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晚,《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社组织了一场关于“时程分析输入输出问题”的研讨沙龙,成为第四届全国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结构技术交流会的最后一个学术交流活动。首先,《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社魏星副社长对研讨嘉宾进行了介绍,沙龙学术部分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亚勇先生主持。
王亚勇先生首先做了《场地特征周期问题》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拐角周期Tc、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Tg的定义,分析它们和场地加速度平均反应谱特征周期Ts的相互关系。由此提出了如下问题:选波为什么与结构周期有关?短周期结构与长周期结构选波有何讲究? 为什么以底部总剪力作为检验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尊项目计算结果,提出为何会有大震基底剪力:弹塑性/弹性>1 的有违常理的现象出现。最后,他还指出了目前工程设计中对于“选波”如下的一些多余要求,提醒设计人员注意:要求提供不同阻尼比的地震波;要求提供零线修正过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要求一组三分量的加速度时程的相关系数不小于30%;要求提供地震波来源包括:震源、断层机制、方位;要求提供数据处理采用的滤波方法。
之后多家知名软件企业技术负责人就时程分析的力学模型、计算机算法实现方法进行了交流和介绍,包括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在内的来自设计一线的总工和计算分析专家对时程分析结果的判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热烈的讨论引起部分现场旁听人员的加入。
最后,王亚勇先生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尚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的问题:1)计算时,地震波由结构底部和各楼层同时输入;2)小震弹性计算采用基于振型分解和直接积分两种方式输入地震波;3)楼层剪力和位移取各个时刻节点或杆件力的代数和(或矢量和)的包络值;4)大震计算的剪力或位移,弹塑性/弹性有时大于1.0,原因可能与输入地震波、连梁刚度折减、高振型等因素有关;5)对输入地震波的要求和检验应以规范条文为准,不宜另设其他标准,以免误导设计人员。
整个沙龙研讨历时3个多小时,250余名会议代表参加,普遍认为沙龙形式新颖,也希望后续有更多热点主题的研讨,特别是关于最小剪重比和框-筒结构框架承担剪力比的问题,希望我们尽快进行专题研讨,同时也对沙龙的具体形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附:学术主持和主题演讲
王亚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研讨嘉宾:
李承铭,现代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
崔家春,现代集团技术中心结构所所长
安东亚,现代集团技术中心结构主任工程师
任庆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张良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汪 洋,奥雅纳工程顾问总工程师
刘 鹏,奥雅纳工程顾问总工程师
朱立刚,奥雅纳工程顾问
刘 俊,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钟 阳,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
左 晴,美国TT公司副总裁
赵延彤,美国H+P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事务所中国区负责人
李志山,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广州大学教授
梁晓东,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深圳电子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师
胡守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博士
陈学伟,WSP科进香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
黄吉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总工程师
张廷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焦 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计算中心主任
侯晓武,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建筑技术部经理
谢靖中,上海佳构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加微信公众帐号“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或微信号“BuildingStructure”,关注《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杂志,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方法: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转自:建筑结构-公众号”或“BuildingStructure”。