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Reducing Mortality”——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
这是今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的主题。每年10月的第2个星期三,全世界以纪念日的方式号召大家树立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减轻到最低程度。
所谓“防患于未然”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自然灾害带和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交汇点上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地貌多样的现实,导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而在众多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最大的便是地震。
在今天,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之际,加强对地震的认知,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我们应对地震,减轻自然灾害的最好方法。
地震灾害有多可怕?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灾难性地震频次增多,损失也在不断加剧:
汶川地震灾区惨象
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震后的大火整整烧了3天;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发生7.5级大地震,地缝开合喷水,海峡峭壁坍塌入海;
1923年,日本东京横滨发生8.2级大地震,城市陷入火海;
1939年,智利发生8.3级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海浪最高达25米;
1976年,中国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1995年,日本神户发生7.2级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近7万人遇难,受伤达37万之多,失踪1万多人;
2010年,海地发生7.0级大地震,超过27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
……
电影《唐山大地震》剧照
地震会带来哪些损失?
一次不可抗力的地震,带来的是房屋倒塌损坏,交通损坏、火灾、疫情、房屋倒塌下的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等等。
5·12地震中房屋倒塌损坏严重
所有损失中,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便是房屋倒塌。大多数采用砖瓦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房子,抗震性能差,缺乏韧性,留给人们逃生的时间可能不到1秒。生命的避难所在顷刻间倒塌,家园成为废墟,至亲的家人在废墟中奄奄一息。如果避难所能够多支撑5秒钟,或许一切都大有不同。
左侧是没有损坏的钢框架,右侧是摇摇欲坠的砖混结构
地震损失可以通过科技降低么?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发生6.2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造成严重灾难,房屋倒塌,阿马特里切半个镇子不复存在,近300人死亡。
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6.8级地震,熊本县内9人死亡,916人受伤。更大的震级,日本的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却大大减少。经历了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到1995年“阪神大地震”惨痛伤亡之后,日本启动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不死鸟计划”。日本全国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规定此后的公共建筑中学校抗震能力要达到10级以上,普通居民住宅也能够抵御7-8级以上的地震。实践证明,日本钢结构住宅对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长期以来同样饱受地震灾害之痛。有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我国在地震中遇难人数高达55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其中,房屋结构和材料问题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
因此,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还是钢结构建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已经成为地震中生命的庇护所,在中国大力推广,尤其是地震频发地区。
钢结构建筑搭建抗震“生命方舟”
2013年的雅安地震中,两所钢结构建筑学校四川广元市利州中学、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小学,不仅完好无损,还成了人们的避难场所。
新建的四川广元中学
这样的钢结构建筑做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具有良好的抗震和防火能力。在同样地震力作用下,钢结构不会发生断裂崩溃;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对来说刚性比较大,当外力超过能承受极限时会局部破坏或者完全破坏。以中等高度建筑采用钢结构为例,采用钢结构建筑较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自重减轻约三分之一,地震作用可减少30%-40%,地面上单位面积的负荷也可减少25%以上。这可是经过了专业抗震测评的,绝不是儿戏。
钢结构钢管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测试
钢结构建筑以其“轻、快、好、省”,高度工业化、轻质高强的优势,大幅提高安全技术标准、实现绿色施工,是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而钢结构建筑除了抗震性能的优异表现外,还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优势。
-THE END-
来源:全国科普日,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