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部分
1、在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对于偏心荷载可采用平均基底压力求解下卧层顶面的压力。
2、注意不同验算条件下荷载组合不同(验算地基承载时和基础裂缝宽度,采用正常使用标准组合,验算地基变形,采用准永久组合(恒荷载+可变荷载*准永久系数),不考虑风荷载和地震荷载;验算结构配筋,采用基本组合,验算挡土墙稳定,采用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系数为1.0)
3、厂房大面积堆载沉降的计算:计算范围为横向取5倍的基础宽度,纵向为实际堆载长度,当荷载范围不属于上述范围时,应进行折算成等效均布荷载,折算时应注意厂房外侧的荷载也应考虑;
4、土压力计算,规范中给定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增大系数是与土边坡高度有关而与挡土墙无关。
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深度(注意基础埋置深度的取值,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宽度;对于偏心距小于0.033倍基础宽度时,地基承载力可采用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求解,此时不再需要进行深度和宽度的修正(因公式中已包含);但在运用公式时,应注意宽度和深度的限制;注意在软弱下卧层验算时,地基承载力仅经深度修正,而不进行宽度修正,与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的修正一致。
6、在季节性冻土下,冻土的判别中,表格中冻结期间的地下水位距离冻结面深度(一般可采用标准冻结深度,即从地表面到冻结面底部的距离)的最小距离求解;基础埋置深度应分别根据不同土层的冻胀类别进行计算,取不同土层的埋置深度最大值。
7、墙下条形基础的计算,基础底面宽度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厚度根据抗剪设计值(采用净反力)计算确定,配筋根据弯矩设计值(采用净反力)计算确定,对于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边跨及第一内支座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对于独立基础的抗冲切计算冲切面积和提供承载面积计算(P1015厚);注意柱在条形基础梁上形成的冲切计算(冲切荷载和提供承载面积的计算见P1028厚),尤其是柱在条形基础边缘上形成的冲切面计算。
8、毛石基础基础高度计算根据台阶的宽高比确定,上部一般取墙厚(370或240);墙下条形基础的厚度根据抗剪计算,而配筋根据弯矩计算,注意有无垫层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影响(有垫层40mm,无垫层70mm),即对截面有效高度的影响。
9、注意在进行抗冲切计算和抗剪计算中,截面高度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不同,前者为系数与高度呈线性变化(800~2000mm),而抗剪计算中系数与高度呈指数变化(800~2000mm)。
10、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准永久荷载作用下的偏心距应有限制,梁板式筏基底板的厚度按照抗冲切和抗冲剪的最大值计算(见P638),注意平板式筏基底板截面承载力计算(抗冲切部分,按不平衡弯矩产生的附加应力计算,而对于受剪部分可取单位宽度下的计算截面进行验算。
11、桩基承台计算,包括柱对承台的冲切,桩对承台的冲切以及桩柱连线之间的剪切(发生在承台的变阶处,计算宽度即取变阶处宽度)。
12、桩的特征值计算,桩尖部分不予记入桩身部分,桩的配筋计算采用设计值,而特征值采用标准值(注意Gk计算)。
13、地基处理部分(各类公式汇总见P688):压实填土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预压固结度(考虑涂抹和井阻影响以及不考虑公式的区别)以及强度提高公式、最终变形量计算公式,砂石桩中的处理后孔隙比和砂石桩布置间距关系,水泥粉煤灰(CFG)桩中的变形计算公式,在复合地基公式中,桩间土强度可取未修正的天然地基强度,灰土挤密桩计算公式(挤密系数与桩间距关系)。注意面积置换率公式指桩体横截面面积与桩体所承担的复合地基面积之比。桩的根数计算可直接由总的需处理面积除以单个桩的等效处理面积。
14、地基抗震部分:场地类别划分,地震液化判别(临界标贯击数、液化指数(仅对判别为液化的土计算)),桩的承载力调整(液化土层中的调整以及对以下两种不利工况都应进行验算(全部承担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10%采用)),打入式预制桩及其他挤土桩,打桩引起桩间土挤密作用可用公式求解打桩后桩间土的标贯击数。在抗震验算时,天然地基承载力需按深度和宽度修正以抗震调整系数。
15、地基液化判别应注意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的计算,即判别液化地基土层的上部厚度,同时需要扣除淤泥土层厚度,注意与场地类别中覆盖层厚度的区别。同时注意最上端和最下端标准贯入点所代表土层厚度(di)计算以及层位影响权函数值(Wi),标准贯入点土层的分界线有地下水位,液化土层的上下限。判别深度以及土层的分界线。
16、熟悉新版桩基规范
高层部分
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含突出部分),对于甲类建筑应提高一度判别房屋的级别(A级或B级);注意对于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的面积和刚度相对于其上部结构的面积和刚度较大时,计算高宽比的房屋高度和宽度可按裙房以上部分考虑,高宽比可按最小投影宽度计算。
2、高层的结构布置(平面布置、竖向布置),注意在平面规则性判别中,对于超过梁高的错层,需按楼板开洞对待。注意本部分的较高高层建筑是指大于40m的框架结构或大于60m的其它结构体系混凝土房屋建筑。
3、楼盖结构:厚度和配筋(该部分的配筋率为每层每向);尤其注意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的要求以及抗震等级确定要求。
4、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5、构件抗震承载力调整,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抗震调整系数取1.0。
6、注意确定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场地类别、设防类别、房屋高度以及结构类型来确定,同时注意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则该地下室层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相同)和裙房(与主楼相连,应与裙房一致)抗震等级的确定,特一级钢结构内力调整。
7、梁内力重分布仅在竖向荷载(注意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调整,即先求出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弯矩再进行调整)作用下考虑,故计算顺序为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进行内力重分布调整,再进行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叠加;但调整后的跨中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简支梁作用下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进而再进行地震作用组合值的调整。
8、在抗震荷载计算时,应注意地震作用荷载的调整,同时应注意风荷载应考虑组合值系数(.0.2);位移计算时,荷载分项系数取1.0。
9、地震作用,组合前的调整(框架梁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调幅(见第7条),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混合结构中的框架柱、框支结构中的框支柱剪力;框支柱地震轴力;带转换层结构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增大,结构薄弱层楼层剪力放大,地震作用下的最小地震剪力修正,未考虑扭转藕联计算的短榀和长榀的修正),组合后的调整(强剪弱弯、强柱弱梁,框支柱轴力的增大)。
10、重力二阶效应(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但满足整体稳定性时,可对未考虑二阶效应计算得到的弹塑性变形乘以增大系数1.2)与结构整体稳定,水平位移限制(弹性水平位移和结构薄弱层弹塑性位移)。
11、框架结构设计,框架梁的水平加腋宽度和厚度计算以及框架节点有效宽度的计算,扁梁(梁宽大于柱宽)的要求,框架梁的梁端弯矩调整,注意弯矩正负号的规定(顶面受拉为正,底面受拉为负,注意梁两端同时为负时脚小趾较小值取为零);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截面有效受压高度限制,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梁端顶面和底面的配筋比值,箍筋受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的影响,大于2%,箍筋最小直径增加2mm)。
12、注意框架柱的地震作用调整(梁柱节点弯矩调整,底层柱底面截面的弯矩调整,剪力调整是建立在弯矩调整后进行的),框架角柱应采用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注意四类场地上的较高建筑,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应增加0.1;对于偏心受拉边柱、角柱、剪力墙端柱应比计算值增加25%,框架柱斜截面受剪计算,剪跨比计算公式中的弯矩和剪力均为未调整的。相应的剪力墙剪跨比也不做调整。
13、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验算:注意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中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C35)和箍筋抗拉强度取值(不大于360),以及规范条文6.4.10的要求。注意查表中的复合箍和螺旋箍的区别(即矩形复合箍)
14、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为短肢剪力墙,而一般剪力墙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要求大于8。当小于5时,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1。
15、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要求,对于没有翼缘(应进行判别,)应降低0.1;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等级提高一级采用;注意短肢剪力墙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调整与一般剪力墙一致,其他部位的短肢剪力墙也应做相应调整。
16、高规中的连梁为针对跨高比小于5.0,大于5.0的则按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一级抗震剪力墙的内力调整,对于底部加强部位,需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其他部位弯矩值乘1.2;对双肢剪力墙,当任一肢大偏心受拉时,另一肢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需乘以扩大系数1.25;而对于底部加强部位,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都应调整。
17、注意剪力墙厚度不满足时,应进行稳定性计算,此时应进行翼缘的判断;连梁的计算应注意跨高比的限制,同时注意当跨高比小于2.5时,梁两侧纵向钢筋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18、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注意需要进行调整。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上面要求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支柱的调整与此类似。
19、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的各层板柱应能承担不少于该层相应方向地震剪力的20%。
20、带转换层的高层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其薄弱层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转换构件内力还应根据抗震等级乘以增大系数;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尚应考虑竖向构件地震的影响。框支柱和框支梁的设计,内力调整部分:一、二级与转换构件相连的柱上端和底层的柱下端截面的弯矩组合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一、二级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轴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但计算柱轴压比时不考虑此增大系数。特一、一、二级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乘以增大系数1.8、1.5、1.25采用。
21、带加强层高层建筑、错层结构、连体结构结构应注意加强部位以及连接部位抗震等级的调整。
22、高耸结构设计:应注意覆冰后所引起的荷载及挡风面积增大的影响,重覆冰区输电导线、地线覆冰后风荷载应乘覆冰增大系数1.2;重覆冰区输电塔覆冰后凤荷载,应乘增大系数2.0;钢塔架和桅杆结构(相当于格构式构件,缀板和缀条的内力计算,与钢结构设计规范类似);混凝土圆筒形塔(注意混凝土刚度的取值:计算结构自振特性时,取0.85EI,预应力取1.0 EI);bEI,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取0.65EI,预应力取。
23、多层及高层钢结构:不宜设置防震缝,如需设置,缝宽不宜小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5倍;压型钢板组合楼盖中梁的惯性矩对两侧有楼板的梁取1.5Ib,对于单侧有楼板的梁可取1.21.5Ib。钢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对于不超过12层的课采用0.035;对于超过12层的可采用0.02,在罕遇地震下,阻尼比可用0.05;注意钢结构内力的调整:框架–支撑结构,框架部分的调整(地震剪力);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框架梁板件宽厚比限值,框架柱计算长度,框架梁柱截面的塑性抵抗矩(强柱弱梁要求),框架柱板件宽厚比、长细比要求,节点域腹板厚度,框架内力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承担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钢框架柱应乘以增大系数1.5);支撑杆件的计算;消耗梁端承载力及长度计算(屈服类型,剪切屈服型,消能梁段的板件宽厚比),节点设计:节点域计算(屈服承载力、抗剪强度)
桥梁部分
1、汽车荷载分为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局部计算(含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采用车辆荷载,两者不叠加,对于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满布)和集中荷载(仅作用于影响线最大处,且在计算剪力效应时,应乘以1.2系数)组成。公路二级取车道荷载的0.75倍;车道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采用车辆荷载进行计算。同时注意设计车道数对荷载的横向折减和计算跨径对荷载的纵向折减。
2、汽车荷载应考虑冲击力,与结构的自振频率有关,而对汽车局部加载及在T梁、箱梁悬臂板上的冲击系数可乘1.3。再极限承载能力计算中考虑冲击力,而在抗裂计算、裂缝宽度、变形计算中不需要考虑汽车的冲击荷载。
3、汽车离心力(车辆荷载标准值乘以离心力系数C),温度影响力(计算圬工拱圈考虑徐变引起的温差效应时,温差效应应乘以0.7的折减系数。
4、汽车制动力:按同向行驶的汽车荷载计算,并应注意加载车度进行纵向折减,按设计车道进行计算,先求取一个车道的制动力(注意公路1级和2级的最小限值),同向行驶双车道为单车道的2倍,三车道为2.34倍,四车道为2.68倍。
5、偶然作用:地震作用、船只或漂流物撞击力、汽车撞击力(车辆行驶方向1000kN,垂直方向500 kN)。
6、荷载组合:基本组合含汽车冲击荷载,注意当离心力与制动力同时考虑时,制动力标准值或设计值按70%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效应组合(不计冲击力),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注意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不一样,注意标准组合的不同之处。
7、桥面板内跨中荷载的计算应注意恒荷载不得遗漏,支点弯矩和跨中弯矩的求解公式。同时注意车轮着地尺寸以及荷载分布宽度、长度的计算。对于悬挑板,计算跨度可取汽车车轮着地尺寸外边缘到梁根部的距离。当两个车轮有重叠时,内力计算时应取两个车轮的荷载。车轮中心离人行道边缘最小距离为0.5m。
8、钢筋混凝土主梁荷载的计算,求解主梁的最不利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用主梁的内力影响线,将荷载乘以横向分布系数后,在纵向的内力影响线上按最不利荷载进行加载,对于跨中截面,可近似取横向荷载分布系数沿纵向不变,对于支座截面的剪力计算,需要考虑横向荷载分布系数沿纵向的变化。注意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单位为kN/m,即在进行荷载计算时,车道荷载是按照车道进行布置的,采用车道数乘以车道荷载再与车道荷载折减系数相乘即可。对于箱型梁桥面,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即为车道数。
9、桥梁计算挠度值按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即汽车荷载应考虑频遇系数为0.7,人群荷载频遇系数为1.0;注意与标准组合的区别。
10、汽车制动力的计算:仅考虑一个方向多个车道形成的荷载。桥梁的内力组合;并注意最小限值的要求。
11、桥墩计算:偏心(基本组合、偶然组合);砌体与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12、盖梁计算:盖梁跨度(lc和1.15ln两者较小值),单柱式墩台盖梁,汽车横桥向非对称布置,横向分配系数采用偏心压力法,而双柱式墩台盖梁,汽车横桥向对称布置,横向分配系数采用杠杆原理法。
13、柔性墩计算:柱和墩的刚度计算,为串联;汽车制动力引起各柱的荷载分配按照各墩柱串联后刚度进行分配。
14、梁的温度变形引起的水平力计算,求各墩柱的串联后刚度,再根据刚度求温度中心,进而求出各墩台顶部的水平位移,进而求出各墩台的水平力。
15、支座的计算:橡胶支座的强度、截面尺寸、厚度验算;橡胶支座加劲钢板的计算。验算支座的抗滑稳定性。
16、简支梁梁端至墩台、台帽或盖梁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大于等于50+计算跨径)。
常用概念: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层高是指本层楼面到上层楼面的距离,底层应为基础顶面到二层楼板顶面的距离,当基础顶面标高;
2、框架梁考虑楼板的贡献,对于现浇板结构,边框梁可取1.5,中框梁可取2.0;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中框梁可取1.5,边框梁可取1.3;
3、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采用分层法可进行求解,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采用D值法进行求解(P1479厚);
4、内框架结构的排柱内力计算,注意排架结构与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计算,同时注意由于底层刚度与二层刚度差异引起底层剪力的调整(见P1549厚),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水平地震剪力完全由抗震墙承担,并乘以相应增大系数,按照抗震墙的侧向刚度比分担;而框架结构部分的构件水平剪力的分配按构件的等效侧向刚度进行分配(等效侧向刚度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乘0.3,砖墙乘0.2),框架的侧向刚度为12EI/H3,墙的侧向刚度应注意混凝土墙和砌体墙的区别(砌体墙一般为顶部不可转动,而混凝土墙顶部一般可转动,即弯曲变形前者为12EI/H3,后者为3EI/H3,分别见P1410和1544)。而计算层的纵向和横向侧向刚度时,应采用实际刚度而非等效侧向刚度。计算柱的弯矩以及附加轴向力都应采用实际刚度。计算底部框架地震剪力产生的柱端弯矩时可取柱的反弯矩点距柱底为0.55倍柱高。
5、底部框架地震剪力的计算顺序,先求总地震剪力,各层剪力,根据底层与上层的侧向刚度比调整底层剪力(乘以系数SQRT(K2/K1),介于1.2~1.5),根据等效侧向刚度分配剪力,求解倾覆力矩,根据构件实际刚度分配弯矩,进而求解附加轴力,剪力,(见P1557),
6、剪力墙结构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按照等效侧向刚度进行分配。抗震设计时,对于双支剪力墙,当任一墙支大偏心受拉时,另一墙支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7、薄弱层对抗震剪力的调整,当该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层侧向刚度的70%时,该层应作为薄弱层考虑,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8、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调整,注意各层框架结构承担的总剪力应满足不小于20%的该层总地震剪力,如不满足,应进行调整,且按照调整比值对所有框架柱和框架梁剪力及端部弯矩进行调整,框架柱的轴力可不进行调整。
==============================
《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
1)第五届全国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技术交流会将于2015年4月22-25日在杭州举办,董石麟、周福霖、龚晓南、汪大绥、任庆英、王亚勇、傅学怡、娄宇、郁银泉、陈以一、丁洁民、范重、张其林、童根树、杨强跃、张雁、肖从真、李亚明、周建龙、冯远、苗启松、周云、汪洋、王立军、扶长生、张谨、张敏、周健、施泓、朱立刚、施刚、陈瑞生、顾磊、区彤、包联进、谈丽华、张相勇、徐自国、田春雨等报告专家云集。还将举办新型钢结构建筑工业化技术专题沙龙,并参观施工中的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住宅项目。目前报名火爆,还需报名的请赶紧提交报名表。会议详情请访问《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电话垂询:010-57368787;13810273081。
2) 受相关会议组委会委托,《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社协助组织国内的专业人士参加2015年国际上三个重量级的学术会议:国际薄壳结构与空间结构大会(IASS 2015,荷兰,8月)、第五届世界结构工程大会(SEWC 2015,新加坡,10月)、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大会(CTBUH 2015,美国,10月)。
有意参加者请发姓名、单位、职务、手机、email至178414288@qq.com,以便我们初步预估参会人员规模,后续也将把更新、更详细的会议日程和活动日程发给您。咨询电话:010-68362261;手机:18500192668。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3)2015年5月13-15日,西安:新版《钢结构设计规范》详解高级研讨班。主讲人:王立军(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结构总工,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版《钢规》主编);童根树(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版《钢规》、《高钢规》主要编制人之一)。咨询电话:010-57369042,18610687469。
4)2015年5月21-23日,上海:设计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从“设计”到“管理”ver3.0版。讲师:季征宇(悉地国际(CCDI)副总裁)。咨询电话:010-57368783,15801601545。
活动详情可点击左下角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或返回上页点击最新活动查看详情。
==============================
==============================
==============================
微信推广:010-57368783
杂志订阅:010-5736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