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行业信息 【名人堂】矗起高楼的脊梁—记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

【名人堂】矗起高楼的脊梁—记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

【名人堂】矗起高楼的脊梁—记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转自:"【名人堂】矗起高楼的脊梁—记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


  名人堂本周推出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下称“中建钢构”)是中国最大的钢结构专业集团企业,隶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钢构以承建“高、大、新、尖、特、重”工程著称于世,并创造了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业绩。


  陆建新作为中建钢构“金牌项目经理”之一,3040米是陆建新在深圳主持或参与建设的建筑钢结构施工项目总高度,近十年来,他主持参与的400米以上高楼有4座,这是让无数项目建设者望尘莫及的数字。不仅如此,北京、上海、广州的多座摩天大厦的建设者名单里,同样写着陆建新的名字。


       今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矗起高楼的脊梁》报道中建钢构陆建新先进事迹,并在头版配发评论员文章《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全文近8800字。《矗起高楼的脊梁》全文如下:

 


陆建新与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深圳,一座在改革开放中栉风沐雨的城市,一座在短短三十几年迅速长“高”的城市。


        今天,这里高楼林立,流光溢彩。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这些不同时期的地标,不断书写出城市的新高度……


         有人在平地上仰视高楼,怀揣敬意;有人在楼顶眺望远方,满怀憧憬。可是,人们并不知晓,在这些著名的摩天大厦里,都联结着同一个名字:陆建新。


        他,中建钢构公司“金牌项目经理”,在建筑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已达国际领先水准。


        3040米,是陆建新在深圳主持或参与建设的建筑钢结构施工项目总高度,近十年来,他主持参与的400米以上高楼有4座,这是让无数项目建设者望尘莫及的数字。不仅如此,北京、上海、广州的多座摩天大厦的建设者名单里,同样写着陆建新的名字。


        34年来,他扎根建筑一线,和团队一起用智慧与汗水、热情与执着,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


        去年9月,陆建新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国企敬业好员工”荣誉称号。


        他,新时期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用敬业的“钢筋”、奉献的“水泥”,浇筑着自己人生的高度,矗起一座座高楼的脊梁。


【名人堂】矗起高楼的脊梁—记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高度


        他三十四年参建了二十座国内知名的地标性建筑。


        以蔚蓝天空为背景,钢结构主体即将收尾完成的中国时下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高耸入云,美得让人炫目。


        一个普通的上午,在项目部部署完工作,陆建新抓起一顶安全帽扣在头上,腰上系上安全带,急匆匆走向一路之隔的平安金融中心工地。


        戴着眼镜,中等偏瘦身材,一副书生模样,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就是这座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最高指挥官。


        “工程已接近尾声,现正进行楼顶塔冠部分钢结构焊接施工。”陆建新说,“这个工程节点很关键,每天不到现场看看我放心不下。”


        施工现场位于118层楼顶,从下面乘电梯加爬楼梯要40分钟。楼顶工地空间狭小,20多名身穿黄色焊服的工人正在紧张工作。


        作业面距地面近600米高,站在上面,风力明显加大,很容易失去重心。工人们系着安全绳,倾斜在半空中的桁架上爬行作业,每一个动作都惊心动魄。

看到上方一根桁架连接处已焊接完成,陆建新身手敏捷地爬了上去,只见他挂好安全带,一只手扶住固定的支架,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焊条头仔细探查桁架的焊缝处,神情专注,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焊缝质量是钢结构施工的关键,必须确保每一条焊缝检测合格。”陆建新说,这座大楼的现场安装焊缝坡口长度连起来长达36万公里,如有一处出问题都不是小事。


        作为无数城市建设者中的一员,陆建新和同事们每天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不断刷新城市的高度。


        1982年,陆建新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同年从湖北荆门南下深圳加入中建三局一公司(即中建钢构前身)。他在深圳参建的第一个项目是闻名全国的国贸大厦,从事测量技术员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参与特区建设的自豪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建筑业。”陆建新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建筑行业干出一番成绩。


        果然不出所望,34年来,陆建新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建起了36座重要建筑,其中20座属于国内知名的城市性地标:

        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深圳国贸大厦;

        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

        中国第一幢摩天大楼、时年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

        时年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

        时年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时年华南第一高楼——广州珠江新城西塔;

        时年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


        从技术员到工长,从总工到项目经理,陆建新事业的高度在节节攀升。但永恒不变的是,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行业的第一线。


        这期间,有民企开出数百万年薪“挖”他,他坚决表示:“这辈子就在中建钢构干了!”


        这期间,领导说年纪大了在基层太苦,到总部机关轻松些,他婉拒说:“每天在工地上看着大楼长高,心里踏实又满足!”


        是的,对于深爱着建筑工作的陆建新来说,可以在工地上亲眼看着大楼一天天的长高,他的心里是甜的。再多的艰辛困苦,因为这种情深似海的“深爱”,变得云淡风轻;再多的奔波劳累,因为这种坦荡真诚的“热爱”,变得无所无惧。


        就这样,冬去春来的接力中,他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悄然融于高楼的节节拔高里,融入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高强


        他用毫米的刻度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陆建新随身携带两个小本子,一个记事本,另一个是记账本。每天的重要事项和费用支出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清清楚楚。


         对此,曾有个别员工不太理解。张营是项目商务骨干,一天他找陆建新签分包付款单,陆建新照例拿出记账本,一一记下付款信息。小张忍不住问:“这些明细公司财务和商务各部门都有,作为项目经理,再做这些有必要吗?”


        陆建新问小张,开工至今,项目共付款多少?其中劳务费、塔吊支撑制作费、探伤、工资、办公费、机械费又分别是多少?这可把小张给问住了。


        “成本测算和实际开支要经常分析对比,这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当陆建新拿出小本,将相关数据一一道出时,小张恍然大悟,明白了记账本的重要。


         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陆建新在管理上以严谨和精细著称,对工程质量视如生命。


         2004年至2007年,陆建新担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该建筑高度492米,合同工期短,被业内专家评价为“极限工期”。钢结构安装总重量大、单件重、造型独特、变截面多,建造极具挑战性。


        那时候,与世界先进钢结构施工技术相比,我国的整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大楼项目业主是外资公司。工程一开始,外籍业主项目经理处处表现出对中国建筑人的不信任,对施工能否达标持怀疑态度。


        “一定要争这口气,为国人争光!”作为项目总工,陆建新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与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共同化解了转换桁架第一次跨越、巨型斜柱第一次就位、减震装置第一次闭合等十大难题。


        时任该项目技术员的王占奎回忆说,公司之前承接的工程用的基本上都是国产钢材,这栋大楼用的多数是欧洲进口钢材,两者材质上有些不同,需要通过试验寻找到合适的焊接参数,然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反复试验过程中,头两次外方检测都没有达到要求,更加重了外方的不信任感。陆建新顶着压力,加班加点研究、试验,终于在第三次检测中顺利过关。


        “他在质量上要求非常苛刻。”王占奎说,有些在很多人眼里不是问题的地方,陆建新都认为是大问题。最后,该工程钢结构项目提前完工。标准焊缝长度为1700公里,一次检测合格率达99.8%,远远高于规定标准;主体结构最大垂直度偏差22毫米,大大低于规范允许的50毫米。


        工程最终高标准、高质量竣工。这令外籍经理很吃惊,他对陆建新竖起大拇指:“你们是这项工程所有施工队伍的楷模!”


        施工现场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陆建新每天都如履薄冰,碰到问题总是亲力亲为去解决。


        2009年8月,京基100项目一台塔吊油缸损坏,境外供应商告知:购买新油缸需4个月时间交货,运回澳大利亚修理也需3个半月。而按照项目合同规定,业主要求每月塔吊因故障停修的时间累计不超过72小时,否则每超过一天罚款3万元。


        时间不等人。买不得修不得,陆建新想出的对策是“换”——使用同型号塔吊的广州西塔项目正进入收尾阶段,可以借用西塔的油缸。陆建新马上奔赴广州,经过一天紧张施工,第二天傍晚6时,油缸从400多米的高空卸下来,立即装车运回深圳。第三天清晨6时,油缸安装就位,施工恢复正常。


        有人问陆建新,为什么要自己亲自跑去广州?他回答,西塔位于闹市区,高空拆卸油缸十分危险,必须眼看着安全落地,自己才放心。


        作为钢结构项目负责人,陆建新不仅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还经常“越位”,费尽心思为合作方着想。

 

        2010年12月,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地下室钢结构制作工程正式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拟设置4台塔吊。陆建新获悉后,认为地下室施工吊装量并不大,安装两台塔吊即可。为此,他认真测算之后,专门写了一份建议,获得采纳,直接节约费用1000多万元。业主要表示感谢,他说,既然是合作方,就是一家人,能节约当然要想着节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已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理念了,可是能几十年一以贯之地身体力行的人,又有多少呢?


        陆建新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管自身的工作多繁忙,不管面临的任务有多艰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高精度的“尺子”。他耐心细致地推敲着一个个细节,事无巨细地琢磨着一个个变数,用别人难以理解的“严谨”与“苛刻”,投入与工程有关的每件事。


        在建筑这一与无数人的生存安危息息相关的行业中,这样的精益求精,这样的“死磕”到底,不就是最大的担当么?


高超


        他在进行建筑技术创新中创造着世界奇迹。


        目前全球100层以上的高楼,中国占了一半,其中使用钢结构的国内超高层大楼,中建钢构承建了一半以上。


        业内人知道,超高层建筑结构高、跨度大,施工难度超乎想象。而由陆建新率团队参建的多座地标性建筑,不仅创造了世界高层建筑施工的最快纪录,而且实现了许多重大建筑技术创新。


        1994年,陆建新担任深圳地王大厦钢结构项目的测量负责人,这座大楼高384米,当时是亚洲第一高楼。


        施工测量是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安全稳定的基础环节。那时,这个结构高度的施工测量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经过反复钻研,他最终摸索出一个办法:采用传统的经纬仪观测与激光投点量距两种测量方法建立双观察复核系统。


        结果,采用这一新的测量技术,控制钢柱总垂偏内倾25毫米,外倾17毫米,这个精度仅为当时美国钢结构AISC标准允许偏差的1/3,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世界奇迹。


        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陆建新身经百战,攻克的大大小小施工难题可谓成百上千。但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上,他自称遇到了平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这次挑战,曾让他很长时间寝食不安。


        平安项目的施工塔吊在安装上突破常规,一般情况下都是装在大楼中心的核心筒内,这样容易固定,不足之处是只能装2台,施工效率受限。该项目业主希望缩短工期,塔吊数目增加到4台,因此,只能装在核心筒外墙。这一做法在国内外建筑业还没有先例。


        4台塔吊每台自重达450吨,工作时经常要吊起100吨左右的构件。这些庞然大物如何固定?是摆在陆建新团队面前的大难题。


       历时两个月技术攻关,陆建新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模拟验算、论证及图纸深化,终于研发设计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系统。


        塔吊很快安装起来,可不久问题又来了,陆建新发现,塔吊部分支撑节点薄弱,且支撑架有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异响。


        他爬上塔吊支撑架,仔细观察,拍了很多照片。随后他找来技术人员,对着照片商讨对策,最后对支撑节点进行了局部加强。


        然而,加强之后,“咔嚓”声依旧。“一旦发生事故,就是世界新闻,那就不只是我个人的事了,而是中建钢构甚至是中国建筑行业的一场灾难!”陆建新越想越害怕,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他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继续攻关,一方面向公司领导“求援”。


        公司立即组织专家开会分析,得出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现有支撑系统没有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某些细节上。


        连续数日,陆建新白天跑到塔吊上观察,晚上躺在床上思考,甚至半夜起来给其他技术人员打电话,探讨原因。平安项目部副总工程师王川回忆说:“那些日子明显感觉他头发白了很多。”


        终于,陆建新带领团队准确找到了问题:支撑架节点处销轴每根细了一点点,导致接触不是特别严密,另外,局部连接板也稍微薄了一点。


        问题找到了,他顾不上喘气,亲自参与修改图纸,并奔赴销轴制造厂家,监制出新的部件,装上后,果然“咔嚓”声没有了。


        可是,过了不久,稍微松了口气的陆建新又碰到新问题。随着楼体不断长高,塔吊要跟着爬升。前几次按照既定方案爬升,每次用了8天多时间,各个施工方、业主发现这会严重影响进度,甚至会造成1000多工人每次塔吊爬升时都有几天时间“窝工”。于是,拿出塔吊又快又安全的爬升方案刻不容缓。


         陆建新又在塔吊上开始了“蹲点”,琢磨了几天,拿出了一套吊挂拆卸的新办法。结果第5次爬升只用了4天半。整个算下来,比原方法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整体技术节约1000余万元。


         业内专家认为,陆建新团队在平安项目塔吊使用上的一系列创新突破,对中国高层建筑施工意义非同小可。


         同样在这个工地,陆建新带领团队还创下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纪录。截至目前,经过专家评审,这个工地上已有两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正因为有一批像陆建新这样的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我国钢建构施工技术迅速迈入了世界一流。”中建钢构董事长王宏自豪地说。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作为深圳的工程师,陆建新的身上,既继承了中国老一代建设者的优良作风,又焕发出新时期建设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活力。


        正是这样的“敢为天下先”,成为他攀登技术高峰的不竭动力;


        正是这样的创新不止,让他攻下一个个难题,攻克一个个堡垒,带着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陆建新以创新精神为笔,以高超技术为刀,雕塑出的敬业之魂,让人感佩。


高远


        他在新知识新技术的苦苦追求中获取了充足的工作能量。


        陆建新进入中建钢构时的学历是中专,现在他的职称是教授级高工,在建筑行业,这是最高级。


         万丈高楼平地起。陆建新深知,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是钢筋、混凝土与知识、技术的结晶铸就。


        陆建新养成了一个习惯,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给自己充电。他订阅了《施工技术》和《钢结构》,陆建新视这两本权威的行业杂志为良师益友,从中追踪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他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在这两本杂志共发表论文24篇。


        入行不久,陆建新除了测量,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各种新的施工机械不断引进 。每引进一台新机械、新设备,陆建新都要深入工地潜心研究,掌握新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技能。如今,工地上绝大多数设备,他都能熟练使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不加强学习就要被淘汰。”中建钢构绿色事业部许航介绍,陆建新对建筑钢结构行业广泛应用的CAD等软件十分熟练,“不少年轻人都追不上他”。


        陆建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获得的各种技术成果和奖项数不胜数:在中建钢构获得的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他参与了4项;他主持和参与的施工技术国际领先的有7项、国际先进3项;参编国家级工法1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中建钢构对人才的培养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成为既精技术又善管理的“卓越的领导者”。陆建新在追求技术“高度”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管理上的“高度”。


          2008年的一天,陆建新鼓足勇气走进公司董事长王宏办公室,从未当过项目经理的他毛遂自荐,提出想当京基100项目经理。这让王宏既感到意外,内心又暗自高兴。“陆建新从来不向领导提要求,这次主动请缨,说明他想挑战自己,想做事,敢担当。” 王宏说,要当好京基100项目经理不那么容易,公司正需要他这样的人去挑大梁。


        经过研究,陆建新被任命为京基100项目经理。2年多后,大楼落成,他交上一份优秀答卷,个人管理水平又上新台阶,并成为中建钢构三位金牌项目经理之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忙碌的工作中,陆建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钻研从未停歇,既吃得了苦,也静得下心。


        多年来,如饥似渴的知识汲取,犹如他建筑生涯中的一个个小小“加油站”,让他蓄满了充足的能量,自信而从容地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新出发,新远航。



         他对待集体和同事就像冬夜中的火焰温暖而亮堂。


        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团队,也是同样的热爱。


        陆建新用人格魅力打造优秀团队,带给别人的总是温暖与力量。


        赵中原是陆建新担任上海环球项目总工程师时的徒弟,他至今仍记得师傅的一次“教导”。


         陆建新让他编制一个整体安装工序专项方案,那是他第一次独立做这种事情,做得特别仔细,自认为很完美。当他把方案交给陆建新,准备去施工现场时,却被喊住了:“别急着走,我们一起把方案再过一遍。”


        没想到这一“过”就是一个下午。


         赵中原后来才明白,陆建新交待他编写方案时,实际上早已胸有成竹。之所以让他编写然后再修改,就是为了锻炼他。“这次‘锻炼’对我来说,终身受益!”


        陆建新性格温和,包容心强,有时在帮助别人时备受委屈,他也毫无怨言。


        几年前,有位年轻人给合作方写邮件错漏较多,说了几次还没有改进。一天,陆建新特地找出几封邮件作为示范,给大家讲如何写公务邮件。没想到讲完之后,陆建新走出房间时,这位年轻人悄悄跟了出来,在走廊上二话不说踢了他一脚。


        陆建新回头一看,火气顿时上来,但想想又压了下去,小伙子年轻气盛,相信他会理解这样做不是故意出他洋相,而是为了大家一起进步。陆建新没说什么就奔工地去了。后来在工作中,陆建新仍然一如既往关心他。小伙子十分感动,多次对自己的鲁莽表示道歉,现在两人成了忘年交。


        在陆建新的培养下,一大批昔日的徒弟、同事,已经成长为中建钢构的中梁砥柱,其中不乏项目经理、生产经理、商务经理和技术总工。


        “只有让整个团队尤其是年轻人更加优秀,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陆建新真诚地表示。


        建筑企业常年“居无定所”,工地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陆建新先后在国内外8座城市施过工,有的工地一呆就是几年。顾上了工地的“家”,就顾不上了自己的家。


        2005年,上初中的女儿不小心滑倒,小腿胫骨骨折。女儿动手术时,远在上海工地的陆建新也不能陪在身边。手术后不久,行动不便的女儿坚持上学,只有妻子一个人忙前忙后照顾。每当谈起这些,陆建新眼眶就有些湿润,他说,欠家人太多。


        但对待同事和下属,除了业务上无私地“传帮带”,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关心。


        2010年7月的盛夏,正是京基100项目施工的关键期。一天下午,项目生产经理欧阳仕青跑进陆建新办公室。“陆总,我妻子在老家腿摔骨折了,刚做手术,2岁的小孩没人管,着急叫我回去!”说这话时,欧阳仕青又着急又为难,他心里很清楚,工期紧张,工地特别需要他。


        陆建新听完,没提工期的事情,而是关心地询问他妻子的伤情。了解到目前伤情稳定,主要是静养和休息,马上提出,把母子都接到深圳来,这样欧阳仕青就可以两头兼顾了。


         第二天,陆建新就派出工地上仅有的一辆小车赶往欧阳仕青的河南老家,他还特别叮嘱司机接到人后要开平稳些,让伤员舒服、安全。同时,从员工宿舍中腾出一间房,安顿他一家人。妻子接到深圳后,可以在下班后照顾一下,欧阳仕青心里也踏实了。几个月后,他妻子腿伤痊愈了。


        在工地上,陆建新像一位“大家长”。员工陈跃光肾结石在医院做手术,他一天一个电话,千叮咛万嘱咐,还特意安排员工轮岗照顾。他平时督促抓好劳务工体检、免费理发等福利活动,还创办了每月四场的“工地电影院”。


        平安项目部管理与别的项目部有很大不同,上班从来不打卡、不考勤,但却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


        “陆总每天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项目员工刘冠男说,“我们的头儿都这样,你说谁还好意思晚来早走?”


       陆建新就这样对工作无比热忱,对同事一片诚心。


       在工作中,他刷新的是高度;在团队中,他彰显的是高风。


       这样的高风亮节,弥散在他的工作与生活中,犹如春风化雨,犹如冬日暖阳,温暖了身边的每个人。


        时光荏苒,用爱心与人格魅力凝聚而成的团队,坚不可摧,他们成为了陆建新最可爱的同伴,最可信任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

       这就是陆建新,一位优秀的“鲁班精神”的传承者,一位浑身充盈着“工匠精神”的建筑人,一位非凡而又普通的特区建设者!因为专注的热爱,因为执着的坚守,这个名字那么熠熠生辉,那么鲜明地镌刻在一座座高楼的建设史中。

如今,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工程即将全面竣工,雄姿巍巍,中国第一高楼将屹立在这片创造无数奇迹、充满无限生机的热土上。


        站在大楼高处,陆建新心潮澎湃,环视这座繁荣之城,他深感30多年的奋斗与奉献无怨无悔,无比荣光!


来源:深圳特区报


“转自:”公众号,致力于推广钢结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大量工程实例,介绍钢结构知识和行业资讯,搭建一个钢结构行业交流的平台。

 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转自:”公众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16/04/83371039b7/

钢结构地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