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4座,中国第3座“城中城”——成都来福士广场是继上海来福士广场、北京来福士中心之后,凯德置地在中国开发、管理和持有的又一座“来福士”品牌系列建筑。
塔楼结构主体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带斜撑的密柱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方案以三峡风光为设计灵感,为保证整个建筑的“通透性”,建筑师根据光源照射,用极富艺术的“光雕建筑”和高色泽要求的浅色清水混凝土塑造了建筑的灵魂。
项目建筑方案设计由美国著名建筑师Steven Holl(斯蒂芬·霍尔)先生主持完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结构专业全过程以及建筑、机电专业施工图的设计工作。下文对此项目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各个独立塔楼的设计进行介绍。
成都来福士广场总体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成都来福士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与人民南路交界处,总建筑面积约31.2万m2,其中地下部分约11.6万m2。项目由5座呈半围合形不等高的塔楼(T1~T5)、裙房以及4层地下室组成(图1)。T1和T2为办公楼,均为2~9层,结构主屋面高度均为119m;T3和T4为酒店,分别为35层、33层,结构主屋面高度分别为118,112m;T5为公寓,为32层,结构主屋面高度为109m;地下室功能为商业、车库及设备用房。典型的建筑平面见图3~6。
图1 成都来福士广场
2 结构设计面临的挑战
2.1 丰富的立面造型
该工程造型的突出特点包括:突出悬挑、斜向悬挑、立面开大洞、立面收进、竖向构件不连续、空中连桥等。这些独特的造型给具体的结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2.2 清水混凝土立面
建筑物主要外立面(柱、梁及斜撑外表面)采用浅色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面积约为6万m2。浅色清水混凝土表面不设置对拉螺杆孔眼及明缝;清水混凝土强度等级高,10层以下竖向构件多为C60;节点复杂(尤其是型钢混凝土结构)给清水混凝土的浇筑带来极大难度部分构件(大悬挑及转换桁架)清水混凝土的浇筑需要延迟施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尚无设计先例。
图7 工程立体效果图
3 结构体系
3.1 主体结构
塔楼结构主体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带斜撑的密柱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特殊部位(如大跨转换桁架、幕墙后斜撑、T3东南幕墙后方结构、T4突出小塔楼等)采用钢结构。塔楼结构竖向荷载主要由内部混凝土筒体、外圈带斜撑的密柱框架结构以及部分内部剪力墙和柱承担。对于塔楼,其纵向抗侧力主要由纵向混凝土墙和带斜撑的密柱框架承担(图8),其横向抗侧力主要依靠筒体、横向剪力墙、钢桁架、框架或带斜撑的框架中的两种或数种提供(图9)。
图8 纵向抗侧力结构示意
图9 几种横抗侧力结构示意
3.2 高位悬挑
在高位突出悬挑的端立面及侧立面上设置交叉钢斜撑,交叉钢斜撑与部分楼层水平梁在立面上形成内桁架,内桁架为数层高,具有良好的刚度。悬挑区内的楼面梁将楼面竖向荷载向落地墙、柱以及悬挑端立面上的桁架传递。悬挑端立面上的桁架再将竖向荷载传递给两侧的侧立面框架,传力途径如图10(a)所示。对于斜向悬挑,斜柱上端传递下来的竖向荷载会使斜柱产生一个外倾的趋势,需依靠楼面内梁将其拉结,在上部竖柱与斜柱转折点位置,楼面梁内拉力最大,为关键部位。斜向悬挑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示意见图10(b)。
图10 竖向荷载传力途径
3.3 竖向构件不连续
部分竖向构件不连续,比如T1因主入口洞口的存在,导致西北主立面上有5根柱不落地、楼内部有2根柱不落地、东南主立面上有3根柱不落地(图11)。
图11 T1被托换柱的位置示意
3.4 立面开大洞
针对立面开大洞的情况,在主立面上设置斜撑(图12),斜撑和洞口上方框架梁、柱共同受力,实现整体结构受力的转换。
图12 立面开大洞
3.5 立面收进
部分塔楼(如T4)结构顶部收进过多(图13),引起抗侧刚度急剧减小,地震中易出现鞭梢效应,使结构破坏,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竖向构件性能目标;2)收进楼层采用钢柱或型钢混凝土柱及钢梁,3)与建筑协调,采取增设框架梁、斜撑等措施,尽量增大收进楼层刚度。
图13 T4立面收进
3.6 突出块体
T2东南立面有突出块体(图14(a)中圈起部分),最大突出厚度16m,突出块体中间两层通高,布置为报告厅,突出块体为钢桁架结构。
图14 T2突出报告厅
3.7 空中连桥
T2,T3间的连桥一端支座为铰接连接,另一端为橡胶隔震支座。采用无铅芯橡胶隔震支座GZP400,图15为空中连桥立面及节点详图。
图15 空中连桥立面及节点详图
4 结构设计的技术关键
4.1 防震缝的设置
通过防震缝使得地上部分塔楼与中心围合区域、塔楼相互之间两两分开,避免成为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各塔楼及裙房结构在地下连为一体。在±0.000m以上通过防震缝将5个高层、中心区域裙房、电影院分割成7个独立结构体。防震缝设置示意见图16。
图16 防震缝设置示意图
4.2 清水混凝土立面要求及结构刚度的处理
根据建筑师要求,清水混凝土主立面柱宽1250mm,柱中心间距为5m,清水混凝土梁高1250mm。为避免塔楼结构纵横两向刚度差异过大,在主立面框架梁外观高度1250mm保持不变的前提,将梁截面削弱,削弱后的梁截面形式为非常规的异形截面(图17)。
图17 清水混凝土梁截面形式
为尽可能减小上反突出部分对结构主体梁的影响,采用了图18所示的配筋形式。为减小清水混凝土梁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采取了腰筋加密、设置诱导缝等措施。
图18 异形梁截面配筋形式
4.3 型钢混凝土的应用
各塔楼多处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底部剪力墙暗柱、底部柱、斜柱、斜柱拉梁、转换及大跨悬挑结构、重要斜撑(与转换及悬挑有关)。图19为T1外立面及内立面展开图,图中示意了型钢混凝土构件。
图19 T1外立面和内立面展开图
4.4 节点设计与研究
本工程存在许多“米”字形、“K”字形等复杂节点,还存在有直柱上起斜柱,斜柱上起直柱以及多杆件的空间斜交等情况,节点处钢筋与型钢连接、钢筋与钢筋穿插关系异常复杂。基于对清水混凝土构件视觉效果的考虑,本工程外立面构件标准截面尺寸为400mm×1250mm,对外立面截面宽度超过400mm的构件均进行了切角处理,构件内的型钢也设置在未切角的400mm范围以内,如图20所示,图中b为柱宽。
图20 构件典型截面
适当增大斜撑、梁型钢截面,增加型钢高度,加厚腹板厚度,由型钢承受更多应力,以减少斜撑、梁纵向钢筋数量,减小斜撑、梁钢筋直径,节点区仍然由型钢和钢筋共同受力。同时将影响斜撑钢筋穿插的柱侧面钢筋与柱角钢筋并筋形成钢筋束,为钢筋穿插留出更大空间(图21)。
图21 节点详图
T1塔楼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T1塔楼结构采用带斜撑的密排柱外框+剪力墙结构。T1塔楼结构总高119.05m,主体结构共28层,第29层为局部机房,平面呈L形,有主入口大洞和两处悬挑。纵向主外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饰面,其余立面为玻璃幕墙饰面。主立面柱间距为5m,典型清水混凝土柱截面沿外立面宽度为1.25m。结构三维示意图见图1。塔楼主要构件截面及材料见表1。
图1 T1塔楼结构模型三维示意图
T1塔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由间距约5m的楼面钢筋混凝土梁支承,标准层楼板厚度为130mm。主入口大洞口上方6层楼板厚度为200mm,7层和8层楼板厚度为150mm,南端收进部位26层局部楼板厚度为180mm。结构典型平面布置见图2,3,结构立面展开图见图4。
图2 3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3 21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2 结构体系
2.1 T1塔楼的高位悬挑
在高位突出悬挑的端立面及侧立面上设置交叉钢斜撑,交叉钢斜撑与部分楼层水平梁在立面上形成内桁架,内桁架为数层高,具有良好的刚度。悬挑区内的楼面梁将楼面竖向荷载向落地墙、柱以及悬挑端立面上的桁架传递。悬挑端立面上的桁架再将竖向荷载传递给两侧的侧立面框架,传力途径如图4(a)所示。对于斜向悬挑,斜柱上端传递下来的竖向荷载会使斜柱产生一个外倾的趋势,需依靠楼面内梁将其拉结,在上部竖柱与斜柱转折点位置,楼面梁内拉力最大,为关键部位。斜向悬挑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示意见图4(b)。
图4 竖向荷载传力途径
2.2 竖向不规则
因主入口洞口的存在,导致西北主立面上有5根柱不落地、楼内部有2根柱不落地、东南主立面上有3根柱不落地(图5)。
图5 T1被托换柱的位置示意
对于内部存在2根被转换柱,沿南北方向设置了一道2层高的转换钢桁架HJ1,其立面见图6(a),钢桁架跨度约25m;沿东西向设另一道1层高的转换钢桁架HJ2,钢桁架跨度约20m,为转换钢桁架HJ1提供面外支承,并在洞口上方连接洞口两侧的主体结构,其立面见图6(b)。
图6 转换钢桁架
T1内立面洞口为三折线组成,其中一边依靠带斜撑的密柱框架实现5m悬挑;另一边依靠带斜撑的主立面密柱框架实现10m悬挑;中间为与梁相连,利用空间整体受力实现转换(图7)。T1外立面洞口为两折线组成,依靠竖向两折面带斜撑的密柱框架,使空间整体受力实现跨度5+25=30m的跨越(图8)。
图7 T1内立面
图8 T1外立面
为增加结构竖向传力途径,在6~8层主立面上的混凝土梁、柱、斜撑中设置型钢,构造出一个3层高的转换桁架(图9,10)。为避免该3层高的转换桁架上清水混凝土过早开裂,初期仅施工该3层高的转换桁架,待主体结构施工到顶后,再做转换桁架外包的清水混凝土。
图9 折形型钢混凝土转换桁架
图10 T1外立面转换桁架平面布置图
3 结构加强措施
(1)将L形内拐角区域楼板配筋加强,此区域楼板尽可能不开洞;
(2)将高位悬挑底层楼板局部厚度增大为180mm。
(3)通过增大塔楼南端小筒Y向墙厚、8层以下增设1片600mm厚的开洞剪力墙、塔楼南立面从下至上增设交叉斜撑等措施来提高结构抗扭刚度、减小刚心和质心偏心距、降低扭转效应、控制位移比小于1.40。
(4)主入口转换层部位。计算时6层指定为转换层、转换层下一层指定为薄弱层;将6~8层(洞口上方3层)的混凝土墙体设为底部加强区;洞口上方整层楼板厚度加厚至200mm。
(5)东侧7~20层斜向悬挑5m部位。在与倾斜斜柱相连的部分楼面拉梁内增配型钢,形成型钢混凝土梁。
(6)楼梯间切断了部分框架梁,导致一根框架柱面外3层无梁拉结。处理措施:1)将另一方向框架梁宽度加大至500mm,且沿梁高方向按常规普通梁的梁底进行配筋; 2)柱高计算长度系数根据无梁高度计算加大。
(7)结构整体复杂:1)设定性能目标;2)加强分析:采用SATWE和ETABS两种软件进行对比分析;3)对框架柱的轴压比控制提高要求;4)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补充计算;补充沿门洞上方桁架方向的地震作用分析;5)为抵抗大震作用下柱产生的拉力,柱中的型钢向下延伸至基础。
T2塔楼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成都来福士广场T2塔楼地下4层,地上30层,结构高度123m,平面呈梯形,主要功能为办公楼,建筑效果图见图1。T2塔楼南北两侧为清水混凝土,东西两侧有外幕墙。
图1 建筑效果图
结构体系为带斜撑的外框架-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外墙厚400~600mm,内墙厚200mm;结构底部柱截面尺寸为(600~800)×1250,1000×1375;立面混凝土斜撑截面尺寸为400×1250,部分斜撑内含型钢;钢斜撑截面为450×16,350×16。底部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向上逐步减小至C4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柱内型钢及其他钢构件均采用Q345B。结构立面图见图2,标准层平面布置图见图3。
图2 结构立面图
图3 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图
2 结构设计难点及加强措施
2.1 平面扭转不规则
南北两侧17层以下设置型钢混凝土斜撑、17层及以上设置混凝土斜撑,东西两侧设置混凝土及钢管斜撑,与建筑内部核心筒、外框架共同组成良好的抗侧力体系。控制楼层位移比及层间位移比不超过1.40,减小结构扭转效应。
2.2 立面大悬挑
结构西侧12层及以上有10m的大悬挑,且12层需支承12~30层的悬挑荷载(图4)。在西侧高位悬挑端西立面设置钢斜撑,并加密底部3层斜撑,形成桁架。西侧悬挑10m范围内楼面荷载主要向两侧主立面带斜撑框架、落地墙柱以及悬挑端立面的底部3层高桁架传递。该3层高桁架再将竖向荷载传递给两侧的主立面框架,通过主立面带斜撑框架的自身刚度将其悬挑范围内的竖向荷载传递至竖向落地构件(图5)。
图4 西侧悬挑及东侧突出块体示意
图5 西侧悬挑传力途径示意
2.3 侧向刚度突变(层高加倍)
8层楼板全部开洞,导致外圈框架柱层高加倍,相邻楼层刚度变化大于70%或连续3层变化大于80%。故采取如下措施:1)Y向:沿Y向外立面加密斜撑,增大双高层楼层的抗侧刚度;将本层框架梁高增大为1250mm(相邻楼层梁高为800mm)。2)X向:内部增设双层高斜撑(图6(c)中黑色杆件),增大双层高楼层顶部梁截面,提高双层高楼层的刚度。
图6 双层高楼层示意
2.4 东侧突出立面块体(报告厅)
T2塔楼东南立面上存在悬挑突出块体,如图7所示。突出块体为空间钢桁架结构,由两个竖向侧面和上下倾斜面构成,两个竖向侧面和上下倾斜面四个面的交线采用直径450mm的圆钢管形成外框架;从主体结构柱挑出4榀钢桁架,形成主要承重桁架杆件;各榀桁架之间以及与外框架之间采用连系梁拉结,杆件采用直径为250,300,400mm的圆钢管(图7),钢管之间采用相贯焊。突出块体位置在4~10层,总高度为28m;平面最外悬挑点与主体结构垂直距离为12m。
图7 突出块体主支承结构示意图
T3塔楼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成都来福士广场T3塔楼(图1)共35层,结构总高约118m,总建筑面积约为4.1万m2,建筑功能为五星级酒店。塔楼建筑平面接近平行四边形(图2),北侧逐步收进,东南侧先斜向悬挑再收进,南北两立面空间体型复杂。建筑东西主外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饰面,其余立面为玻璃幕墙。此外,建筑西主立面中部还开有15m×15m的大洞(图1)。
图1 T3 塔楼
图2 典型楼层结构平面图
2 结构设计
2.1 结构体系
T3塔楼结构采用“带斜撑的密排柱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结构东西向抗侧力体系由带斜撑的密柱框架(图3)与混凝土剪力墙组成;结构南北向抗侧力体系由框架-剪力墙、框架、框支剪力墙及带斜撑的钢结构共同组成。外框架柱的截面长度统一为1250mm,宽度一般为600~1 000mm,顶部楼层柱的截面宽度减小至450mm。下部楼层外框架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构件,内部型钢截面主要为H650×250×24×30。主立面斜撑采用型钢混凝土构件,截面为1250mm×500mm,内部H型钢截面为H650×150×34×34。主立面框架梁截面为400mm×725mm。结构楼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体系。结构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楼层依次为C60(1~11层),C50(12~19层)及C40(20层~顶层);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图3 塔楼东、西向立面图
2.2结构设计的难点及对策
本工程存在竖向不规则(竖向构件不连续、斜向悬挑、北立面向上逐步收进)、平面不规则项(平面基本呈平行四边形,随着楼层的增加逐渐向南侧平移),针对这些设计难点,采取如下措施:1)严格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2)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3)加强结构计算分析,弹性分析及设计采用SATWE和ETABS两种计算软件进行对比分析;4)进行整体结构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T4塔楼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成都来福士广场T4塔楼地下为4层,地下4层至地下1层层高依次为3.7,3.87,5.5,5.75m;地上为33层(其中32,33层为立面造型楼层),结构总高度为112.4m,首层层高为6.55m,2~8层层高为4.25~5.65m不等,9~31层为标准层,层高为3.1m。在立面分多次收进至顶部形成小塔楼。8层以下楼层为商业,8层及以上楼层为酒店。东、南立面及11层以下西立面和北立面为清水混凝土,11层及以上西北立面为玻璃幕墙,如图1,2所示。
图1 东、南立面图
图2 西、北立面图
2 结构体系
T4塔楼为带立面斜撑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平面逐层收进,底部平面尺寸为54m×60m,顶部平面尺寸仅为10m×16m,主要核心筒在10层、22层两次收进,2,15,32层结构平面布置图见图3~5。
图3 2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4 15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5 32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由于结构立面不规则,为减小结构扭转效应,增加侧向刚度,在东、南立面设置了混凝土斜撑(图6,7加黑处),在11层及以上西、北立面设置了圆钢管斜撑(图8加黑处)。结构底部柱截面尺寸为(400~700)×1250,700/800×1375,800×800;立面混凝土斜撑截面尺寸为400×1250,部分斜撑内含型钢;圆钢管斜撑截面尺寸为350×20,400×25。底部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向上逐步减小至C4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柱内型钢及其他钢构件均采用Q345B。
图6 东立面图
图7 南立面图
图8 11层及以上西、北立面图
3 结构设计要点
3.1 超限情况及措施
针对结构超限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L形内拐角增加斜边过渡,并增加拐角区域楼板配筋;2)全楼竖向构件按中震弹性设计;3)设置立面斜撑以增加塔楼结构侧向及扭转刚度;4)跃层柱截面及配筋单独设计,并根据相邻柱剪力核算其配筋;5)关键部位转换梁按中震弹性设计;6)根据大震弹塑性分析结果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
3.2 立面斜撑
由于东立面、南立面和11层以下北立面均为清水混凝土构件,这些立面的斜撑采用混凝土斜撑(西立面无混凝土斜撑)。11层及以上西、北立面为玻璃幕墙,25层以下为混凝土柱,25层及以上为圆钢管柱,11层及以上西、北立面采用圆钢管斜撑,圆钢管两端通过十字形节点板与柱铰接。南立面由于在4层存在转换,混凝土斜撑受力较大,因此在混凝土内加入型钢,成为型钢混凝土斜撑,与其两端连接的柱内也加入型钢,如图9所示。
图9 南立面局部图
3.3 大跨转换梁
根据下部建筑空间需要,在7层平面设置2根型钢转换梁以支承上部结构柱,转换梁跨度16m,截面尺寸700×1600,梁内型钢截面尺寸H1100×250×36×40。与转换梁相连的转换柱内均设置型钢。布置图见图10,转换柱配筋大样见图11。
图10 转换梁布置图
图11 转换柱配筋大样
3.4 梁上开洞
由于建筑净高要求,机电管线须穿梁,局部梁开洞较大,典型梁高600mm,最不利的情况下需开800×200的矩形孔及5个直径为150mm的圆孔。梁洞口配筋见图12。
图12 梁洞口配筋图
3.5 顶部钢结构
结构顶部26层以上除电梯筒外均为钢结构(图13)。圆钢管柱截面尺寸400×25;楼面钢梁采用焊接H型钢,主梁截面尺寸H550×250×12×16;斜撑为圆钢管,截面尺寸350×20,所有钢构件材料均为Q345B。楼板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为140mm,以保证楼板面内有足够的刚度。
图13 顶部钢结构三维图
T5塔楼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成都来福士广场T5塔楼结构平面呈一字形(图1~4),纵向最长处为56.5m,横向宽21.0m。结构屋面标高为108.975m,地上建筑面积约3万m2。地下为4层,地下1,2层为商业,层高分别为5.8,5.6m,地下3层为机房和管理用房,层高为3.8m,地下4层为人防,层高3.6m。地上为32层,1层为大堂及商业,层高为6.55m;2,3层为商业,层高分别为5.3,3.7m;3夹层为设备层,层高为3.4m;4~14,16~32层为SOHO标准层,32层层高为3.3m,其余层层高均为3.1m;15层为避难及设备层,层高为3.1m。
图1 3层平面图
图2 15层平面图
图3 16层平面图
图4 32层平面图
南、北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图5,6),东、西立面为玻璃幕墙。纵向立面框架柱间距为5m,柱外立面宽度为1.25m,斜撑和楼面框架梁的建筑高度均为1.25m。西立面1~14层倾斜,东立面16~32层悬挑。建筑整体外观见图7中方框内。
图5南立面图
图6 北立面图
图7 建筑效果图
2 结构体系
2.1主体结构
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外墙厚400mm,内墙厚300~350mm,框架柱截面根据平面部位不同分别为1000×1250,800×1250,500×1250,并逐渐减小到800×1250,450×1250,框架梁截面主要为400×600。由于核心筒偏置在一侧,在外框架柱与核心筒之间布置了一字剪力墙以减小框架梁的跨度并增加其横向刚度,一字剪力墙下部厚为800~1100mm,逐渐减小到400mm。在南、北立面布置了斜撑,斜撑截面为400×1250。西立面由于立面倾斜采用斜柱,斜柱截面为800×800,北侧16层悬挑部位采用4层高的桁架进行转换,整体计算模型见图8。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主要厚度为150mm及200mm。剪力墙、框架柱、斜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下4层~地上14层为C60,15~24层为C50,25层及以上为C4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图8 结构整体计算模型
2.2立面斜撑的布置
南、北立面的最初方案如图9,10所示,后期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风格的原则下主要做了两点改进:1)减少了立面斜撑的数量。南立面斜撑由9道减少为4道,北立面斜撑由11道减少为5道,不仅斜撑的数量减少,个别斜撑的长度也减小,以缩小结构两个方向刚度的差异。2)改变斜柱部位及悬挑部位的斜撑方向。将斜柱部位和悬挑部位这两处特殊部位的斜撑方向旋转90°调整后的斜撑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处于受压状态(图5,6)。
图9南立面最初方案
图10北立面最初方案
2.3 西立面斜柱结构的布置
原始方案是从1层开始至14层建筑平面向西逐层倾斜悬挑至15m,需从南、北立面斜角柱上起2根直柱,从西立面斜边柱上起1根直柱(图11、图12)。在各方配合下,西立面增设了1根落地柱,使得悬挑长度由15m变为10m,西立面斜柱的倾斜角度由73°增大到78.5°,南、北立面只起1根直柱,边斜柱上不再起直柱。与斜柱相连的框架梁实际上起了拉梁的作用。另外,南立面上部东侧向东外扩5m,增加了1根落地框架柱。提高了结构的抗倾覆能力。
图11 西端斜柱优化前方案
图12西端斜柱优化后方案
2.4 东立面转换结构的布置
从16层开始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向东悬挑,最大悬挑10m。在16层以上部分东立面为折立面,结构布置时把东立面悬挑部分的下部4层边框架梁、框架柱加上斜撑,设计成4层高的转换桁架(图13),跨度近26m。转换桁架的南端直接连在落地框架柱上,北端连在转换柱上,在跨中折角处增设了一榀4层高的悬挑桁架,悬挑桁架的根部连接在落地框架柱上。
图13 东端转换结构
2.5东立面斜撑的布置
在东立面转换桁架以上的部分为框架结构,侧向刚度较弱,该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较大,因此在东立面上增设了斜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
本项目通过设计与施工的共同努力以及紧密配合协作,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了建筑功能与效果,成为一件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作品。本工程于2007年底开始基坑开挖,2008年底开始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2011年8月结构全面封顶,2012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更多内容详见《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2015年7月上(第13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专栏”中的相关文章。
以上内容为《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编辑整理,未经本刊及作者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