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基坑工程的发展概况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基坑工程技术长足发展。
1、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上一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新世纪初的十多年,发展阶段。
1)两个阶段的标志——
第一阶段:2000年前后基坑工程的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颁布;
第二阶段:2009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的颁布、一批相关的规范全面修订。
2)基坑工程设计理念的改变——
早期:设计往往以满足地下工程施工为主。或以经验为主;或以理论为主。
现今:满足环境保护已成为设计施工的基本出发点。理论和经验相结合。
3)基坑设计方法——
极限平衡法:卜鲁姆法、盾恩法、相当梁法等 ;
弹性支点法:解决变形分析问题;
有限元法:平面、空间;土体与结构共同作用;考虑土的弹塑性等
4)对基坑稳定性的认识——
基坑事故主要是岩土类型的破坏形式。整体滑动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等在软土中尤其重视。
二、基坑工程的新型支护结构
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土体加固类——放坡、土钉墙、重力式水泥土墙等。
支挡、拉锚式——围护墙:排桩、地下连续墙;支锚体系:拉锚式,内支撑。
围护墙
支锚体系:拉锚和锚杆
1、复合土钉墙
土钉支护结构的优点——施工方便、设备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等。
土钉支护结构的主要问题——适用有一定限制,仅适用于非软土场地。软土地区:稳定性。
土钉支护结构的主要问题——软土地区:稳定性
复合土钉墙——采用水泥土搅拌桩、预应力锚杆、微型桩等的一类或几类结构与土钉墙复合而成的支护结构。
软土地区的应用——以水泥土搅拌桩、微型桩等“超前支护”,
解决:隔水性;土体的自立性(加大自立高度和持续时间、提高稳定性)。
非软土地区的应用——通过微型桩、预应力锚杆等对限制土体的位移。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加大预应力可使位移减少40%~50%。使其适应的基坑开挖深度有所增加。复合土钉墙使开挖深度有所增加(12~15m)。
复合土钉墙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计入复合体的共同作用,但复合体的作用:不可过高估计;原位土层、土钉对结构稳定性的贡献:应占有主要的份额。
2、双排桩结构
双排桩结构——由前、后两排支护桩和梁连接成的刚架及冠梁组成的支挡式结构。
双排桩结构的特点——结构:有较大的侧向刚度,无需支撑或拉锚
施工:适应性广、工艺简单、与土方开挖无交叉作业、施工工期短等。
双排桩的设计——
嵌固稳定性验算:以结构前后排桩与桩间土的整体分析,但嵌固段被动土的抗力作用在总抵抗力矩中占主要部分。
刚架结构受力分析:
1)前、后排桩的受力前排受压;后排受拉,并引起前、后排桩竖向位移和桩身弯矩。
2)前、后排桩之间土体:考虑其的反力与变形关系(桩间土看作水平向单向压缩体,按压缩模量确定刚度系数)
考虑开挖后应力释放引起的初始压力(按桩间土自重占滑动体自重的比值确定)
3)桩顶梁
3、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由水泥土墙和内插的型钢组成的复合支护结构。
特点——支护性能好、造价低、环保(型钢可回收)等。我国于2010年颁布了《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 ,标志了该技术已较为成熟。
型钢和水泥土作用——型钢:作为挡土结构;
水泥土:作为截水帷幕。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的工作特性——
墙体变位较小时:水泥土对提高墙体的刚度有相当贡献;
墙体的抗弯承载力验算:不应考虑水泥土的作用;
型钢间水泥土的受剪:包括型钢间水泥土的错动受剪和最弱截面处的局部受剪。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的桩身强度——这是目前工程中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
设计要求:一般强度为1.0MPa左右,甚至更高;
实际情况:往往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取芯检测:28d强度值一般在0.4MPa左右。
如何确定水泥土搅拌墙的桩身强度?
工程实际:鲜有因强度较低而造成破坏的事例;
理论分析:要求水泥土28d抗压强度为0.5MPa左右;
规范建议:采用不小于0.5MPa较为适宜。
三、深基坑工程施工新设备和新工艺
施工中新设备和新工艺——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咬合桩排桩、超深多轴水泥土搅拌桩(SMW工法)、水泥土搅拌连续墙(TRD工法)、超大型环形支撑体系、十字钢支撑双向复加预应力技术、混凝土支撑的绳(链)锯切割法、锚杆的回收 技术等。
1、地下连续墙成槽机械和工艺
常用的成槽机械——
铣削式成槽机——最大成槽深度可达150m,墙体厚度可达2.5m。
槽壁稳定——
粉土、粉砂土等易坍塌土层的技术措施:
① “夹心”地下连续墙(水泥土搅拌桩保护槽壁);
② 改良泥浆性能。
2、灌注桩施工新技术
1)旋挖钻孔灌注桩
旋挖成孔:通过桶状斗式钻头回转切削土体。
装土外运:直接将土装入钻斗,提升卸土。
泥浆护壁:易坍塌土层——采用静态泥浆护壁泥浆排量仅传统工艺的1/4~1/5);
不易坍塌土层——可采用干式或清水钻进工艺(无需泥浆护壁)。
2)钻孔咬合灌注桩:由间隔布置的混凝土素桩和配筋桩相互咬合,形成的 “桩墙”。
咬合方法——旋挖钻机成孔、冲抓钻成孔、全套管成孔等。
性能——与间隔式灌注桩排桩相比:截水性能良好、不需附加的截水帷幕。
与地下连续墙相比:功能基本相同,但施工简便、造价低廉。
素桩和配筋桩——
素桩的混凝土:(超缓凝)初凝时间不小于40~70h;3d强度不大于3MPa;8d强度不小于C15。
配筋灌注桩:素桩混凝土初凝阶段施工,咬合素桩。
全套管成孔——适用:除用于咬合桩外,还可用于:淤泥、流砂、地下水富集等不良地层;城市建筑物密集或有地下障碍的地区。
3、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工艺
1)多轴柱列式水泥土搅拌墙:SMW工法(Soil Mixing Wall)
搅拌桩施工机械:三轴(四轴或五轴)搅拌桩机械;桩径650~1000mm,最大深度可达60m。
型钢拔出机械:液压式拔桩机
关于水泥土水灰比的讨论:我国规范建议水泥掺量高达20%左右;水灰比为1.5~2.0,砂砾土中为1.2~2.0。
高水灰比的必要性?
不必要——对水泥土强度并无益处;大量原土被置换,施工中难以实现(实际施工中往往出现涌土时便停止注浆);置换排出的土为水泥含量较高的废土,造成污染。
基于水泥土强度0.5MPa可满足要求的前提,
建议——水泥掺量取15%~18%; 水灰比取0.8~1.0。改用震动插入型钢的方法。
日本有关资料:水泥掺量15%左右,水灰比0.8~1.0之间。
型钢插入:
型钢插入时间?
规范规定:水泥土搅拌后30min内插入;
工程经验;水泥土搅拌后1~2h内插入,并无影响。
振动插入对型钢与水泥土的粘结力的影响?
在搅拌桩施工后1~2h内(水泥初凝前),振动插入型钢不会影响粘结力。
2)水泥土搅拌连续墙:日本称TRD工法(Trench Cutting Re-mixing Deep Wall)
特点——与多轴柱列式水泥土搅拌墙相比:成墙连续;表面平整;深度大。
搅拌连续墙施工机械——
成墙:采用链锯式搅拌刀具;
成墙深:刀具用销栓连接,深度可达数十米;
高度小:整体高低仅10m左右。
施工工艺——主机所带的链锯式搅拌刀具沉入地基土中并沿刀架移动,作往复运动,并在深度方向灌入水泥浆液,与土体搅拌、混合成墙。
四、逆作法和利用“时空效应”的开挖技术
1、地下结构的逆作法建造
逆作法——地下工程由上向下施工的方法。
特别适用:超深地下结构、环境保护要求高。
优点——
①以主体结构作为“支撑”,刚度大,基坑变形较小;
②无需支撑,大大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③可实现上、下结构同步施工,不同程度缩短工期;
④地下结构顶板较早形成,施工现场布置方便。
逆作的几种方法——
1)上下结构是否同步施工
2)平面区域是否全部逆作施工
3)顶板以下结构是否采用逆作
4)围护结构是否兼作主体结构外墙
逆作法的土方开挖——
2、软土地区利用“时空效应”的开挖技术
软土地区土的特点——含水率高、强度低,在开挖时有很大的流变性。开挖易引起基坑过大变形,甚至危及周边环境。
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周边地层的变形: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因开挖的空间尺度、坑底暴露面积而不同。这在软土地基的条件下尤为突出。
利用“时空效应”的开挖技术——“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超大深基坑中,分块开挖是最基本的措施。
分块开挖典型方式之一 ——超长线性基坑
采用分段分层开挖方法,及时设置支撑、施工垫层。
在前区段的基础底板完成后进行后续区段的开挖。形成线性的流水作业。
分块开挖典型方式之二——无内支撑的大面积基坑
利用后浇带进行分块施工,在前一区块基础底板施工完成后进行后一区块的土方开挖。
各块之间可采用跳仓施工法以加快进度。
分块开挖典型方式之三——大面积采用内支撑的深基坑
采用分层盆式开挖或分层岛式开挖的方式。
分层盆式开挖示例
分层盆式开挖示例——竖向分层盆式开挖
分层盆式开挖示例——平面分块开挖
五、结语
我国基坑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
地下工程规模将向大面积、超深度方向发展——需要基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基坑工程地域性、复杂性、综合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需要在设计与施工中给予加倍重视和精心。
CCDI高成结构
CCDI高成结构:隶属于悉地国际集团
服务邮箱:sz.gcstru@ccdi.com.cn
服务热线:0755-32967876
“CCDI高成结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