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建筑结构-公众号 建筑结构丨中国3年水泥用量超美国100年,盖茨震惊了!

建筑结构丨中国3年水泥用量超美国100年,盖茨震惊了!


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用掉的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掉的还要多。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博客中发布了下述图表,他震惊了。

尽管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经济增速也较高,但美国在整个20世纪都处于扩张的全盛期,绝大多数公路、桥梁和摩天大楼都是在当时修建的。中美国土面积差不多大,分别为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盖茨的统计数据来自历史学家Vaclav Smil,后者将水泥称为“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材料。”Vaclav Smil的资料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下图是美国20世纪的水泥消费量,数据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大萧条时期、二战和80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时期,美国的水泥消费量出现明显下降。在20世纪的100年间,全美水泥消费量增至44亿吨。

  

相比之下,依照伦敦《国际水泥评论》杂志的数据,中国在2011到2013年的短短三年间,就消耗了大约64亿吨的水泥。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数据相差不多:该局矿物类大宗商品专家Hendrik van Oss统计,中国在2010年-2012年间的水泥消费量约为美国1900-1999年总量的140%。

显然,中国近些年的水泥消耗量相当惊人。如果将这些水泥集合成立方体来俯瞰芝加哥,就会是下面这张图的效果:

如果将这些水泥建成停车场,那么其将覆盖整个夏威夷岛:

那么,这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中国正以创记录的速度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比美国在20世纪的建设速度快多了。每一年,有多达2000万中国人搬进城市,比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人口总和还要多。这种巨变的发生时间还不到50年。1978年,中国只有不到20%的人口住在城市,而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就将扩增到60%。

  

在城镇化过程中,约有一半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在2000以后建造的。当时,新的铁路交通网、省际交通、水坝、机场和高楼大厦在全国范围内拔地而起。仅需要看看上海浦东地区在1987年以后的变化就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

  

不仅是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中国还有诸多小城市也在悄悄地推进现代化进程。2009年,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221座,而欧洲当时只有35个。

  

此外,高盛此前指出,中国今日的人口数量仅仅是美国的四倍,但却是美国20世纪早期人口的15倍,也是1950年美国总人口的9倍。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建筑材料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钢材(2491, -35.00, -1.39%)和水泥的产量几乎相当;到了2010年,钢材的产量翻了八倍,而水泥产量则猛翻了25倍。必须要提的是,美国的很多房子是木制材料,而中国近些年多使用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

  

中国的水泥产业也和这个国家其他制造业一样,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幅度扩张。很多中国的水泥制造商都属于国家,他们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并且能获得廉价资金。也正如电解铝、钢铁和造船等其他行业一样,中国水泥行业也正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状态。这个行业经历了不顾产品质量和公司利润的爆炸式扩增阶段。

  

更重要的是,中国较低的建设标准意味着一些混凝土建筑可能需要推倒重建。高盛曾称,中国约有1/3的水泥属于低品质产品,在其他国家是不允许被使用的。

来源:青年财富日记。

直接点击此处,可查看《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微信历史消息,并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查询你喜欢的内容。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

1)10月22-24日上海:第二届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点击此处查看详情。咨询:18610687469

2)11月5日-8日贵阳: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暨第七届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点击此处查看详情。咨询:18701529806

或返回上页点击最新活动查看详情。

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杂志订阅:010-57368777;微信推广:010-5736878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15/09/d0d7eadb23/

钢结构地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