反应谱分析结果的有益补充。

表4 时程计算总剪力与规范反应谱结果的比值

底部剪力

数值/kN

时程/CQC

CQC

316000

——

L0257

348710

110%

表5 前三阶周期点上与规范谱值的比例

阶次

周期

规范谱

L0257

L0257/规范谱

1

9.15

0.061

0.02

35%

2

3.67

0.116

0.22

186%

3

1.84

0.208

0.11

52%

反应谱对比曲线

6 关于“弹塑性计算结果中地震力不重要”的理解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时程分析,主要是弹塑性变形计算,力的计算并不重要。”在笔者所参与项目的一些抗震审查会上,王大师也曾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主要是认为和变形计算结果相比,内力的计算结果随机性更大,并且目前的弹塑性分析也主要是对弹塑性变形进行评价。笔者曾经在“小匠驿站”公众号里推送过一篇文章《弹塑性分析的内力结果你用对了吗?》,对弹塑性分析所得内力的合理使用做了探讨,总体看下来,弹塑性内力的“用处并不大”——不能用于梁柱截面承载力验算、不能用于剪力墙抗拉、抗剪验算,不能用于配筋设计。如果说用内力降低的程度间接判断结构损伤破坏的水平,有时候也并不是非常靠谱。已经有不少项目发现,弹塑性内力和弹性内力的比值并不符合常规的概念判断,即违反所谓的“损坏越严重内力降低程度越大”的认识。有些结构损伤并不严重,但地震力下降程度较大,也有个别结构弹塑性分析所得地震力大于弹性分析结果,这和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多样性不无关系,而且与弹塑性时程分析软件如何摘取构件内力的“最大值”有关。钢和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表明,在地震作用每一时刻,应力都在变化,甚至正、负都可能转换,而由于塑性产生的“残留”变形是不可恢复的,体现了构件的损伤。这正是弹塑性时程分析可以得到的有价值的结果。当出现这些看似“异常”的现象时,有必要检查输入参数和地震波的特性,同时了解软件是如何摘取构件内力的,尽可能排除计算本身误差的可能性。下图给出两种特殊的情况,一种情况发生了弹塑性地震力大于弹性地震力,另外一种则表现为弹塑性地震力降低“过多”。(具体可参阅“小匠驿站”公众号近期推文《地震内力响应的“悖谬”关系》)。

7 结语

本文是对王亚勇大师文章的学习体会,其中结合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以及从实际工程项目当中获得的一些感触。由于水平有限,理解难免存在片面,敬请王大师和业界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亚勇. 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准则和输出结果解读[J].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 2017,47(11):1-6

2、 胡聿贤. 地震工程学[M] .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

3、 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FEMA P-58, 2012

4、 山根尚志. 日本地震简介和日建设计的抗震设计[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08,10(3): 54-61

5、 裴星洙, 张力, 周晓松, 等. 日本抗震规范中有关地震力和输入地震波的处理方法[J].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2007,37(8):77-81

6、 李琳. 强震动记录选取中目标谱的研究及应用[D]. 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5

7、 钟菊芳, 胡晓, 易立新, 等. 最大峰值加速度与有效峰值加速度的大小比例关系及影响因素探讨[J]. 世界地震工程,2006, 22(2): 34-38

8、 汪大绥,安东亚,崔家春.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用于指导结构性能设计的若干问题[J].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2017,47(12):1-10

9、 安东亚,汪大绥,周德源,等. 高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刚度退化与地震响应关系的理论分析[J].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学报,2014,35(4):155-161

声明:以上内容经作者授权,由《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整理发布。未经本刊及作者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倾情代售全球首款“座”包

点击此处可查看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微信过往文章,也可通过关键词搜索你喜欢的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喜欢就置顶哦!

合作/投稿/转载请加QQ:80327128或455323924

点击下方“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报名参加“第二届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研讨暨工程观摩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17/08/4d5f471274/

钢结构地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