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279个项目项目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另有5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工程建设领域获奖项目有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在此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具体获奖项目如下:
工程建设领域获奖项目: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
二等奖(2项)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38 |
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
李 杰(同济大学), 陈建兵(同济大学), 陈 隽(同济大学), 吴建营(华南理工大学) |
41 |
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廖世俊(上海交通大学) |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
二等奖(通用项目)(9项)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64 |
大跨空间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范 峰,沈世钊,武 岳,戴立先,支旭东,马荣全,曹正罡,钱宏亮,黄晨光,孙 瑛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65 |
大型复杂结构在线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 |
王 涛,潘 鹏,聂 鑫,张令心,陶慕轩,戴君武,曲 哲,纪晓东,周惠蒙,邓开来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防灾科技学院 |
66 |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 |
朱合华,刘新荣,周 松,闫治国,张季超,白廷辉,沈水龙,徐正良,衡朝阳,张继红 |
同济大学,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
67 |
深部隧(巷)道破碎软弱围岩稳定性监测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刘泉声,焦玉勇,张强勇,张程远,靖洪文,薛俊华,郭建伟,康永水,刘小燕,陈礼彪 |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中国矿业大学 |
68 |
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 |
吴欣之,谭 平,周 定,高俊岳,龚 剑,倪一清,滕 军,崔晓强,吴浩中,吴树甜 |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大学,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
69 |
高速铁路标准梁桥技术与应用 |
郑 健,徐升桥,邓运清,刘 辉,牛 斌,盛黎明,胡所亭,薛吉岗,乔 健,刘永锋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70 |
高混凝土坝结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
贾金生,张国新,周厚贵,陈改新,王民浩,王永祥,王 毅,刘 毅,郑璀莹,涂 劲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73 |
滨海地区粉细砂路基修筑与长期性能保障技术 |
凌建明,卢 山,黄少文,吕 奋,钱劲松,李植淮,任东红,杨雪松,赵国强,过震文 |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海南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上海崇启通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公路管理局,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 |
75 |
跨江越海大断面暗挖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与应用 |
洪开荣,贺维国,卓 越,谭忠盛,蒋树屏,孙振川,彭立敏,王明年,邹 翀,刘招伟 |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
二等奖(通用项目)(3项)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14 |
复杂水工混凝土结构服役性态诊断技术与实践 |
胡少伟(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顾冲时(河海大学),苏怀智(河海大学),沈省三(基康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何秀凤(河海大学),陆 俊(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21 |
水泥基压电复合监测材料与器件成套制备技术及在混凝土工程应用 |
程 新(济南大学), 黄世峰(济南大学), 徐东宇(济南大学), 徐跃胜(济南大学), 王 蕾(济南大学), 秦 磊(济南大学) |
46 |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刚性桩复合地基新技术与应用 |
刘汉龙(河海大学),陈永辉(河海大学),丁选明(河海大学),孔纲强(河海大学),陈育民(河海大学),陈 龙(河海大学) |
在279个获奖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共计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共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专用项目3项),二等奖63项(通用项目47项,专用项目1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通用项目1项,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0项(通用项目8项,专用项目9项,创新项目3项),二等奖149项。(通用项目120项,专用项目29项)。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获奖名单(通用项目)完整名单如下:
赵忠贤院士
赵忠贤,1941年生。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50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
超导临界温度很低,广泛应用受到影响。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长期的梦想。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研究员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通用项目)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
Katharina Kohse Höinghaus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德国籍,女,1951年12月生。燃烧学专家,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士,先后担任国际燃烧学会主席、德国科学和人文委员会委员等职。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赫英郝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燃烧诊断学者,开创并引领了生物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居里奥·纳塔化学工程奖章、化学/化工领域杰出女性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近20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担任学术兼职,与中国学者开展了深入合作,在燃烧诊断学、燃烧反应动力学和燃烧新技术领域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她提名推荐了多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燃烧学会、国际燃烧会议和权威燃烧学期刊中任职,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包括中国全部3位国际燃烧学会Bernard Lewis奖得主。她还与中国学者在中国举办了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推动国际燃烧会议于2010年在中国首次举办,切实提升了中国燃烧学科的国际影响。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西班牙文简称CIMMYT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是非营利性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成立于1966年,总部位于墨西哥。由云南省推荐。
CIMMYT是绿色革命的发源地,以培育优质、抗病、高产玉米和小麦品种闻名于世,其宗旨是通过提高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来消除贫困,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CIMMYT有1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3位科学家获世界粮食奖。
CIMMYT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多项重要贡献:CIMMYT热带玉米种质推动中国玉米在高产、广适育种方面取得突破,直接或间接利用CIMMYT种质育成了40多个主栽玉米杂交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CIMMYT小麦种质推动中国小麦在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利用CIMMYT种质育成主栽品种60多个,累计推广7.4亿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玉米和小麦分子育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论文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联合实验室及联合项目实施,助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有350多名中国科研人员到CIMMYT做访问学者或培训,他们中的20多人现已成为中国玉米和小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约翰·库茨巴赫
John Elmer Kutzbach
约翰·库茨巴赫,美国籍,男,1937年6月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长期担任麦迪逊分校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世界一流的气候模拟学者,也是古气候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库茨巴赫教授作为古气候模拟先驱者之一,利用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数值方法,模拟地球变化过程,开创性地将气候、地质和生态科学相联系,研究其间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成功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在构造和轨道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机理和驱动因子,为人类深入理解地球系统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开辟了新方向,同时开启了公众认知气候科学的新纪元。
库茨巴赫教授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近30年,无私传授先进学术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地质学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动力学研究新阶段。他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美重大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立项,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中国学者的密切合作,为中国优秀领军人才的成长和步入国际学术舞台,并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
克里斯·葛立夫
Christopher Gordon Groves
克里斯·葛立夫,美国籍,男,1958年5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土资源部推荐。
葛立夫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是活跃在国际水文地质、岩溶学术界的代表性专家,其参与撰写的专著《Methods in Karst Hydrogeology》已成为国际岩溶学术界的重要指导手册。
自1992年以来,他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西南大学等4个单位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引荐相关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来中国参与合作,为中国岩溶学科注入发展驱动力;通过传授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开展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调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数据,新建、更新、完善一批岩溶研究专业实验室,成功实施“中国环境健康项目”;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以及中心的建设、运行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国际岩溶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科文组织的第一期评估,同时“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被中国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促进了中国岩溶学科跨越式发展。
简·埃蒙德·阿布瑞尔
Jean Raymond Abrial
简·埃蒙德·阿布瑞尔,法国籍,男,1938年11月生。国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原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由上海市推荐。
阿布瑞尔教授是安全攸关软件开发方法“B方法”的创建者与实践应用的引领者。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创立了可信软件开发方法“B方法”,为形式化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提出的软件开发方法被国际工业控制领域广泛接受并应用,成为保障工业安全产品的里程碑技术。
自2005年起,阿布瑞尔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首次将“B方法”系统级的工控软件高安全保障解决方案引入中国,打破该技术的国际垄断,增强了中国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指导完成多个安全软件系统的设计研发,提升了中国安全攸关行业自主可控软件的研发能力。阿布瑞尔教授以海外学术大师身份领衔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协助华东师范大学筹建并获批了科技部国家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创建可信软件国际暑期学校,已连续举办11年,为工业界与学术界培养了一批高端软件研发人才。
维尔纳·胡芬巴赫
Werner Alfred Hufenbach
维尔纳·胡芬巴赫,德国籍,男,1942年7月生。国际著名轻量化工程科学家,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级教授,德国国家电动汽车研发技术“轻量化首席科学家”,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推荐。
胡芬巴赫院士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系统轻量化模式”的创立者,拥有109项发明专利,发表文章或专业书籍708篇(册)。Rolls Royce航空发动机、空客、宝马、奥迪等多家世界著名企业轻量化进程均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他被誉为“欧洲轻量化之父”。
他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的发展,从1981年就开始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向中国转让轻量化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与中方共同研发了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与原金属车身相比减重50%。他积极帮助培养中国青年科学家,特别是2003年至2013年担任同济大学教席教授,培养学生千余名。2015年以来,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联合在德国建立起高端轻量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帮助中国在轨道交通装备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素材来源:科技部官网、声振之家,《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此处”,可查看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微信总目录,并可通过关键词搜索你喜欢的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官方微信
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
合作/投稿/转载请加QQ:
455323924或80327128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社新推出减震技术微信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如果你喜欢我们,
记得把“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微信置顶哦。
点击下方“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可查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入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